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杰克·伦敦的悲剧
①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近代著名作家。他和马克·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然而,同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人的结局却大不一样。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②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③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顿因“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④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
⑤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⑥杰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1909年),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
⑦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伦敦带进了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使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者的性格,逐渐消褪,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⑧1911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他曾经用一大笔钱建造一条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想象中的恶兽)的游船;1913年用了十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钱财)以近四年时间建造一所名叫“娘居”的别墅,在落成后即将迁居的时候,忽然起火焚毁。这位已经跻身上流社会的大作家,看了看价值十万美元的废墟,摆了摆手,宣布将另建一个庄园。这时的杰克·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淖,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他在1911年时还说过:“我如果自己能够作出选择的话,除了写一篇说明我对资产阶级世界是多么鄙视的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外,我什么也不会下笔。”可是在1916年1月,他公开声明脱离自己曾经积极参与活动的美国社会党。
⑨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用自杀结束了四十年的一生,留下了的四十九部著作。(有改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通过《马丁·伊登》我们看到,杰克·伦敦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才被毁灭是有着很强的预见性的,但自己也免不了这样的结局,说明他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B.二十几岁的杰克·伦敦是以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对穷苦人的满腔同情开始的文学创作,因此,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位鄙视资产阶级世界,敢于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大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酷无情的社会主义者。
C.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是使青年杰克·伦敦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性格逐渐消退,直至成为彻头彻尾的拜金主义者的重要的思想根源。
D.对于饱尝人世艰辛、思想混杂的杰克·伦敦的一生,作者是抱有批判和惋惜之情的。但作者也认为,杰克·伦敦及其所留下的四十九部著作,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的研究方面深具价值。
E.这篇传记语言简明流畅,结构清晰,并采用倒叙的写法,将传主从童年直到自杀身亡的短暂的一生清晰、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简要概括杰克·伦敦的主要人生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一篇评传,这篇传记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杰克·伦敦作传,为什么开篇写了同时代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两位作家截然相反的结局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①杰克·伦敦少年和青年时热爱读书,求知欲强,自信坚毅,历经磨难,顽强拼搏,虽屡屡碰壁,而不自暴自弃,以求走出贫穷的处境;
②后来以写作谋生,创作了不少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作品,因此成名,跻身上流社会;
③成名后,陷入拜金主义泥淖,为挣钱而写作,粗制滥造,青年时期的叛逆性格日渐消褪,变得唯利是图和玩世不恭,极端个人主义和“超人”哲学,使其精神世界充满矛盾,最后自杀。
(3)文中第②③④段在对杰克伦敦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苦难艰辛的流浪生活的叙述之前都有简短的评论,点明他人生坎坷,突出他的坚韧、顽强、不自暴自弃的性格;又如第⑦段,在叙述了杰克·伦敦的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杰出的创作成就之后,又用评论点明其性格蜕变的原因。
(4)传记开始将杰克·伦敦与马克·吐温并提,采用的是对比(对照)手法,以马克·吐温的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与杰克·伦敦的四十岁壮年吸毒自杀于豪华大牧场形成鲜明反差,既照应了标题中的“悲剧”,也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两个同时代美国作家结局的鲜明对比,带给人们的思考是深广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作题)
