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五)
2017-09-24 06:35:1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
清王朝自建立以来,为了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对知识分子的经世思想进行残酷的摧折。知识分子被迫走上一条逃避观实的道路,埋头古籍的考证与整理。而魏源和贺长龄、陶澍、林则徐等一批敏于时事的士大夫,在“通经致用”的口号下,率先将视野从故纸堆转向矛盾丛生、危机四伏的现实世界,兴起一股生机勃勃的经世思潮。
魏源关心社会,主张经世致用,是锐志进取的改革家。魏源为江苏布政使贺长龄选编《皇朝经世文编》,耗时一年多,从清初至道光五年的各家奏议、文集、方志等文献中,选录了“存乎实用”的文章2236篇。此书印行后,“数十年来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镬,几于家有其书”,经世致用之学渐渐深入人心,空疏之风逊减。
道光五年,受江苏巡抚陶澍、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委托,魏源筹划海运一事。他反复调查论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阐明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雇商船为粮船,大大减轻运输成本,是为国家根除痼疾的长远之策,先后写成《筹漕篇上》《筹漕篇下》,形成一整套漕运改革的理论。道光六年,装载漕粮的海船从上海昊淞口发出,共装载谷米163.3万石,用商船1562只。首次海运成功,震动朝野。不仅在惩治漕运腐败、苹除陋规、减轻人民负担等方面见了成效,而且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魏源还用漕运扰官累民及贪污中饱私囊已成百年痼疾的事实,从反面说明漕运不可取,海运应永行。但由于这项改革侵犯了一部分封建官僚的利益,结果还是重返故辙,积弊如旧。
道光十二年,两江总督陶澍采纳幕僚魏源的建议,在淮北实行票盐制。实行票盐的最大优点是,任何人都可以购票行盐,改变了盐商垄断盐利的弊病,而且手续简便,清除了许多陋规。魏源自始至终参加了淮北盐政改革。淮北推行票盐成效显著,不仅政府盐课收入增加,而且百姓可以买到廉价的食盐,是利国、利民、利商、除弊的改革善举。
道光二十一年,鸦片战起,清王朝上层集团在长期封闭状态下不问世界大势、迷信“天朝声威”可以慑服蛮夷,主战干将林则徐遭贬斥,战争失败。魏源忧愤交加,随即开始以文字为武器,为战胜敌国、救亡图存而寻找道路,在道光二十二年完成了他那部探索清代盛衰并为抵抗侵略提供借鉴的发奋之作——《圣武记》。这一年,林则徐充军伊犁,途中巧遇老友魏源,郑重地特自己在广州主持翻译的《四洲志》一书的手稿交给他,嘱托他进一步搜集研究外国资料,为开启民智、方便国人睁眼看世界而编撰《海国图志》。此后魏源开始搜集资料,经过五个月的紧张工作,完成五十卷约57万字的《海国图志》并撰序。魏源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在序言中说:“《海国图志》五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海国图志》较《四洲志》内容增加5倍多,它以编排文献资料、酌加按语的方式,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和民俗文化,是鸦片战争后的一部最为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是一部划时代的睁眼看世界的奇书。冠于全书之首的纲领性文章《筹海篇》,一反根深蒂固的华夷传统观念,勇敢提出“师夷以制夷”主张,对中国有效地反对侵略与富国强兵提出了积极见解,对近代中国的国防、军事、外交思想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道光二十九年,魏源权知扬州府兴化县事。兴化县是扬州府里下河一带地势最为低洼的地方,一到秋天,湖水必涨,威胁堤防。多年来官场腐败,河费多被河官贪污,河堤失修。秋天湖涨,河宫便不顾下河附近七县百姓死活,动辄下令启坝放水,农民遭灾,兴化最甚。为下河民生长远计,魏源实地调查下河水利,并汇查历年案卷图说,找出防水患之策是急需培筑运河西堤,连续两次上书总督陆建瀛,终于获得批准,魏源亲自负责这项工程。这一永久性水利事业,使下河七县百姓安居乐业,《兴化县志》称赞魏源是“淮阳保障,千栽寡俦”。?(摘编自夏剑钦著《魏源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清代晚期大多数知识分子埋头故纸堆,而魏源、陶澍、贺长龄等人倡导经世致用,并进行了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改革。
