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9-24 06:40: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用自己的话概括首联中“水国”春天的特点。颔联和颈联是如何具体表现这些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间两联写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点是春寒料峭,阴晴不定。颔联写春天细雨湿衣,写出了寒冷,颈联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体现阴晴不定的特点。
(2)视听结合,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情感: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朋友的牵挂。
(3)尾联体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官场失意的情怀。诗人借朋友传话给湖南相识的的人,自己“青袍今已误儒生”,仅仅做一员小官,耽误了自己的前程。(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2)执手相看泪眼,?。念去去,千里烟波,?
(3)?,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参考答案:(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2)竟无语凝噎?暮霭沉沉楚天阔?(3)秦人不暇自哀?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本题解析: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不要添减文字。本题的重点字如:湍、喧豗、砯崖、凝噎、暇、复等。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参考答案:(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本题解析:
(1)杨花、子规是春末夏初之物,点出这一时令,实际上已经暗含作者的一种愁绪;子规本是愁苦的象征,啼叫声声,更使人不堪;而杨花随风飘飞的形象则让人联想到作者和友人此时的境遇。
(2)在分析一般自然界物象的描写手法时,应该特别关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生,拟人,借景抒情等等。此处为拟人手法,表达作者对友人的同情、思念、牵挂。
(3)月惹情,月亦能传情。明月千里寄相思,明月千里传真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泊扬子岸
鲍溶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霁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注]鲍溶,初为隐士,后客居他乡。
(1)这首诗的颔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很巧妙,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答:?
(2)从全诗来看,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答:?


参考答案:(1)“藏”和“退”,用“藏”字,意蕴丰富,雨停天晴,若去寻找雨的踪迹,只能从树叶树枝挂着的水珠上见出分晓,但诗人远望,大片树林所挂的水珠是无法辨清的,只能看出那一团苍翠的、湿漉漉、雾蒙蒙的大概罢了,由此可见“藏”字用得极妙;用“退”,意思是说,雨晴风起,风吹退江面新涨的潮水,这就形象地描绘出风吹潮涌的景观。这样写紧紧把握住雨霁初晴的特征,意象鲜明,诗意清新。(2)抒发了作者离别家乡,羁途漂泊的伤感之情,首联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沿运河北上,家乡便越来越远了,才入维扬,就感到乡关已远,那么日后路途中的心境如何,不就可以想象得到了吗?尾联写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入肌骨,不胜其寒。“客衣”,点出作者的游子身份;“薄”字写出生活的困窘;“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成鲜明对比, 且有因果关系,突出了诗人羁旅中的艰辛,隐发漂泊失意之叹。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出塞?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①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冲”字与第四句中“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②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战事,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①第二句"冲"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1分)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1分)第四句"缺"字运用使动用法,写战士宝刀砍到缺了刃口,(1分)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1分)
②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敢、英勇无畏的形象。(4分)
(首句表现战士充满信心,<信心百倍>,次句表现斗志昂扬<一往无前>,第三表现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第四表现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答对三个方面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