书的声音
蔡刚华
呆在书房的时间长了,就喜欢与书多些交流,在对视的目光里便有温润成分的存在。同样当你静下心来,一个人呆坐在书房内,特别是在静谧的夜里,便似乎能从书架的一隅听到了书的呢喃和争执。于是你干脆不妨直起身来,努力去倾听一下那种非自然成分的声音了。
可以听到一种掷地回响的声音,它明显是通过思考才发出的,书一定是有思想的,除却思考我真不知道它为何而存在,为何而倾诉。它的思想里是有一种叫理想的系统,通过这个中枢神经把声音委婉地发出。要是哪天书的思考停止了,它的中枢拒绝工作了,我想书也就失去了理性存在的必要。所以有种书我们往往把它归成哲学类或思想类,它从一落生便以忧郁的面孔出现在读者的面前,所以很难看到装帧精美的哲学思想类书籍摆在书架上的影子,不是它不想梳妆一回,而是因为从制造者到取悦者都忽略了它外表审美的需求。它的生存要求太低了,生活品质的忽视造成了它往往是一件白衬衣就可以落落大方的出现在你的面前,而它的声音虽不高亢但却沉稳,虽不尖锐但也回声有余,不喜热闹的它往往干脆选择了角隅,算是也自拣了个清静。
有一种声音它平和,清晰。它的出现是在争论的结束和心静的开始。它在注重品质的同时也注重简约,成熟的时候一般不发赘言,不卷入争执是它的为人之道,不涉及闲言是它的立身之本,在着装上它是休闲居多,但也不乏职场上的庄重之束,必要时商务时尚也能苟同。听它言语,可以多些放松和平静,也可以在平静中涉及收获,如沐春风如品甘茗而微醉。同它接触得渐渐多了起来,它的形式或许是文化苦旅,或许是感伤文化,更多是随笔小品。因此,丽江可以找到她小酌的影子;水乡能见到她婉约的声调;故乡是她最好停留的场所;怀旧和伤感是她思考的习惯。
听够了小曲,听尽了呢喃,听倦了耳边春语,就喜欢听老者讲些陈年往事,听亲历者诉说切肤的感受,或风流或悲壮,或戚泣或欣然。这时从大观园里出来的使女讲了楼内风流浪事;从矿上撤下的煤工讲了新型南霸天的专横;而政府楼内的文员则细数了官场上的种种微妙。于是历史小说、纪实小说、官场小说、言情小说便畅言起来,不免落下的是一场争论。一场争执平息下来,还能听到清脆悦耳的童声,它们不为外界所扰不为物质所惑。在牧童的吆喝声外,还有众多小动物人性化的言语,公主和王子当然也不寂缺席。在童话的世界里,在童声的氛围中,我们呼吸畅快,我们心律顺稳,忘记了脸红耳赤、忘记了物质力的强扰、更忘记了年龄的束缚。一种由表及里的愉悦感顿然而生,那是清亮的声音带来的,那是无邪的童声净化过滤的。还有什么比身心清净更快畅的理由,没有了,一定没有了。
倾听书的声音,听到的是弗洛伊德充满沙哑且闪烁智慧的人性论调,听到了刘亮程一个人在寂寞的村庄里徘徊的脚步声,听到了刘姥姥口无遮掩的细数珍馐,听到了白雪公主与东郭先生时空错乱的交遇……丰富的声音与丰富的场景交换使得书架里的喧哗无比精彩。
看穿了书房里的林林总总物质构成,一个静得下心来的主人的耳边一定流淌着这样一种由非物质源发出的声音。所以百般无聊无所事事时,我还是会闭上眼睛静静听一回书里发出的声音。(选自《福建文学》2010年第12期)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虽然绝大部分哲学类或思想类书籍的装帧不够精美,也常常被放置在书房的角落,但这并没有让它们觉得难堪。
B.随笔小品在内容上不卷入争执,不涉及闲言;在外部装帧上,或休闲,或庄重,或商务时尚,各种样式都可以成为它的选择。
C.作品结构上的严谨不仅体现在全文的首尾呼应上,也体现在如使女的讲述与“风流”、煤工的讲述与“悲壮”等局部的呼应中。
D.第五段中作者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抒写了阅读儿童作品的感受:让人身心清净,让人精神和顺,让人产生由表及里的愉悦感。
E.文章第六段通过排比、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具体地表达了丰富的声音与丰富的场景交换使得书架里的喧哗无比精彩。
2.文章第一段说“听到了书的呢喃和争执”,还说“?努力去倾听一下那种非自然成分的声音”,请概括说明在书房中可以听到怎样的一些声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末尾说“一个静得下心来的主人的耳边一定流淌着这样一种由非物质源发出的声音”,?请结合文本,谈谈为什么要听到“这样一种由非物质源发出的声音”,需要“静得下心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可以听到以下四种声音:
(1)哲学类或思想类书籍所发出的掷地回响的声音;
(2)文化苦旅、感伤文化、随笔小品所发出的平和、清晰的声音;
(3)历史小说、纪实小说、官场小说、言情小说所发出的或风流或悲壮、或戚泣或欣然的声音;
(4)童话所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
3.因为“这样一种由非物质源发出的声音”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声音,要想听到它,需要思想的冷静、心境的平静、心绪的沉静、心灵的清静。只有思想的冷静,才可能领略到哲学类或思想类书籍朴质外表下闪烁着的智慧的魅力;只有心境的平静,才可能品味出随笔小品等所含蕴着的人生的真味;只有心绪的沉静,才可能体会到历史小说、纪实小说、官场小说、言情小说所反映的人情世态的复杂多样;只有心灵的清静,才可能感知到童话中所表现的童心世界的清净。(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结构全篇。选材独特,结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B.文章中画线句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所以录取了他。
E.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①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②细节描写生动细致。③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2)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结合小说反映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打基础。
③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从渲染氛围、推动情节、烘托人物三方面分析即可)
(3)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首先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①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②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乐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同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①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②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意对即可)?
