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②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③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 ④皆泣不能仰视。 ⑤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⑥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①②③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1)蔡京第二次执掌朝政,跟张氏结怨,因为小事就罢黜了张克戬的官职。
(2)金兵到了,张克戬亲自率领将士披上铠甲登上城墙(与敌人作战),虽然屡次击退敌兵,但是增援的部队最终没有到来。
(3)张克戬考虑到最终不能逃脱一死,亲手写下给朝廷的遗表和给妻子、儿女(家人)的遗书,从城上把一名士兵缒下去,让他拿着遗表和遗书到京城去。
本题解析:
小题1:阴:暗地里、暗中
小题1:②陈述克戬从弟;④百姓为之感动;⑥为后人敬重、景仰。排除这三项
小题1:事件的前提应在太原沦陷后,而不是在太原被围时。“暗中”也属无中生有
小题1:(1)修怨、以、黜(2)帅、却、讫(3)度、草、缒
译文:
张克戬,字德祥,是侍中张耆的曾孙。考中进士后,做过河间县令,吴县知府。吴县是浙江的大城镇,民风骁悍,喜欢争夺,大姓人家依仗势力把持官府的行为。以往做县令的总是沿袭老规矩谨慎处事,都想做到在任职期间不生事端,能够侥幸离开罢了。张克戬到任后,依靠法律进行彻底制裁,奸猾之人大为收敛。使者把这种情况报告给朝廷,朝廷召见并授官卫尉丞。当初,张克戬堂弟张克公做御史,曾弹劾蔡京。蔡京第二次执掌朝政,跟张氏结怨,因为小事就罢黜了张克戬的官职。
宣和七年八月,张克戬做汾州知府。十二月,金兵进犯黄河以南,包围了太原。太原距离汾州只有二百里地。金兵派遣大将银朱孛堇前来攻打汾州,放纵士兵四处掠夺。张克戬尽全力阻击抵御敌人。有几十个燕人事先进城隐藏在城下,私下里勾结打算作为内应,张克戬把他们全部抓起来处死。张克戬多次挑选精悍的士卒骚扰敌营,出其不意焚毁敌兵营寨栅栏,金兵畏惧就撤兵了。张克戬凭功被加封为“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再次进逼汾州城。守将麻世坚在半夜里夺关出城,逃跑了,通判韩琥接着也阵亡了。张克戬召令士兵和百姓说:“太原已经陷落,我本来就知道汾州城会灭亡呀。但是从道义上讲,我不忍心辜负国家、辱没祖先,我愿意跟这座城池共存亡,以此来表明我的气节,各位还是自己作打算吧。”士兵和百姓都哭泣着不能仰脸看(张克戬),异口同声回答说:“您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愿意尽死力听从您的命令。”张克戬于是更加严格约束士兵,谨慎防守。金兵到了,张克戬亲自率领将士披上铠甲登上城墙(与敌人作战),张克戬虽然屡次击退敌兵,但是增援的部队最终没有到来。金兵攻占了平遥,平遥是汾州大镇,长久与金兵对抗,已经首先陷落了。金兵又胁迫介休、孝义诸县,使之投降。金兵占据了汾州南面二十个村庄,准备制作攻打汾州城的器具。金兵派遣两位使臣拿着书信劝降张克戬,张克戬连看都没看就烧掉了。张克戬详细阐述危急艰苦的情况,招募壮士从小道逃出上报朝廷,最终没有获得朝廷的答复。十月底,金兵增加上万骑兵前来攻打汾州,形势极为迫切。汾州城里有十个人散布投降的话,张克戬斩杀了他们示众。各位金兵首领站在城下,张克戬临城大声痛骂,用火炮击中敌人的一位首领,那位首领当场死亡。张克戬考虑到最终不能逃脱一死,亲手写下给朝廷的遗表和给妻子、儿女的遗书,从城上把一名士兵缒下去,让他拿着遗表和遗书到京城去。第二天,金兵从汾州城的西北角攻入,杀死都监贾直,张克戬还在率领众人巷战。金人悬赏招募能活捉张克戬的人。张克戬回家取出朝服,焚香面向南面祭拜,然后自杀,一家死了八口人。金兵将领抬着他的尸体依礼节埋葬在后园里,设祭坛排列拜祭,并为他修了一座庙。情况为朝廷所知,朝廷下诏封赠张克戬为康殿学士,赠送银子三百两、绢五百匹,并在乡里张榜颂扬。绍兴年间,谥号“忠确”。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12分,每小题3分)
白 居 易 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注] 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
D.不尚艰难 艰难:艰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权贵有嫌其出位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乃放纵诗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于是余有叹焉
D.为游赏之乐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览(其)诗卷
B.流闻(于)禁中
C.(老妪)问解则录
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3分)
(2)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案:A
小题2:答案:D
小题3:答案:C
小题4:答案:D
小题5:
(1)顾况是南方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许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2)(白居易)被重新任用之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幼的国君,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中“ 致仕”应为“辞官归家”的意思。
小题2:D项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前一个“其”代词,他;后一个“其”助词,无实义;B项,前一个“乃”连词,于是、就;后一个“乃”副词,竟然;C项,前一个“于”介词,给;后一个“于”介词,在。
小题3:C项中“问解则录”主语应该为“白居易”,句子补充完整应为“(白居易)问(老妪),(老妪)解则录”。
小题4:D项“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他“独善其身”,信奉佛教,是在他仕途失意之后。
小题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本题翻译时应注意“恃”、“少”、“所”、“既”、“皆”、“仕”、“而”等字词的解释。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白居易在二十岁名声未起的时候,到京城游玩,去拜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许认可的诗文(或诗人),于是就戏弄白居易说:“长安什么东西都贵,想‘居’是很不容‘易’的。”等到顾况阅览白居易的诗卷, 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才感慨地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也不难。我之前的话是跟你开玩笑的啊。”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的进士和拔萃考试,白居易都考中,于是补任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和诗一百多篇,讽谏时事,诗歌流传到宫中。皇上(知道后)很高兴,于是召见他并授予他翰林学士的职位,后担任左拾遗。当时贼人杀了宰相,京师也显出喧扰不安的样子。白居易第一个上书,请求尽快捉拿贼人。权贵中有人嫌他做事超出了他的职责范围,非常恼怒。不久就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掉到井里死了,但他却写了《新井篇》,文章语言浮华,白居易品行恶劣不可重用。”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当初因为宰相武元衡被杀的事情而暴露自己不够适宜的行为,他确实没有其他的想法,却使奸党恼怒,于是也使他仕途失意。但他也能随遇而安,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佛教生死的说法里而忘记自己形骸的劳顿。过了很久,又调任中书舍人,负责拟制诏书。黄河以北发生动乱的时候,朝廷出动军队平乱无功而返,他又谈论国事,意见没有被采取,于是请求到京师之外任职,被任命做杭州刺史。文宗即位后,白居易被召回升做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官归家,后去世。