B.在魏源的精心筹划下,道光六年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取得成功,朝野震惊,此后利国利民的海运成为漕粮运送的主要方式。
C.鸦片战争失败后,充满忧患意识的林则徐嘱托好友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并将自己编纂的《四洲志》赠给魏源。
D.具有前瞻意识的魏源是当时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才能御侮图强。

E.本文撷取魏源的人生片段,记述了他关心社会民生、国家命运的事迹,塑造了勤于著述、敏于时事、放眼世界的思想家、改革家的形象。
小题2:作为锐志进取的改革家,魏源的改革实践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魏源编辑的《海国图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4:对魏源提出的“师夷以制夷”的主张,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
由。(8分)



2、阅读题  在前不久举行的世界报业和出版业展览会上,德国一份堪称“革命性”的个性化报纸“niiu”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份报纸的内容可以在网上根据读者的个性化要求量身定做,并以最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纸张形式印刷出来,还能像传统报纸一样投递到户。
一切很简单:订户只需在第一天下午两点钟前登录“niiu”的网站,从其合作伙伴(包括德国国内外部分报纸和网站)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提交后系统将自动排版,由专门的公司负责处理、印刷,连夜生成一份独一无二的16页彩版日报。这无疑就像是来自供应固定套餐的食堂开始提供菜式丰富的自助餐一样令人兴奋。翌日8时许,订户就可以一边翻阅自己“主编”的报纸,一边享用早餐了。
仅仅30天,“niiu”就吸引了超过1000人上网订阅,远超预期。“niiu”作为一个跨越两种媒介形态的互动产物,既可被视为纸质媒体转型的有益尝试,也可被视为网络媒体的大胆试水。“niiu”的成功说明,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之间可以超越竞争与对抗,做到互补共赢。
“niiu”的模式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充分利用了纸质媒体的优势,并对纸质媒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时常被人批评缺乏公信力,而“niiu”的合作伙伴多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报纸,使其内容得到保障。“niiu”的内容供应商依据其被选择的内容数量获取利润,从而增加了额外收入,提高了“隐性”发行量。这种网上发行还促使传统媒体在提升新闻品质上更下功夫,增强竞争力。此外,传统媒体还可以通过分析“niiu”订户选择文章时的偏好,辅助调整报纸的内容定位。第二,这种新的形式开拓了纸媒的潜在阅读群,使广告投放更加精准,并带动了“网际”印刷。“niiu”的目标读者群主要是学生,因为他们更愿意尝试和接受新生事物,这种新形式为重构报纸与年轻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广告商而言,个性化报纸使他们有可能实现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广告投放,使广告效益最大化。“niiu”还实现了网络媒体与印刷行业之间的新合作,推动“网际”印刷技术的发展。
利用新科技、新理念,赋予读者更大权利,让读者参与到报纸定制中来,既旧又新的“niiu”给了我们一个网络时代报纸生存的全新答案。
小题1:下列有关“niiu”报纸的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根据读者从网上选择的不同内容编成的报纸。
B.根据读者不同阅读习惯而选择不同纸张形式的报纸。
C.由订户自己主编内容、网站排版和印刷的报纸。
D.利用了新科技、新理念,既旧又新的报纸。

