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九)
例句: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 A.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B.而君幸于赵王 C.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D.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
?


2、阅读题 阅读下文(12分)
赠孙秋士序? [清]梅曾亮
为名公子贵介弟①,而无官于朝,无迹于场屋②。斗室中课六七童子,十馀年主者不易姓③,往来不过一二士。诗一卷,纸墨暗昧,读者卷舌滞口而不可舍去。敝衣冠,独行市中,断烂古书外不市他物。居近正阳门,不二三里,目不见朝报一字④,不知何者为今日时事、达官要人。盖古之山林枯槁之士,无过于孙先生者,而今于京师中遇之,亦异矣。
韩昌黎言居京师八九年,不知当时何能自处。夫士至京师不可居,困矣。然困有至非京师无可居如先生者,为愈奇耳。吾观东方曼倩及扬子云⑤,皆非嗜禄利者,其居长安中甚落拓矣,亦卒不舍去。岂古今人之遇或同与?二子在当时,虽其遭遇若此,后之好事者或传其书,写放⑥其貌,忻慕笑抃⑦,而欲从游,则以吾所言如先生其人者,后人好事者见之,有不欲传其书,写放其貌,而欲从之游者乎?有不忻慕笑抃,而忘其为落拓于当世者乎?
太史公班固书,屡言长安诸公贵人,皆不出其名氏,以其人日异月新,不胜识也。然而有名氏如二子者,落拓亦何负于人哉!曾亮交先生十馀年,今先生年六十矣,乃述其行之似古人者以为寿,以见寿莫寿于使后世知我为古人也。
[注释]①贵介弟:高贵子弟。介弟,对别人兄弟的敬称。②场屋:科举考场。③主者:东家。④朝报:古代官报,刊载诏令、任免、奏章等。⑤东方曼倩及扬子云:东方朔,字曼倩;扬雄,字子云。皆西汉文学家。⑥写放:摹画。放,通“仿”。⑦忻慕笑抃(biàn):钦佩羡慕而欢欣鼓舞。
小题1:“秋士”是古代文化中特有的名称,高中课文《?》对此有所论及。(1分)
小题2:第二段举韩愈、东方朔、扬雄为例的作用是:?(3分)
小题3: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孙先生作诗一卷,纸张陈旧,墨色暗淡,常使读它的人辨识不清又不忍放下。
B.孙先生经常穿戴破旧的衣帽,独自行走于集市,除了残破古籍外什么也不买。
C.东方朔和扬雄都不是贪图利禄的人,他们居于京师宁可穷困落拓也不肯离去。
D.班同《汉书》多不提京城达官贵人名氏,却留有落拓者如东方朔、扬雄之名。
小题4:从文来看,作者写这篇赠序是为了?。(2分)
小题5:文中孙先生是一位让作者感到“异”、“奇”的隐士。请联系全文,评析这一人物形象。(3分)
3、阅读题 陶鲁,字自强,荫授新会丞。当是时,广西瑶流劫诸府,破城杀吏无虚月。香山.顺德间,土寇蜂起,新会无赖子群聚应之。鲁召父老语曰:“贼气吞吾城,不早备且陷,若辈能率子弟捍御乎?”皆曰:“诺。”乃筑堡砦①,缮甲兵,练技勇,以孤城捍贼冲,建郭掘壕,布铁蒺藜刺竹于外,城守大固,贼来犯,辄击破之。天顺七年,秩满,巡抚叶盛上其绩,就迁知县。寻以破贼功,进广州同知,仍知县事。(13)鲁善抚士,多智计,谋定后战。凿池公署后,为亭其中,不置桥。夜则召部下计事,以版度一人。语毕,令退。如是凡数人。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故常得胜算而机不泄。羽书狎至②,戎装宿戒,声色不动。审敌可乘,潜师出城。中夜合围,晓辄奏凯。贼善侦,终不能得其要领。历官四十五年,始终不离兵事。大小数十战。凡斩首二万一千四百有奇,夺还被掠及抚安复业者十三万七千有奇,两广人倚之如长城。(14)然鲁将兵不专尚武,尝语:“治寇贼,化之为先。不得已始杀之耳。”每平贼,率置县建学以兴教化。
①堡砦:zhi,营寨。②羽书狎至:当警报轮番到来的时候。(《明史?陶鲁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授新会丞荫:私下,暗地。
B.缮甲兵缮:修补,整治。
C.羽书狎至狎:交替,轮番。
D.审敌可乘审:审查,弄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乃筑堡砦,缮甲兵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
B.贼来犯,辄击破之中夜合围,晓辄奏凯
C.如是凡数人凡斩首二万一千四百有奇
D.若辈能率子弟捍御乎率置县建学以兴教化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鲁初登仕途,正遇上两广境内贼寇横行,陶鲁号召地方百姓练兵筑垒,抵御流寇。
B.由于抗击贼寇功绩卓著,陶鲁深受上司的赏识,或因任职期满而升职,或提拔兼职。
C.陶鲁善于安抚人心,又处事缜密,多谋善断,出奇制胜,因此深受两广人民的倚重。
D.陶鲁虽然连胜贼寇,未离军旅,但并不擅长武艺,他主张教化为先,剿杀只是辅助。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鲁善抚士,多智计,谋定后战。(4分)
(2)然鲁将兵不专尚武,尝语:“治寇贼,化之为先。不得已始杀之耳。”(6分)
4、单选题 下列各组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落,完成后面题目(20分)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史记·伍子胥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隙:隔阂
B.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猜贼:猜忌敌人
C.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怨望:怨恨情绪
D.必树吾墓上以梓梓:梓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王卒伐之而有大功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B.今不见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我以死争之于先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令可以为器将以有为也
小题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和军事家。选文叙述了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亲自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的事实。
B.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着重记述了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弃小义而灭大恨的事迹。司马迁饱蘸笔墨。略貌取神,立体化地突出了伍子胥的精神风貌。
C.伍子胥是智勇双全的人物。他为吴国率兵打仗,为吴王称霸一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他被赐死前对门客说的一番话,是预言,是现实,是政治远见,是身遭诬害的愤慨,也是对吴王昏庸的憎恨!这使伍子胥的形象达到了新的高度。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5分)
?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6分)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