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4 05:51: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小题1:下列加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破灭之也道:规律
B.不能独完:保全
C.与战败而者亡:灭亡
D.不在战矣固:所以

小题2:下列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则诸侯地有限李牧连却
B.与战败亡者后人哀之不鉴之
C.不赂者赂者丧洎牧谗诛
D.至颠覆师不必贤弟子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B.文章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不及战争的损失。
C.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D.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⑴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⑵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本题解析:
小题1:A.道:原因;C.亡:丧失;D.固:本来。?
小题2:A.之: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代秦。B.而:连词,表承接/表转折;C.以:介词,因为D. 于:介词,到/介词,比。
小题3: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小题4:这两句翻译,第一句稍难些,要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把握大意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厥,代词,他们的;祖父,两个词,祖辈和父辈;暴,这里是“冒着”的意思;以,才。
点评:本题的的阅读材料是选自课内的一篇论说文,其观点旗帜鲜明,论据较为明显。选自这样的材料,其目的还是要立足于课本,打牢文言文阅读的基础。虽然在多数的考试中,对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材料都是选自课外的文言文,但是它们也都是根植于课本中的文言文。所以会经常讲,文言文的复习要以本为本,这前一个本就是指的课本。做题时,既要调动头脑中的积累,联系课内所学或平时所练,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合理迁移,又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出合理的分析推断,千万不要死记硬背。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怎生安排?,可以安身,,等到天明,却作理会。,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①道:“这条计好吗?”一个?②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敌了!”一个③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④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⑤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⑥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⑦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⑧道:“我们回城里去吧。”一个⑨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1.山神庙里有什么?庙外又是什么环境?这样的环境给人怎样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选文中,有一个促使林冲识破高俅阴谋的关键细节,这个细节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关键性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选文第一段中,“风雪”不仅渲染了环境,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请简要分析一下“风雪”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把选文第二段文字中画横线的“一个”替换成人名,并简要回答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庙内是面目狰狞的三尊塑像,却没有邻舍,没有庙主;庙外是北风呼啸漫天风雪。这样的环境给人阴森荒凉之感。
2.参考答案:关键性细节是“人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林冲用搁在庙门边上的大石头顶住了庙门,前来避风雪的陆虞候一伙推不开门,只好站在庙门外边看火烧草料场,边讲起了放火的阴谋,正好让门内的林冲听了个分明,从而识破了高俅的阴谋。
3.参考答案:一场风雪,使林冲为取暖离开草料场沽酒,免遭灭顶之灾}也是这场风雪,把林冲从草料场赶到山神庙里;同样是这场风雪,把不共戴天的仇人陆谦等赶到林冲的眼前,为林冲奋起反抗、走上梁山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4.参考答案:①⑤⑦差拨,②④⑨陆虞候,③⑥⑧富安。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有三个(1)使林冲明白对方的阴谋,抛弃幻想,最终杀敌奔梁山;(2)充分展示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使人物形象更丰满(3)由于林冲是隔着山神庙门听他们三人说话,这样写使故事情节更真实。(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武帝长子也。
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做剧韵,皆属思便成,无所易。年十二,于内省见狱官将谳事,问左右曰:“是皂衣何者?”曰:“廷尉官属。”召视其书曰:“是皆可念,我得判否?”有司统幼,绐之曰:“得,其狱皆刑罪上。”统皆署杖五十。有司抱具狱,不知为,具言帝,帝笑而从之。
太子自加元服,帝便使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前。太子明于庶事,每奏,谬误巧妄,皆即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天下皆称仁。
时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轨惭而止。
普通中,大军北侵,都下米贵,太子因命菲衣减膳,每霖雨积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闾巷,视贫困家及有流离道路,米密加振赐。若死亡无可敛,则备棺椁。四月乙巳暴恶,时年三十一。谥曰“昭明”。都下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及疆徼之人,闻丧者哀痛。
(取材于《南史·列传四十三·萧统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所易点:评点
B.帝便使万机省:察看
C.多所全宥:宽恕
D.四方氓及疆徼之人庶:百姓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是皂衣何
B.有司统幼
备棺椁米密加振赐
C.不知
D.具言
奏?填塞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或做剧韵,皆属思便成
有时用险韵,都能稍加思考便可作成。
B.是皆可念,我得判否
都是可怜惜的人,我能判决吗?
