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二)
A.①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B.①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C.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①欲以力征经营天下②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即使长江以东的父老兄弟怜惜我让我做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说,(项羽)我难道心中就没有愧疚吗?
(2)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⑶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⑷秦国对待将军您实在是太狠毒了,您的父母和宗族都被秦国杀死或者没为奴隶。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项,暴:突然。
点评:判断文言实词的意义,要在对选项所给句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推断。
小题1:试题分析:A项,乃:连词,转折,却/副词,才;B项,而:连词,转折;C项,之:主谓之间,取独/音节衬词,无实义;D项,介词,凭借/连词,表修饰。
点评:理解文言虚词,首先是要对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能够了解,然后根据题目中选项中所给四个教材中的句子,,进行初步判断,再将其余四个句子代入文中在分析句子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小题1:试题分析:A项,“怨王侯叛己”不是司马迁认为的项羽的过失,B项,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D项,“褒多于贬”没有依据,无论是从篇幅,还是从表述的力度,都看不出这一点。
小题1:试题分析:(1)注意“王”是使动用法,“使……称王”,“纵” 表假设,译为“即使”,“独”表反问,译为“难道”。( 2)注意“头千金,邑万户”是定语后置,同时这两句话前省略介词“以”,即“以头千金,邑万户”,状语后置,“若”是第二人称代词,你。(3)句中注意“以为”是“把……当作”,“东道主”是古今异义词,译为“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行李”是古今异义词,译为“出使的人”,“乏困”是古今异义词,译为“缺少的东西”。(4)句中注意“遇”译为“对待”,“深”译为“狠毒”,“皆为戮没”是由“为”引出的被动句式,“戮”译为“杀戮”“没”指“没为奴隶”。
点评:翻译句子应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结合文中上下文的意义,要求能字字对应,字字落实。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以手抚膺坐长叹(坐下)
B、画图省识春风面(曾经)
C、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
D、他生未卜此生休(预料)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参考答案:1.A
2.C
3.B
4.C
5.(1)第二年,查继佐在西湖的放鹤亭下又遇到了他,(衣服破烂)手肘都露了出来,赤脚走路。
(2)查继佐认为他的话语奇特,给他准备了热水洗澡,并给他衣服鞋子穿。
(3)园里有一块美如玉的石头,查继佐深为赞赏,认为这石头非常奇特。第二次去后花园,这块石头却不见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每题2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被称道
C.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困穷
D.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责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B.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C.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可以濯吾缨
D.至激于义理者则不然 圣人不凝滞于物
小题3: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
A.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常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B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从语法角度来看,“责”前有结构助词“之”,可判断“责”在此句中应是名词;从句意来看,责,通“债”可翻译为 侮辱。“前辱之责”可以理解为“从前所受的屈辱”。
小题2:试题分析:A项,前一“而”连接的是两个动词,且动作上有先后关系,因此,“而”为表承接的连词;后一“而”表修饰。B项,都为介词,但前者意为“给”、“与”;后者表被动, “为”字句――“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C项,前者为介词,因此;后者为表目的的连词,相当于“来”“用来”。D项,都为介词,表被动。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判断例句的句式,根据例句的句意,特别是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判断,其句式为被动句式。A项,“身”与“物”后都有“之”这一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所以A句为定语后置句;B句为被动句,“见”表被动;C句通过“于”后置状语,为状语后置句;D句,“也”帮助表判断,为判断句。
小题4:试题分析:“不以为辱”错,据文中“则仆偿辱之责”,意即我以前所受的侮辱,可知B项“不以为辱”不符合文意。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