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一)
2017-09-24 06:35:1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墙 梅苑 当我第一次穿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我就非常喜欢它了。我爱上它的寂静,爱上那一大片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 以后,每一个早晨与傍晚,我都要走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每次我踯躅在途中时,总觉得这是我一天中最欢愉写意的一段时光。因为我可以抛开一切凡俗的琐事,可以洒落满腔郁闷,把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让它恣意驰聘,跃过绿绿的田野,跃过人与人组合的世界,跃进蓝蓝的天空,融入纯净思想的领域里。 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真的,太多了!有时多得使人无法用微笑去接受,但也无法拒绝。不如意,仿佛是生命中最自然的韵律,正如郁闷,是组合一个“真”的生命的音符。但是,过多的郁闷,总会使人感到生命的乏味,茫然自问:活着究意为了什么?为了些什么?为了抖落这些茫然的情绪。有时必须把思想的羽翼放纵,让它随意翱翔在苍茫的太空。让多幻的白云,提示我生命的短暂。让我把一切郁闷幻化成飘忽的白云,飘远,飘散。 已忘了哪一个日子,这条僻静的小径突然砌起了一堵墙,一堵厚厚的、红红的、高高的、坚固的墙。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我无法再将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因为它无法跃过那堵墙——那堵高高的、厚厚的、红红的、坚固的墙。 每天,我得在墙的阴影下走过,仿佛走在一条狭窄的暗道。看不见耀眼的朝阳,看不到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这条小径也失去了昔日的僻静,因为有些人喜欢这堵墙,这堵阴阴暗暗而能躲避阳光的墙,所以,这小径变成一条普通的小路。为了避免阻碍交通,我再不能挪着极慢的步子踯躅,只像过往的行人一样匆匆来去。于是,这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 这原是一种微妙的意觉,我骤然由此领悟到善恶、美丑、得失相距的微少,少得有时我们无法用肉眼去衡量。你说这堵墙是自然的破坏者吗?然而,它却是时代的产物,它能替一些求庇护的人,挡住刺目的光线。墙又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有人的地方,必须有墙。墙少的地方,只是落后的山区。墙越多越高的地方,是最进步繁荣的都市,你能否认这句话的真理吗?然而,世界上许多罪恶的事,都在墙的阴影下产生,你又能否认吗?因此,你说:墙是庇护人类?还是纵容罪恶? 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到善恶相距的微少,少得无法用真理去衡量。何况,真理也不是绝对的,都随着人类的思想而转移,正如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墙的善恶。有时,你以为最美好不过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完美。你最欣赏的人物,可能在别人眼中充满瑕疵。因为美丑、善恶、得失,还没有一定的标准界线,多少要掺入一些主观。所以,我们无须要求别人符合自己,也无须勉强自己去适应别人,这都是非常不智的,为什么不保护自己的独特?然而,人类就这样奇怪,总喜欢要求别人来符合自己,也喜欢委委屈屈地适应别人,这是一种多傻的行为。像杀人吧,算是一种最罪大恶极的举动,但在战场上,杀人却是一种英雄的表现。又如眼前这堵高高的墙,有人喜欢墙下的阴暗,而我却怪它挡住了那充满生命力的阳光。 墙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幸而墙是一种有形体的实物,我们随时建筑,又可以随时拆毁。因此,墙只能发挥它的功用,而不能恣意地贻害。然而,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无形体的墙,使我们束手无策,因为它建筑在人类的心里。这些墙,又比一切有形体的墙更厚、更高,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截开了无数个原该吻合的心灵。他们把墙作为一种庇护物,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常在心中建起了一堵不必要的墙,又不愿意在墙上开一个窗,窥视一下外面的世界,只在墙内猜测墙外的变动,在墙内估计别人的用心。这样,人与人之间怎么不会发生误解、仇视、纷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不拉得更长、更远? 墙原是人类不可缺的东西,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正如我认为这僻静的小径,无须要建起这一堵高高的墙。 小题1:文章的标题是“墙”,但落笔却从“僻静的小径”写起,这是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托尔斯泰说:“只有沟通人类的同感,去除人类的隔膜的作品,才是真有价值的作品。”请从作者思路与立意的角度评价一下作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每次踯躅在小径上,总觉得那是一天中最欢愉写意的时光,因为在那里他可以抛开现实的纷扰,在自由、纯净的思想世界里遨游。 B.文章第四段,第一处将“厚厚的”这一修饰语放在其他三个形容词之前是为了强调这堵墙“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的功能。第二处将“高高的”置于开头,是为了与上文的“无法跃过那堵墙”照应。 C.作者由小径的墙悟出了,有形的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矛盾的角色,但却是有形体的实物,不能恣意贻害人类,所以并不可怕;无形的墙建立在人类心里,而且一旦建立便无法拆除,因此是相当可怕的。 D.作者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象化为“墙”,使文章更容易为读者理解和接受,同时也提升了文章的文学品位。