白居易连续多次因为忠诚耿直而受到排斥,于是纵情诗酒之中。被重新任用之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幼的国君,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他)选择居住在履道里,跟香山的僧人如满等结成净社。(他)疏浚淤塞的池塘,种植树木,建了石楼,开凿了八节滩,常去游赏玩乐,茶酒器具不离身边。(白居易)曾经不戴帽子,裸露发髻,张着两腿坐着,谈论禅道,咏怀古迹,自在快乐。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写了自传。(他)非常喜好佛事,也曾整月不食荤菜,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设宴集会,这些都是年岁已高没有做官的人,(他们)每天相互邀请,当时的人们很羡慕他们,为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白公的诗以六义为主,不喜欢内容艰深。每次写好后,一定让自己家里的老婆婆读自己的诗句,询问得知她理解诗句了,才把诗句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诗就如同山东父老劝行农桑,字字都很实在。鸡林国商人把白居易的诗卖给他们的国相,大抵一篇价值百金,如果是伪造的诗句,国相都能辨别出来。白居易与元稹的关系非常好,写作风格也相同,天下人将他们合称为“元白”。元稹去世后,白居易与刘宾客齐名,人称“刘白”。白公喜好神仙之说,自制飞云履,焚香走路,像在烟雾里行进,飘忽迷离。(白居易)刚到九江的时候,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座草堂,炼制仙丹。这些现在还存在。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子路率尔而对曰……”,众人对子路的“率尔而对”都持否定态度,包括孔子,以“夫子哂之”为证。你能否从子路自身出发并结合当代的社会形势作逆向思考,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请分点表述。(6分)
?
参考答案:①子路是素怀大志才抢先答的。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如果说他自负,那他也是有资格的。
②孔子倡导谦让,也不必用在课堂讨论上,否则,谁来充当出头鸟?又如何形成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孔子的这一番开场白岂不失去意义?
③当年毛遂如果怕被人斥为“不让”,不敢自荐也就无法发挥他的作用,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
④当今的年轻人更应像子路那样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才有机会让社会了解自己,挑选自己。(答对3点给满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1点,言之成理给2分)
本题解析:首先应该审清楚题干: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也就是从对子路肯定的角度来阐释子路的所作所为,同时要结合当代社会形势。子路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这种当代是非常需要的一点。其次,从子路的回答来看,子路是胸怀大志的,这一点在当代社会也是必需的。再者,在当代社会,要想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应该懂得毛遂自荐,这一点,子路也做得很好。
点评:“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考题,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题目时,不仅需要考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调集与文
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此外,“有创意的解读”必须体现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所以,考生既要入乎文内,才能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用阅读所得和平素的知识积淀,冷静而准确地答好探究性阅读题。具体可按经纬纵横结合的思路,寻求探究角度。经:从文章本身入手,将文章从内容(背景、对象、情节、环境、情理、主题等)、结构布局、表现手法各方面横向铺开。纬:从题干给出的现象或事件入手,从本质(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影响(怎么样)、方法(怎么办)等方面深入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②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①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
之也。是皆穿窬②之类也。
(《孟子·尽心下》)
【注】 ①(tiǎn):探取,获取。②窬:从墙上爬过去。
小题1:同样是“该不该说话”的问题,孔孟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两个选段,谈谈你对“道听途说,德之弃也”一句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同:该说的话一定要说,不该说的话不能说。(1分)异:孔子所说的“言”,是属于智慧问题;(1分)孟子所说的“言”,是属于道德问题。(1分)
小题2:没有根据的话,不经求证就传给他人听,是失德的,不符合正义的。(2分)君子只说该说的话。(1分)
本题解析: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难度较大,选文文句简短,要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抽象概括,相对不容易。答题时,考生可以将题目分解为两个问题,即先考虑孔子孟子分别认为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然后再回答两人的观点有何异同。从文段内容看,孔子认为要根据对象的值不值得来确定该不该说,而孟子则认为要根据说话的内容是否正确来区别该不该说。因此,孔子和孟子的共同观点是“话不能乱说”,不同点则是区别该不该说话的条件不一样。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道听途说,德之弃也”是命题人援引的作者观点,而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显然在于所给的材料。“道听途说”之言当然不该说,而不该说的理由,从语段①来看,是因为不符合“智者”的要求;从语段②来看,是因为不符合“士”的要求。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生非异也(道德高尚的人)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验)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