(4)作用:①这句话交代了朱丹被录取的根本原因。 (情节)
②指出了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丰富、深化人物形象。(人物形象)
③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主题)
(从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三方面分析即可)
启示: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扣住民族精神、国家尊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20分)
柔?软
朱以撒
暮秋经过这一大片河滩的沙石地时,只见已经通体枯黄的芦苇枝条的头上都顶着一丛丛的银灰色芦花。时光使每一株芦苇的生命都达到极致,以柔软出现,毛茸、蓬松,还有一种轻如蝉翼的分量。它们顺从着风力,像铺展开来的云层。夕阳打在一部分芦花上,看着有些恍惚。这些全然在自然环境中生生死死的植物,走到生命的终端,可以说已修成正果了。再过一些时日,许多芦花将随风飘散,风把它们的子孙携到天涯海角,然后它们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生命旅程。
如果不是有事,真想停下车来,剪一束芦花,带它们回家。
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青年时代结束后,我越发喜爱柔软之物,比较松竹梅的坚硬,我对芦苇更有好感。柔软是一切生命际遇中最原始之性,以适应著称。如果这一大片芦苇改插旗杆,美感肯定是另一类。柔软的腹中,显然潜藏着生存的策略,否则,无数次狂风从此处扫过,它们早已荡然无存。当我坚硬的笔尖与这些柔软之物猝然相遇时,的确有一种顺从的美感升起。
有时返回老家,会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庵里走走。仅仅一墙之隔,嘈杂的市声便隔在另一个世界里了。眼前清幽静谧,有袅袅暗香浮动。有一位我少年时的出家妇人在这里度着晚年。当年她住在与我隔壁的邻居家中,静心修行。她把家中收拾得一尘不染,从不与街邻有瓜葛,也不高声大嗓。一个人诚心向善,许多言行就简洁而且低调了。那个时节,人性中充满着冲撞、对峙的坚硬,她看起来就越发轻柔了。有的人是不可改造的,她的柔性就是如此,尽管事佛的仪式停了下来,落满尘埃,但是她的内心一定在继续着,没有放弃。她以一种柔软的形态,不动声色地继续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成群结队的人甩动着有力的臂膀疾行,她的徐缓迟疑一眼可见。她干脆住到庵里,心境环境更为默契。几十年过去了,有不少人如风中树摧折委地,而更多像她这般柔软的人留存了下来。
肉体是物质的,物质是时光的信物,时光最终让生命破绽百出,这是没有疑义的。
不珍惜生命,只能从自身寻找答案。我认识的长者多半以教书为业。这些上一辈的教书先生,此时已垂垂老矣。当年他们将智慧和知识传递给众门徒时,站在讲台上,一副挥洒自如状,善于板书的右手,在黑板上三下两下,文字便奔涌而出。静坐下边的听讲者,会心对视,充满钦佩。一个场景改变了,肯定是与这个生命的能力相关联的——过度的劳心、劳力,满不在乎地透支青年时期的生命,结果许多疾患都热闹地集合到了人生的晚景。这个最需要安息静养的时日,变得举家不宁。一位师长坐在床上,盖着被子吃鱼,与我断断续续地说话,品咂鱼骨后信手就扔在床下。这个举动,我判断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我的心里难过起来。完全可以追溯到当年的生活目标,把自己当作一匹不知倦返的马,承载生理限度以外的劳作,促使自己成为一名硬汉。当年不按生命科学的规则蛮干,如今则病痛缠身。我们常说人富有睿智,不会在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实际上我们已经多次被绊倒。
淮南王刘安说得痛快:“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把两种毫无可比性的生命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生命过程,不同的生存方式,都能尽其圆满。想来,遵循生之规则者,善莫大焉。
除了对命数的敬畏外,对于自然界外在情绪上显示出的风水、阳光、雨露,我都持抱敬畏之心。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了躲避、顺应的策略——我通常是一位旁观者,站在安全处,看风来风往潮起潮落。我在芦苇丛里欣赏到的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美感,这种姿态一直让我迷醉。我们是否都要像遮挡风沙的木麻黄那般伤痕累累?每个人的答案都是截然不同的,它窥探着我们隐秘的内心。很庆幸的是,我们居住在这个滨海城市,靠山而临水,风起而水涌,周而复始地让我们直接地体验到生之规则,这不能不说是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
小题1:“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一句中,“这一步”指什么?(3分)
小题2:赏析文章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主要叙写了哪两个人物?有什么用意?(3分)
小题4:从全文来看,最后一段所提到的“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是什么?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分)
小题5:有人认为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消沉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一步”指拥有柔软姿态的芦花历经自然环境的磨砺后走向生命的终端(1分),新的芦花在新的地方开始新一轮的生命旅程。(2分)
小题1:从色彩、形态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手法(1分),对暮秋芦苇作以细致的描写。“枯黄的枝条”、“银灰色的芦花”、“轻如蝉翼的分量”、“像铺展开的云层”等形象地写出了芦苇以柔软的姿态经历了自然风雨寒霜的磨砺后展现出生命的美丽(2分),表达了作者对芦苇崇敬赞美之情。(1分)