小题2:下列对“niiu”模式可能产生的效果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它让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在竞争与对抗中实现了互动、互补和共赢。
B.它让内容合作伙伴可以依据其被选择内容的数量而获取额外收入,也提高了其报纸的发行量。
C.它辅助传统媒体调整了内容定位,也吸引了广告商更有针对性、更为有效的广告投放。
D.它充分利用了纸质媒体的优势,让读者参与到报纸定制中来,开拓了纸质媒体的潜在阅读群。
小题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niiu”让报纸在固定套餐变成了菜式丰富的自助餐,能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养成鲜明个性。
B.“niiu”在短短的30天时间就吸引了超过1000人上网订阅,远超预期,说明世界报业和出版业“革命”的成功。
C.“niiu”要求合作伙伴要有内容的保障和广泛的影响力,这将使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缺乏公信力的现状得到改变。
D.“niiu”进行的有益尝试和大胆试水,将会逐渐获得更多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订户的喜爱。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影(节选)
方?叶
古往今来,人们游历山川,除了欣赏大自然的秀美风光,获取履艰历险的快慰外,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与静美的山水相洽相融,排遣心中的郁结。而山庐梦影,既真实又缥缈。即可亲可感,又可寻可思,理所当然的是高人雅士抒情写意的最佳具象。看唐代诗人笔下的山影是何等瑰丽多姿!“黄河原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在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的眼中,山影是多么苍凉、壮阔和空旷啊。但为了边关的安宁,“不教胡马度阴山”,征夫守卒们却长年累月,甚至一生都在那里浴血苦战。苍凉的山影烘托出的正是诗人那博大的胸襟和壮美情趣。而诗仙李白也跟他豪放落拓的性格一样,他笔下的山影却充满了浪漫、神奇的色彩,“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诗人用一种震天撼地的笔力,道出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作为山水大诗人打画家的王维,原本就倾心于凄美的风光,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波折,更加看破世事,觉得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不值依恋,于是,他走出金碧辉煌的皇宫,走出浑浊的世道,投向佛寺和大自然的怀抱,把自己的身影彻底地融入浓浓淡淡的山影里。无论置身“空山新雨后”,还是“独坐幽篁里”,也无论品味“山色有无中”,还是聆听“深山何处钟”,山影勾勒出的是他那种怡然自得,超凡脱俗的心态;行行句句,无不充满了清幽恬淡的禅意和孤寂深远的意趣。
人们对于山影的喜爱,纯然是精神上的快乐和抚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辞去归来,在寻常的山中采菊,种豆,除草,饮酒,写诗,抚琴,悠远的山影雕塑了一个高洁伟岸的形象。同样的,敬亭山也并不孤高绝寰,而李白照样“相看两不厌”。个中奥妙,是敬亭山的山影里栖立着诗人那种“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傲然不羁的心曲,以及对趋炎附势、溜须拍马时尚的轻蔑。尽管敬亭山的山影并不巍峨奇峭,却历尽了千载而不朽。
许多年来,攀山涉水,深入林谷,山影始终是我一个无法走出的梦境。我知道,悠远的山影并非虚幻,更非死寂。在它森浩的襟怀里,有凌云的峰崖,有壮巍的树木,有灵动的溪泉,宛转的鸟语,有数不清清纯美丽的花草,而山影把这一切拥入自己的怀抱,相济相融,酿造出自然界的一种大和谐,大完美。常常沐浴在这种宁幽净洁的氛围中,人自然会渐渐变得神怡意远起来。
1.人们为什么喜爱山影?唐代不同流派诗人的笔下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山影的“瑰丽多姿”?(5分)
(1)?人们喜爱山影,是因为
(2)?山影的“瑰丽多姿”表现在:(请分点概括)
???
