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用自己的话概括首联中“水国”春天的特点。颔联和颈联是如何具体表现这些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间两联写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点是春寒料峭,阴晴不定。颔联写春天细雨湿衣,写出了寒冷,颈联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体现阴晴不定的特点。
(2)视听结合,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情感: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朋友的牵挂。
(3)尾联体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官场失意的情怀。诗人借朋友传话给湖南相识的的人,自己“青袍今已误儒生”,仅仅做一员小官,耽误了自己的前程。(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2)执手相看泪眼,?。念去去,千里烟波,?。
(3)?,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参考答案:(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2)竟无语凝噎?暮霭沉沉楚天阔?(3)秦人不暇自哀?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本题解析: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不要添减文字。本题的重点字如:湍、喧豗、砯崖、凝噎、暇、复等。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参考答案:(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本题解析:
(1)杨花、子规是春末夏初之物,点出这一时令,实际上已经暗含作者的一种愁绪;子规本是愁苦的象征,啼叫声声,更使人不堪;而杨花随风飘飞的形象则让人联想到作者和友人此时的境遇。
(2)在分析一般自然界物象的描写手法时,应该特别关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生,拟人,借景抒情等等。此处为拟人手法,表达作者对友人的同情、思念、牵挂。
(3)月惹情,月亦能传情。明月千里寄相思,明月千里传真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泊扬子岸
鲍溶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霁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注]鲍溶,初为隐士,后客居他乡。
(1)这首诗的颔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很巧妙,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答:?
(2)从全诗来看,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答:?
参考答案:(1)“藏”和“退”,用“藏”字,意蕴丰富,雨停天晴,若去寻找雨的踪迹,只能从树叶树枝挂着的水珠上见出分晓,但诗人远望,大片树林所挂的水珠是无法辨清的,只能看出那一团苍翠的、湿漉漉、雾蒙蒙的大概罢了,由此可见“藏”字用得极妙;用“退”,意思是说,雨晴风起,风吹退江面新涨的潮水,这就形象地描绘出风吹潮涌的景观。这样写紧紧把握住雨霁初晴的特征,意象鲜明,诗意清新。(2)抒发了作者离别家乡,羁途漂泊的伤感之情,首联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沿运河北上,家乡便越来越远了,才入维扬,就感到乡关已远,那么日后路途中的心境如何,不就可以想象得到了吗?尾联写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入肌骨,不胜其寒。“客衣”,点出作者的游子身份;“薄”字写出生活的困窘;“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成鲜明对比, 且有因果关系,突出了诗人羁旅中的艰辛,隐发漂泊失意之叹。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出塞?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①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冲”字与第四句中“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②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战事,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①第二句"冲"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1分)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1分)第四句"缺"字运用使动用法,写战士宝刀砍到缺了刃口,(1分)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1分)
②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敢、英勇无畏的形象。(4分)
(首句表现战士充满信心,<信心百倍>,次句表现斗志昂扬<一往无前>,第三表现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第四表现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答对三个方面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