| E、在作者看来,山区之所以落后是因为墙少,都市之所以繁华在于墙多而高。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苦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阳、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的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里,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象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在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象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晚辈。 它,就是都江堰。 注:余秋雨近年出版散文集《文化苦旅》等,内容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称为“文化散文”。 1.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不超过10个字)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二段首先概述长城的伟大,原因是(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 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从哪三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段中,作者指出都江堰和长城的文明大不相同,这可以概括为(各不超过15个字): 长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都江堰: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以反衬的手法贬长城褒都江堰,满怀激情地赞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绩。 B、开始不写都江堰而写长城,是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做铺垫,因为二者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C、本文在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认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D、作者赞美都江堰,主要是因为它历史悠久,长城只是它的小弟弟,是它的后辈。 E、作者着眼于造福人民大众的角度,鲜明的提出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3、阅读题 阅读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我请他坐下。那人过了一会儿才开口说话。他散发着悲哀的气息,就像我现在一样。 “我卖《圣经》,”他对我说。 我不无卖弄地回答说: “这间屋子里有好几部英文的《圣经》,包括最早的约翰·威克利夫版。我还有西普里亚诺·德瓦莱拉的西班牙文版,路德的德文版,从文学角度来说,是最差的,还有武尔加塔的拉丁文版。你瞧,我这里不缺《圣经》。”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搭腔说: “我不光卖《圣经》。我可以给你看看另一部圣书,你或许会感兴趣。我是在比卡内尔一带弄到的。” 他打开手提箱,把书放在桌上。那是一本八开大小、布面精装的书。显然已有多人翻阅过。我拿起来看看;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书脊上面印的是“圣书”,下面是“孟买”。 “看来是19世纪的书,”我说。 “不知道。我始终不清楚,”他回答说。 我信手翻开。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书页磨损得很旧,印刷粗糙,像《圣经》一样,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每页上角有阿拉伯数字。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比如说,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我翻过那一页,背面的页码有八位数。像字典一样,还有插画:一个钢笔绘制的铁锚,笔法笨拙,仿佛小孩画的。 那时候,陌生人对我说: “仔细瞧瞧。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声调很平和,但话说得很绝。 我记住地方,合上书。随即又打开。尽管一页页地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我为了掩饰惶惑,问道: “是不是《圣经》的某种印度斯坦文字的版本?” “不是的,”他答道。 然后,他像是向我透露一个秘密似的压低声音说: “我是在平原上一个村子里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的。书的主人不识字。我想他把圣书当做护身符。他属于最下层的种姓;谁踩着他的影子都认为是晦气。他告诉我,他那本书叫‘沙之书’,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 1.文中说到“他散发着悲哀的气息,就像我现在一样”中的“悲哀”和“现在一样”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粗的“沉默”一词,该如何理解其内在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卖书人的神态变化,表明了他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中国侠文化 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不是一个体现在正统化的经书典籍中记载的、可用简明的术语所确认的精神现象,而是一种历史存在与文学想象、社会体验与心理认证、当代世界与价值特指的不断地整合与融会的动态过程。 具有特指意义的“江湖”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可谓源远流长,而侠文化与其更有着最为直接的,乃至非其莫属的文化对应效应。事实上,“侠”与“江湖”在中国人的心中从来就是一种必然性的对应关系,“江湖”与“侠”的这种必然联系蕴涵着侠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特产的某些基本特征,侠文化话语所言说的江湖世界可以被指认为平民化的乌托邦,它存在于如下两个层面:其一,在“空间”和“人”的意义上,侠文化要营造虚伪的“江湖”是正反乌托邦的合体,它一方面可能是与昏暗朝廷相对立的政治意义上的理想社会和代表正义、公道的侠客,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充满杀意和诡计的险恶空间以及被欲望所扭曲的兴风作浪者。