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9-24 06:28: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花隐道人传 【清】张潮 道人姓高氏,名昽,字公旦。其先晋人也,商于扬,家焉。至道人,贫矣,徙商而读。顾读异书,不喜沾沾行墨①,能以己意断古今事。见世窃儒冠目瞆瞆然者,弃去羞与伍。慕朱家、郭解②为人,尚侠轻财,急人困。然砥行,慎交游。里中少年有不逞者③,始畏道人知,既事蹶张,则又求道人。道人予其自新,亦时援手,故扬人倾心。四方贤豪来者,闻道人名,多结欢焉。 甲申,知乱将作,移家避南徐。时阃帅④鳞集江上,争罗致道人幕下。道人知事不可为,蠖伏自污,卒得以全。乙酉,扬中兵祸惨,民鸟兽散。道人独先众入城访亲知,吊死扶伤,阴行善多。 然道人是时感念深矣。自以遭时变乱,年壮志摧,流离困折,无复风尘驰骤之思。乃筑室黄子湖中,弃其鲜肥素习,衣大布衣,箨冠草履,曳杖篱落间。挽渔父牧儿与饮,饮辄醉,放歌湖滨,湖水为沸扬,似鸣不平者。 未几,岁大涝,居沉于水。道人曰:“未闻巢父买山而隐,独支遁⑤见讥耶?古之大隐,有隐市者,吾何为不然?”爰走扬城东南隅,卜地宅之,躬荷锸⑥拨瓦砾,结庐数楹。一几一榻,张琴列古书画。携一妻二子婆娑偃息其中,陶陶然乐也。 宅旁筑匡墙,围地数亩,值⑦菊五百本。一仆长须赤脚,善橐驼之术,道人率之艺植灌溉。始自蓓蕾以及烂熳,其列也如屏,散也如星,叠也如锦;其色如玉,如金,如霞,如雪;其味如元酒;其香如檐卜。道人洞开其门,门如市,堂如肆。往来如织,观者如堵。不见主人,见其扁额曰“花隐”,咸谓之花隐道人,若忘其昔之为高公旦者。(节选《虞初新志》卷五,有删节) 【注】①行墨:文字或诗文。②朱家、郭解:古代著名侠士。③不逞者:捣乱闹事的人。④阃帅:地方上的军事统帅。⑤支遁: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传说他曾派人购买仰山小岭,欲为幽栖之处。⑥锸:铁锹,掘土的工具。⑦值:通“植”,种植。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徙商而读——徙:改变 B、吊死扶伤——吊:祭奠 C、独支遁见讥耶——独:仅仅 D、卜地宅之——卜:选择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花隐道人“崇尚侠义”的一组是(? ) ①道人予其自新,亦时援手 ②四方贤豪来者,闻道人名,多结欢焉 ③知乱将作,移家避南徐 ④吊死扶伤,阴行善多 ⑤携一妻二子婆娑偃息其中,陶陶然乐也 ⑥道人洞开其门,门如市,堂如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隐道人没有继承祖业做生意而去读书,而且不读怪书,能凭自己的见解判断古今事。 B、花隐道人不屑功名,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注重品行,崇尚侠义,很受扬州人的喜欢。 C、花隐道人经过战乱后,感慨万端,大志受挫,再也没有了奋发向上疾奔世上的想法,只想过着悠然的生活。 D、花隐道人热衷种菊,用心种植灌溉,品种丰富,盛开时异常美丽,许多人慕名前来观赏。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方贤豪来者,闻道人名,多结欢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大隐,有隐市者,吾何为不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A 4、(1)四方来的贤人豪杰,听说道人声名,大多喜欢与他结交。 (2)古代称得上大隐的人,有隐居在闹市的,我为什么不这样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0题。 报刘一丈书 (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也。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人褊衷,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矣!”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选自《四库全书》本《宗子相集》)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书中情意甚殷?殷:深切? B.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语:教导 C.他日来,幸亡阻我也?亡:不要?D.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间:从小路,取道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B.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C.长者谓仆能之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0.下面的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书信的主体部分是作者与刘一丈谈论“上下相孚”,可以看出刘一丈给宗臣的信中,是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相教诲的,宗臣在这个问题上深有感触。 B.文中描写了作为“客”的小官僚。作者写了他的两次干谒和拜谒后的情态,从不同角度透视了他的灵魂,寥寥数语就将“干谒者”的媚相、狂相栩栩如生的表现了出来。 C.作者刻画的另一形象便是作为权势代表的“相公”,将“权者”贪污纳贿、骄横虚伪、卖官鬻爵的傲相、伪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D.作者最后写了自己与“权门”“长吏”的相孚,展示刚正不阿,不向权势豪门低头的骨气,与那些专事干谒求进的官僚形成鲜明对照。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 亦心畏相公厚之矣。(6分) (2)每人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矣!”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4分)
参考答案:8.D 9.B 10.D 11.(1)他骑在马上遇到和他认识的人,就扬起马鞭说:“我刚从相公家出来,相公待我很好,待我很好!”并且编造相公厚待他的情况。即使和他很熟悉的人,心里也害怕相公真的看重他了。 (2)(我)还常常大言不惭地说:“人生有命,我只是安守自己的本分罢了。” 您老人家听了我这样的话,怎么能不讨厌我的刻板固执呢?
