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A.人因号之为"匡山"不如因善遇之 B.蛟龙潜于其中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可挈尊罍而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今乃以"看松"名庵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5:(1)章君身负救济世人之志和优异的才能,当闽地的盗贼逼近边境时,曾树立旗帜擂起战鼓,磨快戈矛,率领众人击退盗贼,大概是想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2)难道能渡过严寒却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先前的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常常寄托松树来激励自己,探求章君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罢了。(3)我想奉命奔驰前往,可是祖母刘氏的病情却日渐严重,想暂且顺从私情奉养祖母,而我的请求却不被允许。我是当官,还是照顾祖母,进退两难,情况真是狼狈不堪。
本题解析:
小题1:秀:秀美。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B对应的原文“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显然,选项中的“秀”是说山峰的,应为“秀美”之意。
小题2:选项A“因”:一为“因此”,一为“趁机”;B“于”:一为“在”,一为“比”;C“而”:一表修饰,一表转折;D“乃”:都是“竟然”。这是一道文言虚词和用法和意义的考核的题目,在记忆文言词语是一定要注意词性和意义。
小题3: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对象,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匡山松树”,②是说薜萝,③说的是南望闽中数百里的嘉树,⑤说的是章三益。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4: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从文本“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看,原文只说那里(环中亭)可以弹琴下棋饮酒,于是就在那里建了环中亭,并没有说自己在所建的三个亭子里弹琴、下棋、喝酒。选项事件错误。
小题5: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1)砺——磨快,捣退——击退盗贼,盖——大概,植——建立功业,自见——显露自己。(2)其——难道,凌——渡过,是故——因此,昔——先前的君子,自厉——激励自己。(3笃——严重,苟——暂且,不许——不被允许。
【参考译文】
龙泉地区多有大山,它西南一百多里的各山尤为深遂,有四周高耸而中间低洼的,形状象是箕筐,人们由于这个称它为“筐山”。山上长满髯松,满眼望去高耸直插云霄,满山新绿照耀如同洗过一样。松树上的薜荔和女萝纷乱的缠绕着,纵横铺开有几十寻(尺),鲜嫩碧绿可以吞咽。松根和茯苓,大的像斗,夹杂着黄精、前胡和牡鞠的幼苗,采集来可以食用(吃)。
我的朋友章三益喜欢这里,在山中新盖了茅屋。茅屋的西南方向若干步,有两处深渊,蛟龙在其中潜藏,白云轻盈明亮腾空而起,顷刻间(一瞬间)覆盖了整个山谷。它的颜色纯白,像大海一样茫茫一片没有边际,大风吹来,就飘散离去,章君又建造了烟云万顷亭。茅屋的东北方向若干步,山更加高峻,峰峦更加陡峭,气势直冲天空,向南望去闽中数百里,美(高)树贴伏在地上如同荠菜,章君又建造了唯天在上亭。茅屋的正南若干步,地势明亮高远清爽素洁,东西北三个方向的各座山峰,都竞相秀丽(高出)呈献美好的山色,让人喜好在这里游玩而忘记疲倦,再加上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奕通“弈”),也可以带酒来畅饮,没有不适宜的,章君又建造了环中亭。
章君在读诗书的闲暇,身披鹤氅(羽毛制成的裘)大衣,手拿九节竹杖,在这三个亭中逐个游玩,返回后就在茅屋中坐下,回望髯松,像元夫(善士)、巨人在左右环绕卫护(或:拱手作揖)。章君长久地注视,精神集中,物我两忘(外物和自己都忘记了),仿佛和古代的豪杰们一起交谈了一千多年。章君非常高兴,起身穿上谢公屐,每天在万松间唱歌吟诗,屐声清脆符合节拍,与歌声想应和。髯松也好像理解章君的心意,也稍微发出笙箫的声音来相互娱乐。章君赞叹说:“这就是我得到的看松的乐趣啊!”于是用这个来命名他的茅屋。
龙泉有人听说后怀疑说:“章君身负救济世人之志和优异的才能,当闽地的盗贼逼近边境时,曾树立旗帜擂起战鼓,磨快戈矛,率领众人击退盗贼,大概是想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竟然用“看松”命名茅屋,好像是隐居者的作法,是将要远离尘世的纷乱而不接近呢?还是因为这些人不值得交往,而从松中有所获取呢?金华宋濂私下不认为这样。植物之中,生成坚贞刚正之气的,只有松树是最多的。我曾经冒昧的思考:天地之气刚刚舒展,根中蕴藏收敛的,没有不在这一个季节奋起振作舒展开花(繁茂)来显示自己的美丽的。等到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霜露降下后,就都变黄陨落没有剩余的了。难道能渡过严寒却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先前的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常常寄托松树来激励自己,探求章君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罢了。章君的处世,与松树为伍,就卓然屹立能坚持自我;等到他因为时势而出现,刚正坚贞自我克制,不因为众人的批评而转移改变,最终能建立功业恩泽百姓,当初也未曾与松柏想违背。也有人不知道,勉强说章君忘却世情,而在他的出处间提出疑问,可不可以呢?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戴?胄?传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明习律令,尤晓文簿。隋大业末,为门下录事,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甚礼之。
贞观元年,迁大理少卿。时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入,罚铜二十斤。上从之。胄驳曰:“校尉不觉与无忌带入,同为误耳。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剂、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衷。”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也,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上嘉之,竟免校尉之死。
于时朝廷盛开选举,或有诈伪资荫者,帝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泻,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帝曰:“朕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帝曰:“卿自守法,而令我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顺忿违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帝曰:“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胄前犯颜执法多此类。所论刑狱,皆事无冤滥。
七年,卒,太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尚书右仆射,追封道国公,谥曰“忠”,诏虞世南为撰碑文。又以胄宅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房玄龄、魏徵并美胄才用,俱与之亲善,及胄卒后,尝见其游处之地,数为之流涕。胄无子,以兄子至德为后。?(节选自《旧唐书·戴胄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德彝议以监门不觉,罪当死/当:判处
B.臣不敢亏法/亏:损毁
C.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阿:迎合
D.卿欲卖狱乎/狱:案件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明戴胄能“秉公执法”的一组是(?)
