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帖帖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2)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含辛茹苦”“茹毛饮血”中的“茹”都是“吃”的意思,据此推断“采之可茹”中的“茹”为“吃”的意思,该项正确。B.“皆竞秀献状”是描写东、西、北面的山峰的,显然“秀”解释为“开花”不对,应是“美好,秀丽”的意思。C.“被”可以联想“同舍生皆被绮绣”“将军身被坚执锐”等句,推断C项正确。D.“狎”可以联想“稍近,益狎”,解释为“亲近而不庄重”,不过这里说章君看不起世俗之人的搅扰,不愿与他们接近,因此解释为“接近”正确。
小题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②是描写松树上的薜荔和女萝的。③是描写嘉树的。⑤是写章君在松树间歌吟的,重在描写章君。
小题3: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在文中找不到依据,虽说章君因为这里风景优美适宜弹琴、下棋、喝酒而修建了环中亭,但并没有写他“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小题4: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1)“负”是多义词,在这里可依据“背”的义项引申出“具有”;“尝”是副词,曾经;“植”是动词,建立;“见”是通假字,通“现”显露;“自见”是宾语前置,即“显露自己”。(2)“其”是代词,那些;“凌”是动词,联系“凌寒独自开”可推知是“冒着”的意思;“易”是多义词,这里是“改变”的意思;“非……耶”是固定句式,译为“不是……吗”;“是”是代词,这样,后省略“之”,合在一起翻译为“因此”;“自厉”,宾语前置,即“激励自己”;“志”是多义词,结合语境解释为“志向”;“若”,动词,像,好像。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选自《唐才子传校笺》)
小题1:对下列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奏颂一篇 奏:进献。
B.尝大醉上前 上:走上。
C.怒引至庭下 引:带。
D.妃则沮之沮:通“阻”,阻止。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说明李白“傲放”的一组是( )(3分)
①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②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 ③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 ④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⑤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⑥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李白是李母梦见太白星而生下来的,因而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从小便天赋过人,十岁就通五经、贯六艺,诗笔生花,为人称道。
B.贺知章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并与其诗酒为乐;后来靠贺知章在唐玄宗面前的推荐,李白得以步上仕途,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堂上,“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华阴县,使县宰惊愧,叩拜致歉;在渡船上,与御史崔宗之共处,着锦袍而坐,旁若无人。这都说明李白的确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李白曾有恩于郭子仪,当他受永王璘事牵连入狱时,郭子仪“请官以赎”,皇帝改判为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好黄、老学说,不幸的是醉酒捉月,沉水而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
(2)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答案: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才能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啊。”答案: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上:名词,皇上。
小题2:②④⑥均表明李白的“傲放”,而①说的是李白遭受排挤后情形,并非直接说明,③说李白参与永王幕府兵败而逃之事,⑤是说李白识人才,曾救过郭子仪。
小题3:A项,“李白从小便天赋过人”,理解有误,原文是“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古代诗文的阅读与理解
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幽深,深远
C.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增加
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归咎,责备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火尚足以明也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段简略地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
B.作者详细写游后洞的经历,一是和后洞多自然美景有关,二是和作者此次游历探索的目的有关。
C.作者未能尽兴寻幽访胜,进一步领略奇景,是因为走到半途时,照明用的火把燃尽了。
D.作者用一个“悔”字,既概括了自己游历未能尽兴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分)
(2)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2分)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
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⑵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⑶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本题解析:
小题1:加:更加。
小题2:“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其他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小题3:是因为走到半途时,有人担心照明用的火把燃尽了,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作的,因为“火尚足以明也”。
小题4:尽量用直译。注意第一句的“以故、名”,第二句的“怠、且”,第三句的“或、咎”和句中的三个“其”字的用法。
【参考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而最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讲,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