本题解析:8.“间”应解释为“间或”“有时”。 9.且:都可解释为“况且”;以:用来,介词;/来,连词;之:这样,指示代词;/他,人称代词;与:给予;动词;/和,同;介词。 10.“自己与‘权门’‘长吏’的相孚”的理解不正确,应该是“自己”与他们之间是不“相孚”的。 11.(1)6分。“适”“虚言”各1分,“心畏相公厚之”2分,句意正确2分。 (2) “大言”“守分”“得无”各1分,句意正确1分。 文言文译文: 我在数千里之外,时常收到您老给我的信,借以宽慰我对您的长久思念之情,这已经就非常幸运了,何至于又劳您赠给我礼品呢,我更加不知道拿什么来报答您了。(您)信中流露的情意是很恳切的,从您不忘记我老父亲这点来看,就知道我的老父对您的思念也一定是很深的。 至于用“上司下属互相信任,才德跟自己的地位很相称”这句话称道我,那我对此就有很深的感慨了。我的才德跟自己的地位不相称,本来我自已是清楚的;至于不能取信于上司的毛病,那我就更为严重了。 况且当今社会上所谓受到上司信任是什么情况呢?有人从早到晚都骑着马到权贵者门前恭候。守门人故意不让他进去,(他)就献媚说好话,装得象妇女的样子,袖子里藏着银子偷偷地送给守门人。即使守门人拿着他的名片进去通报,可是主人也不马上出来接见他。他就站在马棚里的仆人和马匹中间,臭气熏着他的衣襟,即使饥饿、寒冷或酷热不能忍受,(他)也不离开。到天快黑了,那个得到银子的守门人才出来,对他说:“相公太累了,谢绝会客,您请明天再来吧。”到了第二天,(他)又不敢不来。头天晚上(他就)披着衣服坐着,听见鸣叫,就起身梳洗,骑马快跑到权贵者门前。守门人生气地问:“你是谁?”他就说:“我就是昨天来过的客人。”守门人又生气地说:“您这位客人怎么这么勤快呢!难道相公会在这个时候见客吗?”他心里认为自己太丢人了,强忍着气跟守门人说:“没有办法呀,您姑且容我进去吧。”守门人又得到他的银子,起身放他进去了。他又站在上次待过的马棚里。幸好主人出来,面朝南坐着召见他,于是他赶紧跑过去,趴在台阶下。主人说:“进来吧!”(他)就又行跪拜礼,故意迟迟不站起来,起身之后,献上他所要献给主人的银子。 主人故意不收,他就坚决请求收下;主人又故意坚持不收,他就又坚决请求收下。然后(主人)才叫小吏收下他的银子,他就再次行跪拜礼,又故意迟迟不起身,起身之后,又作了五六个揖,才出来。出来之后给守门人作揖说:“幸蒙您关照我!以后再来,希望您不要阻拦我了!”守门人也还他一个揖,(他就)高高兴兴地跑出来了。骑在马上遇到和他认识的人,就扬起马鞭说:“我刚从相公家出来,相公待我很好,待我很好!”并且编造相公厚待他的情况。即使和他很熟悉的人,心里也害怕相公真的着重他了。相公也渐渐对别人说:“某人贤良,某人贤良!”听到这话的人,心里也合计着互相赞美他。这就是社会上所说的“上司下属互相信任”呀!老人家,您说我能这样行事吗? 前边提到的那个权贵者,(我)除了过年过节和伏日腊日投一张名片之外,常年不去他家。偶尔路过他家门口,我也是捂着耳朵闭着眼,策马急跑过去,就象后边有什么人追我似的。这就是我心胸狭窄的地方,因此常常不为长官所喜欢,我却越来越不顾这些。(我)还常常大言不惭地说:“人生有命,我只是安守自己的本分罢了。”您老人家听了我这样的话,怎么能不讨厌我的刻板固执呢? 家乡多灾多难,不能不触动离乡者的愁思。至于您老人家有才能却遭困境,就又使我悲伤感慨。老天爷给予您的天资是很丰厚的,不要说您自己不肯轻易抛弃它,就是天意也不愿意您老轻易抛弃它,希望您的心情能平静下来啊!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相州昼锦①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②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韩琦)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③,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④,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昼锦:据《汉书》载,项羽曾经说过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以衣锦还乡为荣耀的事情。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身份兼相州知州,因相州是他的故乡,所以取项羽的话改“夜”为“昼”命名厅堂。②季子:先秦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擅长辞令。③大纛: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④桓圭:古代公爵所执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衮裳:古代皇帝和三公所穿的礼服。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相与骈肩累迹骈肩:肩并着肩 B.惟德被生民被:覆盖 C.以遗相人遗:留 D.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矜:矜持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仕宦而至将相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B.不足为公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魏国公韩琦回家乡相州为官时兴建“昼锦堂”一事,旌扬韩琦有高风亮节。
B.文章首先从人情之所荣,从古今之所同入笔,极写衣锦还乡的意气之盛,欲扬先抑,为下文作铺垫。
C.文章开头写季子和朱买臣,是为了拿他们的骄矜自夸反衬韩琦的谦逊和不事张扬。
D.韩琦回家兴建昼锦堂,是反其意而用之,其轻富贵的品格节操,其远大的志向,非一般夸荣显富者可比。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所 谓 将 相 而 富 贵 皆 公 所 宜 素 有 非 如 穷 厄 之 人 侥 幸 得 志 于 一 时 出 于 庸 夫 愚 妇 之 不 意 以 惊 骇 而 夸 耀 之 也。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3分)
(2)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
小题5:(1)像季子(苏秦)不被他嫂嫂礼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离弃)。
(2)他的丰功伟绩,是用来铭刻在彝鼎上并且被吟诵的,是国家的光耀,不是乡里的荣光。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D项“矜名誉为可薄”解释错误,从原文下句“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可知,矜:夸耀。所以选D。