①?性坚正,明习律令?
②胄据法断流以奏之
③不首者罪至于死?
④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
⑤所论刑狱,皆事无冤滥?
⑥法有所失,公能正之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正直坚定,通晓法律,隋朝时就担任了门下录事的官职,并且很受苏威、裴矩等人的赏识与礼遇。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典,目的是为了劝谏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因为地位有高低、关系有亲疏的原因而同罪异罚。
C.对“诈伪者”太宗下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坚持“以法当流”,对太宗的责难,他既据理力谏,又讲究劝谏艺术,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才干突出,又能秉公执法,他去世后,太宗对其追封赠谥都很显贵尊荣,一些贤能正直的大臣也很怀念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论其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嘉之,竟免校尉之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以胄宅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B
4.(1)如果从他们的过失这一点讲,那么(两人的)情形是一样的,可是(判罚)却有生和死的巨大差距,我冒昧坚决请求改判。
(2)?太宗很赞许他,最终免除了校尉的死刑。
(3)又因为戴胄宅第破旧,没有地方供奉祭祀,下令让有关部门特地为他建造庙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对下列古今异义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查。今常用义为:加入)
B .声非加疾也(疾:强,宏亮。今常用义为:疾病,或快)
C .蟹六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指动词“跪下”的“跪”)
D .金就砺则利(金:黄金。今指刀剑等金属制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郭琼,平州卢龙人。祖海,本州两冶使。父令奇,卢台军使。琼少以勇力闻,事契丹,为蕃汉都指挥使。后唐天成中,挈其族来归,明宗以为亳州团练使,改刺商州,迁原州。清泰初,移阶州,城垒未葺,蜀人屡寇,琼患之,因徙城保险,民乃无患。受诏攻文州,拔二十余砦,生擒数百人。
晋天福中,移刺警州,属羌、浑骚动,朔方节度张希崇表琼为部署,将兵共讨平之。连领滑、坊、虢、卫四州。开运初,为北面骑军排阵使。阳城之役,战功居多。改沂州刺史,充荆口砦主兼东面行营都虞候。擒莫州刺史赵思以献,改刺怀州。俄为北面先锋都监。契丹陷中原,盗贼蜂起,山东为甚,契丹主命琼复刺沂州以御盗,琼即日单骑赴郡。盗闻琼威名,相率遁去。
汉乾祐中,淮人攻密州,以为行营都部署,未至,淮人解去。会平卢节度刘铢恃佐命之旧,称疾不朝,将相大臣,惧其难制,先遣琼与卫州刺史郭超以所部兵屯青州。铢不自安,置酒召琼,伏壮士幕下,欲害琼。琼知其谋,屏去从者,从容就席,略无惧色,铢不敢发。琼因为陈祸福,铢感其言,遂治装。俄诏至,即日上道。琼改颍州团练使,又加防御使。时朗州结荆、淮、广南合兵攻湖南,诏琼以州兵合王令温大军攻光州,寻以内难不果。罢归朝,遣诣河北计度兵甲刍粮。
周祖祀南郊,召权知宗正卿事。世宗征刘崇,为北面行营都监,历绛、蔡、齐三州防御使。在齐州,民饥,琼以己俸赈之。人怀其惠,相率诣阙颂其德政,诏许立碑。
宋建隆三年,告老,加右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归洛阳。乾德二年,卒,年七十二。琼虽起卒伍,而所至有惠政,尊礼儒士,孜孜乐善,盖武臣之贤者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琼少以勇力闻闻:著称,闻名
B.挈其族来归挈:带领,携带
C.蜀人屡寇寇:贼人,盗匪
D.契丹陷中原陷:攻破,占领
小题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能直接表现郭琼有勇力,为官有能耐的一组是(?)(3分)
①拔二十余砦,生擒数百人?②阳城之役,战功居多?③擒莫州刺史赵思以献?④盗闻琼威名,相率遁去?⑤铢不敢发?⑥尊礼儒士,孜孜乐善,盖武臣之贤者也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②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3分)
A.郭琼曾在契丹任职,后来和自己的族人一起归附宋朝,屡受皇帝重用,有过攻克二十余
座营寨,生擒数百人的显赫战功。
B.郭琼担任北面骑军排阵使时,在阳城之战上立下大功,俘获莫州刺史赵思献给朝廷。
C.平卢节度使刘铢摆设酒宴召请郭琼,想暗地里杀害郭琼,结果反而被郭琼说服。
D.郭琼虽然出自行伍,但他为官以来一直施行仁政,尊敬礼待儒士,乐于坚持行善,是武
臣中的贤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琼因为陈祸福,铢感其言,遂治装。(5分)
(2)人怀其惠,相率诣阙颂其德政,诏许立碑。(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郭琼趁机给他陈述祸福,刘铢被他的话感动(有感于他的话),于是准备行装。