小题1:①文中叙写了“柔软形态”的出家妇人和过度透支年轻生命的师长形象。(1分)
②通过不求功利、低调处世、与世无争的“出家妇人”与当年“挥洒自如”而今瘫痪在床的“一位师长”的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观点,强化主题。(2分)
小题1: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是:人生要实现自己的追求必须遵循科学,顺应规律,适应自然,不能蛮干。(2分)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一方面与开头呼应,由芦苇入题,以芦苇收束,使文章结构谨严;(1分)另一方面又通过“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芦苇留给自己的启示,强化了本文的主旨。(2分)
小题1:(1)不同意。作者视角独特,没有去关注坚强的事物或事物的坚强面,而是独辟蹊径,以自己的意外发现及独特的人生体验,去感悟另外一种生存策略,揭示这种策略对人生、对自然的意义。作者强调的是对生命的珍惜,对规律的遵循,而不是说人生要软弱,所以并不消沉。(2)同意。围绕“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了躲避、顺应的策略——我通常是一位旁观者,站在安全处,看风来风往潮起潮落”等角度谈,能自圆其说也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观点1分,看法4分,能结合文章的内容自圆其说。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小题(12分)
“恶搞”是在拔文化的根
①自胡戈在网上扔下一个“馒头”,让成千上万的网民得到了一种别样的娱乐体验后,“恶搞”一词就大放异彩。自此,恶搞的潮水越过影视大片,漫向名人、经典、历史、文化……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恶搞”大潮中,近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恶搞者已从过去的草根人物,变为现在的专家、教授;“恶搞”的范围也从娱乐圈扩大到学术圈;恶搞对象从娱乐人物、事件,转移至传统文化,如以孔子为噱头对优秀传统文化所作的“国学辣妹”式的诠释,正使这场“恶搞”运动,从消遣娱乐演变成文化颠覆。
②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戏说娱乐圈的人和事,博得大家开心一笑,在这个娱乐化时代也无可厚非。但时下恶搞之风正从少部分人的自娱自乐变成了一种集体狂欢。在一些专家学者笔下,原本代表中华历史文化美好、智慧、勤劳、善良的人和物被推倒,美的贬成丑的,红的说成黑的,词语中甚至极尽笑骂、攻击之能事。要知道,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一向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他们中一些人对于传统中国文化抹黑式的“恶搞”,无疑颠覆了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和庄严。
③优秀文化的传承是要有纽带的,这个纽带就是文化偶像和经典。当偶像和经典不断被颠覆,并且颇受欢迎的时候,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底线何在?当传统文化被解构,并且只有解构而没有架构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文化的脊梁一个个被消解之后,华夏文化该如何挺立?日本动画片风靡世界,韩国电视剧在亚洲引发了“韩潮”,而国内的学者却在制造“孔子狗”、“李白仔”、“岳飞贼”之类的“恶作剧”,这不仅给世界带来了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秩序的破坏,更给中国的 “软实力”留下了“硬伤”。
④在一个开放、多元、张扬个性的社会,不可避免会有颠覆传统的现象和对权威崇拜的质疑。“恶搞”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有重新拆解、解构旧模式的意义,能够为人们提供新的视角。但“恶搞”也应该有一个底线,民间对于影视作品、艺术作品的“恶搞”,只是为了让人开心一笑。而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恶搞”现象的出现,实在是一种拔自己文化根的行为。因为,“恶搞”损害的绝不仅仅是文化本身,还会影响到人们的价值取向。
⑤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作为代表社会、文化良知的学者专家,理应耐得住寂寞,抵制各种诱惑,坚守学术阵地,端正学术操行,假如一味地“恶搞”文化,传播虚假、偏执的理念,最终伤害的是文化的尊严。
⑥今天的学术研究、文化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尚化、娱乐化、商品化的冲击。“恶搞”以貌似率真来游戏人生,以自谑、谑人的方式来“恶搞”文化,蔑视权威,抛弃敬畏。其实,背后是文化犬儒倾向。当我们把神圣、崇高统统打倒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来守住精神家园呢?
小题1:下列对“恶搞”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优秀传统文化所作的“国学辣妹”式的诠释,从而达到对文化的颠覆。
B.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戏说人和事,博得大家开心一笑。
C.代表中华 历史文化美好、智慧、勤劳、善良的人和物被推翻,美的贬成丑的,红的说成黑的,词语中甚至极尽笑骂、攻击之能事。
D.以貌似率真来游戏人生,以自谑、谑人的方式来“恶搞”文化,蔑视权威,抛弃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