其二,在心态的意义上,“狂欢”与“救赎”成为江湖乌托邦主题的二重奏。江湖世界的人物之所以向往并快意于现实之外的“江湖”生活,是因为他们只有身在“江湖”才能逞情使性、施展才华并体现出其最有可能的价值,而一入官场、再大的英雄豪杰也必须收心敛性,故难免顿失风采;与此同时,侠客之意义还在于为失序的江湖重新赋予秩序,竭尽个人之所能拯救江湖世界的危机。于是在这两层意义上,侠文化构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体现出充分的世俗关怀的理想空间和想象世界。也因为这样,中国早期武侠小说中的“江湖”经过无数说书人和小说家的渲染和表现已逐渐走出历史,演变为一个带有象征色彩的文学世界。 问题的实质还在于,古代文学中作为侠客行侠仗义的活动场所的江湖世界最为理想化的表达无疑当推“水泊梁山”。如果说,古代小说中江湖世界主要是以下面乌托邦形象出现,而且其“狂欢”基调的凸显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救赎”的精神诉求,那么,圆满而充分地表达了侠文化中“江湖”的价值内涵的应该是“五四”以来的武侠小说,当然,仅以武侠小说来求证侠文化对“江湖”这一文化范畴的价值表述显然是省力又讨好的事,对问题进一步探究便会了解到,“武林”的被废芜和“江湖化”空间以其历史的模糊性和文化的多义性而凸显,这在20世纪众多的非武侠小说中并不少见。准确地说,这是一种牵涉到被逐与自我放逐的泛江湖化空间,泛乌托邦境况。 传统侠文化中有关“江湖”乌托邦的表述,文学创作作为虚构性质的类似乌托邦式的文类特征,大众乌托邦的冲动和渴求都融会在阅读的快感中。 小题1: 从原文看,下列对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是当代世界与价值特指等不断整合与融会的一个变化过程。 B.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不是一个体现在正统的经典书籍中记载的可确认的精神现象。 C.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是社会和人们心理一致认证的结果,不能用简明术语来确认。 D.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是一种在历史存在与文学想象等方面相互作用而不断形成的。
|
小题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侠文化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具有特指意义的“江湖”,有着文化对位效应,两者表述形式不一样但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B.侠客的意义只在于为失序的江湖重新赋予秩序,只有身在“江湖”才能逞情使性、施展才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际价值。
C.“水泊梁山”所代表的江湖世界,“狂欢”的基调凸显淡化了“救赎”的精神诉求,不能表达侠文化中“江湖”价值内涵。
D.传统侠文化中有关“江湖”乌托邦的表述,给具有乌托邦的冲动和渴求的大众带来了许多的阅读乐趣和不尽的阅读快感。
小题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的不断变化,侠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也会相应地有所不同。
B.“五四”以来的武侠小说充分表达了侠文化中“江湖”的价值内涵,因此其艺术也体现了武侠小说的最高成就。
C.侠文化构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体现充分的世俗关怀的理想空间和想象世界,导致了当今许多人沉湎于武侠小说。
D.剔除侠文化中的不健康因素,充分发挥其倡导代表正义和公道的积极内涵,是有利于当今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的。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俯而学与仰而思
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甲】______。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特别警示世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要用【乙】_______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俯而学”与“仰而思”的有机结合,正是这样一种【丙】_________。
②“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是说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但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③“仰而思”,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这里的“究”“通”就是思考;“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就是指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一家之言”就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的独到见解。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④孔子曾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孔子这句话再精辟不过地论述了“俯而学”与“仰而思”的辩证关系。我们应牢记先贤的教导,在实践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1、请按照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科学的学习方法 ②常用的学习方法 ③联系实际的方法
【甲】处应填:_________ 【乙】处应填:_________ 【丙】处应填:_________
2、文中所说的“俯而学”与“仰而思”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列举赵括与司马迁的例子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内容,请你说说这篇文章对当代中学生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