小题2: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C项“乃”于是,就;A项“而”是连词,第一个表顺承;第二个表转折,却;B第一个“为”动词,彰显;第二个“为”介词,替;D、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第二个表修饰。所以,选C。
小题3:此题要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把选项放回原文,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做出取舍。C.文章并未写季子和朱买臣骄矜自夸,只是为了借他们衣锦还乡乃人之常情,来衬托韩琦的品质之高贵.所以选C。
小题4: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同时注意找出虚词,作为断绝的判断。根据文言虚词一般需要断句,可以根据“皆”“以”“非”来断;同时“一时”为在一个时候之意,属于状语后置句;而“出于”出乎之意。所以,二者之间要断开。
小题5: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礼”,“见……于”,介宾短语语序还原、“所以”“铭”“被弦歌”“者……也”。
【参考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回到故乡,这在人情上认为是很荣耀的事情,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看的。读书人还处在穷苦的时候在乡里受苦,一般人和小孩都能轻视他,欺侮他。像苏秦不被他嫂嫂礼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离弃)。他们一旦坐着华贵的大车,旌旗在前面引路,骑马的侍从在后面跟随,路两旁的人,互相肩膀挨着肩膀,脚印叠着脚印,一面望着一面赞叹。这时那些平庸的男子,愚蠢的妇人,却东奔西跑,吓得汗流浃背,羞耻惭愧,趴伏在地上,在大车扬起的灰尘和骏马的足迹之间懊悔请罪。这是一个读书人,在当时得意,因而意气洋洋的表现,过去人们把它比作穿着锦绣回到故乡那样荣耀。
只有大丞相丞相魏国公却不是这样。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德,是当时有名的公卿。自从魏国公年少的时候,就已经中了高高的科第,做了大官;天下的读书人,闻风下拜,希望瞻仰丰采,大概也有多年了。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当有的。不像那穷困的人,在一个时候侥幸得志,出乎平庸男子和愚蠢妇人的意料之外,从而使他们惊骇,并向他们夸耀自己。既然这样,那么作为仪仗的大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荣耀;三公的命圭和礼服,不足以表现魏国公的显赫;只有恩德遍布百姓,功勋施及国家这些事情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乐章里,光照后代,流传到永远,这才是魏国公的志向,读书人也是在这一点上对魏国公寄予希望啊。哪里只是炫耀一时,荣耀一乡呢?
魏国公在宋仁宗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相州,就在后园里修建了“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了诗,把它留给相州的人民。他把快意于恩怨和炫耀名誉看作可鄙,大概是他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算作荣耀,却把它当作警戒。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所以他能够出将入相,勤劳为国,做到平安的时候和艰险的时候表现完全一样。至于遇到重大事件,决断大的主张,他垂着衣带,拿着手板,不动一点声色,却能把天下治理得像泰山一样安稳,真可以称得上关系国家安危的大臣了。他的丰功伟业,刻在钟鼎上,谱在乐歌里,都是国家的光荣,不单是乡里的荣耀啊!
我虽然没机会登上魏国公的昼锦堂,幸运的是曾经私下里诵读过魏国公所写的诗;我因魏国公的志向能够实现而高兴,很乐意讲给天下人听,于是写了这篇记。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段落,回答问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破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颁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吾尝而望矣
B.箕答运于渤海之尾
C.衣水犀之甲者
D.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3.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A.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B.我曾经整天地独立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向他人学习收获大。
C.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停地学习,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D.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一会儿向别人学,一会儿自己思考收获大。
4.对上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B.文章很好地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来阐述“善假于物”的重要意义。
C.学习上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独立思考和向他人请教结合起来.这也是上文重点论述的道理。
D.学习可以使人“善假于物”,从而培养起自己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品德。
参考答案:1.C?
2.B?
3.B?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不堪)
B.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消除)
C.宁信度,无自信也(气度)
D.自行见孔子于商太宰(介绍引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