(2)人们感念(记念)他的恩德,一同来到朝廷颂扬他的德政,(皇帝)下诏书允许(为他)立碑。
本题解析:
小题1:“寇”在这里作动词,解释为“骚扰,侵犯”。
小题2:①②③都是直接表现郭琼有勇力和能耐,④⑤是侧面表现,⑥是表现郭琼能礼遇儒士,乐善好施,为人贤德,不算是勇力和能耐。
小题3:俘获莫州刺史赵思的事情不是在担任北面骑军排阵使时做的,是在改任沂州刺史,充任荆口寨主兼东面行营都虞侯之后。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因为:趁机给(向);陈:陈述;感其言:被他的话感动(有感于他的话);治:整治,准备。(2)惠:恩德;相率:一起;阙:朝廷;许:允许。
点评:一、文段难度适中,符合高考浅易的要求。二、文言实词题考得比较灵活,有课内知识迁移,也有语境分析。三、翻译题句子选用很好,包含的文言现象多,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张中彦,字才甫,中孚弟。少以父任仕宋,为泾原副将,知德顺军事。睿宗经略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授彰武军承宣使,为本路兵马钤辖,迁都总管。
宋将关师古围巩州,与秦凤李彦琦会兵攻之。王师下饶风关,得金、洋诸州,以中彦领兴元尹,抚辑新附。师还,代彦琦为秦凤经略使。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中彦徙治北山,因险为垒,今秦州是也。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帅秦凡十年,改泾原路经略使,知平凉府。
朝廷以河南、陕西赐宋,中孚以官守随例当留关中。熙河经略使慕洧谋入夏,将窥关、陕,中彦与怀庆赵彬会两路兵讨之,洧败入于夏。中彦与兄中孚俱至临安,被留,以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清远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靖海军节度使。
皇统初,恢复河南,诏征中彦兄弟北归,为静难军节度使,历彰化军、凤翔尹,改尹庆阳,兼庆原路兵马都总管、宁州刺史。宗室宗渊殴死僚佐梁郁。郁远人,家贫无能赴告者。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改彰德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人服其明。
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帅府怒其专决,劾奏之,朝廷置而不问。秩满,转真定尹兼河北西路兵马都总管。未几,致仕,西归京兆。明年,起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
西羌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族恃险不服,使侍御史沙醇之就中彦论方略,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还奏,上大悦,遣张汝玉驰驿劳之,赐以球文金带,用郊恩加仪同三司。以疾卒官,年七十五。百姓哀号辍市,立像祀之。(节选自《金史·张中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中彦领兴元尹 领:兼任
B.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 当:阻挡
C.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 竟:最终
D.所司皆依违不决 决:判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能表现张中彦公正严明的一组是( )
①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
②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
③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
④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
⑤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中彦最初在宋朝为官,但是后来投降了金朝并被委以重任,同驻守在秦凤的李彦琦联合进攻宋军,并攻陷了金、洋等多个州郡。
B.张中彦在任秦凤经略使的时候展示出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他能够准确根据地势的有利形势修筑城堡,使自己在防守中有险可据。
C.在金朝将河南、陕西归还给宋朝之后,张中彦和兄长一起归附宋朝并在宋朝任职,直到后来金兵恢复河南,张中彦兄弟被迫又回到金朝。
D.张中彦在处理同羌族的关系方面很有威信,他亲自约见羌族四位酋长,顺利同其约定招降办法,很快解决了四族不服管辖的事情。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
?
(2)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
? ?
参考答案:1.B
2.B
3.C?
4.(1)统计跟从作乱的百姓有数千人,张中彦只是给为首的论罪并处死了他。
(2)这些羌人服从反叛没有常性,如果不是我中彦亲自前去,这种形势一定不能解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