C.太子因命菲衣减膳
太子便命令(给他)减衣缩食。
D.都下男女,奔走宫门
京城中的男男女女都跑到宫门外(致哀)。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昭明太子萧统是武帝的长子,读书一目数行,过目不忘,才思敏捷,每当出游宴会或饯别亲友时,赋诗可达十数韵。
B.太子十二岁时,在宫内看到司法官员准备判案,就征得同意,接过案子,把司法官员认为要判徒刑以上重罪的都批为杖五十。
C.太子自行冠礼之后开始理政,能明辨是非真伪,并宽以待人;审理案件,所有人都得到赦免或从宽处理,天下都称颂太子仁德。
D.太子关注民生,每逢雨雪不停的天气,就派心腹左右巡视街巷,看到贫困的家庭和在道路上流浪的人,就私下赈济。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C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点:删改。
小题2:A项两个“为”前者是动词,干、做,后者是介词。B项两个“以”意义分别是:因、用。C项两个“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 D项两个“于”含义分别是:给(向、对),在。
小题3: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这些都可怜惜,我能判决吗?
小题4:“所有人都”不合文意。
【参考译文】
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小名维摩,是武帝的长子。
太子身姿容貌美丽,举止得体,读书能一目数行,过目都记得,每当出游宴会或饯别亲友时,赋诗可达数十韵,有时用险韵,都能略思便成,而不用改换字句。十二岁时,在宫内看到司法官员准备判案。问左右说:“这穿黑衣服的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是司法部门的官员。”萧统把他们的案卷要来看,说:“这些都可怜惜,我能判决吗?”当时官员看他年幼,哄骗他说:“可以,这些案子都是要判徒刑以上的重罪。”萧统都批为杖五十。当事官员拿着这些判下的案卷,不知该怎么办,报告给武帝,武帝笑着让照此办理。
太子自行冠礼之后,武帝便让他观察处理国家事务,于是面前挤满了奏事的内外百官。太子通晓政务,每当有说错的或是花言巧语说假话的,都能马上分辨剖析,指出其正误。令其慢慢改过,未曾向武帝举报过一人。审理案件,许多人都得到豁免或从宽,天下都称颂太子仁德。
当时习俗喜欢奢侈,太子想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大家,使用之物都很简朴、身穿旧衣,吃饭也不要两样肉食。一次在后池中划船,番禺侯萧轨强调说里面应该有歌女演奏。太子不正面回答,而是吟咏了左思《招隐》是:“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萧轨惭愧而不再提此事。
普通年间,大军北侵魏国,京城米价因此上涨。太子便命令给他减衣缩食。每到雨雪不住的天气,就派心腹左右巡视街巷,看到贫困人家和流浪在道路上的,便私下用米赈济。如果有人死了无棺收敛,就施舍棺木。四月初六病重,死时年三十一,谥号昭明。朝野上下都为太子的死感到震惊,京城中男女老幼都跑到宫门外致哀,哭声满路,四方庶民及边疆各族民众,听到丧讯都很悲痛。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九疑山图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查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令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圃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敌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②表:标记。
1.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已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规模和得名缘由。(意对即可)
2.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出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意对即可)
3.C
4.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冉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意对即可)
5.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大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深 虑 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岂其虑之未周欤?虑:考虑.思虑
B.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惩:惩罚,引申为灭亡
C.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求:请求
D.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几:通“机”,机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其可怪也欤
B.而王莽卒移汉祚
固而近于费
C.光武之惩哀.平
寡人之于国也
D.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
B.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C.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
D.笼络当世之务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通篇一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
(1)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但是(没想到)王莽最终夺取(或更换)了汉家的皇位。(2)唐太宗听到了将有武姓人杀戮唐室子孙的传言,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杀掉。
(3)难道他们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本题解析:
小题1:B惩:警戒,借鉴;C求:寻找;D几:先兆,预兆;
小题2:C项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前作代词,解作“他的”;后作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B前作连词,表转折;后作连词,表递进。D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后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小题3:A古:智慧和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务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B古:救活别人;今:活着的人;C品行不好,没有出息;D古:包揽;今:拉拢
小题4: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小题5: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武姓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服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上天,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