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从京城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京国:指长安。
【小题1】“迟日园林悲昔游”是由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悲”字呢?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
【小题2】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试从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3分)
答:
【小题3】“人南窜”与“水北流”相对,请谈谈表达效果。(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当前处境之可悲。
【小题2】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自己的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重,使主观感情与客观环境达到了和谐统一。
【小题3】“水北流”与“人南窜”对比,强化了诗的悲思主题。诗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触景生情,蕴涵着远离京师的悲凉心境,和对自己仕途遭遇的悲愤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今非昔比,重来此地,自己的处境已经是一落千丈,今昔对比,使诗人本来就悲伤的心情,更添一层愁绪。这一句诗是用此刻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此时的悲伤心情。“迟日园林”与“昔游”之间加一“悲”字,使句意曲折而丰富,语势跌宕而劲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今春”指出渡江的时间。“花鸟”概括春景,虽没有直接描绘声色,而鸟语花香的境界已在眼前。“作边愁”,是说今春的花和鸟不同往年,它们也含愁带恨。这里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以比兴表达诗人的愁思。一个“作”字,语意双关。既象说花鸟,又是说人,亦可理解为人与花鸟同说,婉曲而有机趣。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
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前两句的忆春、伤春转入叙事抒情,感慨自己从京都流贬到荒僻的南地。“独”字下得有力,使全句生神,激活全篇。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
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哀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思念之情。诗人绵绵的愁绪就像是湘江水一样源源不断而来。结尾意蕴悠远,耐人寻味。此句紧承第三句点题作结,出语自然。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初唐七绝,味在酸咸之外,‘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所谓“味在酸咸之外”,即指诗中蕴含的情感复杂丰富余味无穷。这些诗句的妙处,不仅在于融情于景,而且还通过时间、空间、景物的不同对比,形成一种杳邈迷茫的意境,仿佛有万般的游丝争惹人的离愁,很有感染力。“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初读似常语,并无警策之处,仔细品味,就可看到诗人怅惘的形象。他独立舟头,思悠悠,无限离愁,正如一江春水向北流。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谒金门?李好古①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②劳苦?谁在玉楼③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①李好古:南宋词人。少年时曾立志沙场杀敌,可惜功业未成。②“玉关”,原指玉门关,后泛指边塞。③“玉楼”,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
(1)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3分)
参考答案:(1)上阕通过写燕子无家可归、闷愁不语,暗示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社会现实,表达词人国破家败、飘泊无依的悲凉之感。
(2)这两句运用对比的表达技巧,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一方面是戌边将士风餐露宿,日夜守卫边关;一方面是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在灯红酒绿中寻欢作乐。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的愤慨、失望之情。
本题解析:(1)(3分)
(2)(3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组词,回答问题。
忆 江 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好,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白居易把情看作诗歌的“根”,认为作诗谱歌,应力图以浓郁的真情实感动人心魄,这是他留给
后人的最宝贵的艺术经验。这三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2)从艺术特色的角度,任选一个点作一点赏析。(4分)
答:?
?
?
?
参考答案:
(1)洋溢于整组词的,是对于江南的赞美之情和忆恋(怀恋)之情。
(2)可以整组词为对象。①三首词各以问句结尾,层层深入。第一首泛忆江南,第二首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杭州景色,第三首回忆苏州往事,以三个问句结尾,形式上构成反复,内容上层层深入,从而表达了作者内心炽烈的情感。②三首词各自独立,又构成整体。各首词之间,通过句式、内容、结构的相似而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整体。在组词中,这种艺术技巧很高明。
也可以一首词为对象。①写景善于着色。春天百花盛开,经阳光照射,显得更红。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在上面,更显得波光粼粼。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色调明朗。②善于炼字。如“寻”字用得好。碧空明月,月光中的山寺,寺中的桂子,婆娑月影,一切都很美。着一“寻”字,则一切景物都通过主人公的心灵而变成有情之物,诗中有人,景中有情,情景交融。③写景动静结合。再如这一句从动态的“寻”观静态的景,下一句以静态的“看”观动态的静,动静相生,含蕴无穷。④善用比喻。如“红胜火”、“绿如蓝”这两句以贴切的比喻,写出了春光的明媚与活力。以“醉”字形容“芙蓉”,又以“醉芙蓉”形容“吴娃”的美丽,比喻更为贴切,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⑤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如第一首泛写江南春景,第二首描写杭州月夜之景和钱塘潮,都在写景中融注了对江南强烈的怀念之情。(其它答案能自圆其说就可给分,如扣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分析等。)
本题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本题难度: 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禾熟
孔平仲①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③,啮草坡头卧夕阳。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①孔平仲:宋代地方官吏,多次遭到贬谪。②窦:指水沟。③耕耘债:指耕田犁地的农活。(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禾熟》首句大笔勾勒出农村金秋时节的画面:百里农田,波翻浪涌,香气袭人。
B.《禾熟》后两句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尽快了却官场“役债”,像老牛那样卸去重负的心愿。
C.《村居》首句如同电影镜头转换,由近景到远景,描绘出宁和淡雅的田园风光。
D.《村居》后两句用“夕阳”“寒鸦”来渲染气氛,使整首诗在静谧之外又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闲愁。
(2)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禾熟》通过对老牛的赞赏,抒写了诗人自己郁闷的心情。《村居》通过写村居景象,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闲愁的心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半闻横管
南宋程俱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笛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①。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②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①委:落下②金谷:此处代指金人占领下的北方
(1)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描写笛声?请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①夸张手法。(2分)笛声穿越层云,将树叶也纷纷振落,表现笛声的高亢。(2分)
②对国土沦陷的悲痛(2分)以及对故土的深深怀念。(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