2.敬亭山的山影并不巍峨奇峭,李白为什么照样“相看两不厌”?(4分)
3.最后一段中划线的语句的含义是:(5分)
4.下列对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古往今来,人们游历山川,只是为了欣赏大自然的秀美风光,获取履艰越险的快慰。
B.作者大量引用诗句不仅表现了山影的“瑰丽多姿”,同时也看出古代诗人怀才不遇,看破世事之后为排遣胸中的郁结而寓情于山影。
C.作品从山影联想到古代诗人及其名言佳句,表现喜爱山影是高人雅士的一种特有的心态。
D.“山影始终是我一个无法走出的梦境”形象的表现了山影的魅力和作者对山影的特殊感情。
E.?作品把“我”和众多文学家对山影的情感融于一体,显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自身审美情趣、理想情操。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孤傲”俞平伯
①俞平伯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
②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相关。1917年,俞先生与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驯之父许引之是业余昆曲家,许宝驯的姐姐弟弟也喜爱昆曲。尤其是许宝驯,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
③20世纪50年代中期,醉心于《红楼梦》研究的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遂淡泊了政治,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妇俩便专门请来笛师伴唱。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俞平伯与许宝驯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童话般的印象:“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着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
④1956年8月,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研习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丹亭》推上舞台,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俞平伯生性耿介孤傲,不善应酬。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却找不到俞平伯,后来发现他是上台了,可是他取了自家的三弦又下去了,总理笑他书呆子。1959年10月,《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北京昆曲研习社作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演出结束,文化部的一位高官来看望俞平伯,俞先生不说话,只抽烟。高官问:“身体好吗?”答:“嗯。”高官说:“我们走了。”答:“嗯。”既不客套,也不送客。
⑤“文革”开始后,一些乌合之众冲击俞平伯的家,从老君堂抄走了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后来又将其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办学习班,把他的书挂在墙上批判。俞平伯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每天给夫人写一封信。^造**派给他戴上纸糊的高帽子,让他敲着锣走在游街队伍的第一个,他也淡然处之。
⑥从“牛棚”放出来后,俞平伯全家被赶到一个小房子里居住,工资也被扣发,只给少许生活费。1971年1月,作为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
⑦197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有关部门不得不给俞平伯调整住房、补发工资。一天,几个人提着皮包来到俞平伯家。俞先生点完钱后不慌不忙地问:“这只是本钱,利息在哪里?”来人都很惊愕,说:“没有利息。”俞先生说:“工资是国家给我的,扣这么多年是错误的。今天你们来送钱就是很好的证明,还本付息是常识。”来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说得几个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选自《名人传记》2012年1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俞平伯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是新红学开拓者之一。
B.“北京昆曲研习社”成立于1956年8月,这是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
平伯的家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
C.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
们从中贪污。”这体现了他憎恶贪腐、憎恶黑暗的一面。
D.20世纪50年代中期,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是由于研究《红楼梦》的事情。此后,
他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了。
E.“文革”开始后,俞平伯的家也受到一些乌合之众冲击,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被从老君堂抄走了。
后来又被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学习班。
小题2:俞平伯先生一生爱好昆曲,这种爱好由哪些因素促成?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文章第③自然段写了俞平伯先生的几件小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也有人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你的看法呢?
联系全文请陈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5、阅读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10分)
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把他身子底下的木板都震动了,他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用又嘶哑又愤怒的声音吼叫,这声音不象人的声音倒很象动物的咆哮声:“给水喝!”这个声音把人们叫骂的声音都盖没了。
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巴黎善良市民更加笑得厉害。应该说明,他们的残忍和狠心并不亚于我们给读者介绍过的那个可怕的乞丐集团里的人,那都是群众当中最下层的人物。除了嘲笑那不幸的犯人的口渴之外,四周没有人出声。的确,那当儿他的样子不止显得可怜,而更是显得古怪和难以接近。他那涨得紫红的脸上淌着汗,眼睛闪着狂野的光,嘴里冒着愤怒和痛苦的泡沫,舌头一半吐出在嘴唇外面。还得说明,在那当儿,人群中找不出哪个好心的男人或女人敢于送给那受苦受难的人一杯水,那刑台的可恶的石级被当做十分可耻和丑恶的东西,善人们是不愿意上去的。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睛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
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惊醒我们的教训!”
“喂,小子!”一个跛脚使劲拄着拐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不?”
“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
“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么?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小题1:伽西莫多三次喊“给水喝”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从中可看出什么?(4分)
?
小题2: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上文中四次写到伽西莫多的眼睛,请逐条分析他的心理活动。(4分)
?
小题3:文中说:“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对此,你读出了哪两点潜藏的信息?请作简要分析。(2分)
?
?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辨识字形》..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