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A.虽一毫而莫取予乃摄衣而上 B.不知东方之既白攀栖鹘之危巢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凛乎其不可留也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掠予舟而西也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从不变的一面看,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2)前个夜里,一边飞一边叫,经过我船的,不是你吗?
小题5: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本题解析:
小题1:D应为“向西飞去”,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前有副词或助动词,名词作动词。例如:“二月草已芽”“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一般做动词。例如“沛公军霸上”。
小题2:C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A.表示转折关系;表修饰关系。B.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D.表示判断;表示陈述句句末停顿。
小题3:C“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是动静结合。
小题4: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语句要通顺。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皆”“畴昔”;“何羡”宾语前置句,“非子也”判断句。
小题5:本题考查断句,每断对两处得1分,每断错三处扣1分,扣完为止。断句技巧:1.读全文:拿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通读,弄清文段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达了什么内容,力求对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内容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地方,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2.寻找比较明显的文言标志断:⑴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 句末语气词:“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3)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3.注意文言特点,固定句式和和修辞:比如古文中固定格式,对比、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可以给学生一些固定格式如:者......也,以......为...... ,因......故,无乃......乎,得无.....乎,为.....所...... ,见.....于......等等。
附【参考译文】
《赤壁赋》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被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后赤壁赋》:
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嘬口发出长长啸声,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象两个车轮,黑色裤子,白色上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
一会儿,我和客人离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游玩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前个夜里,一边飞一边叫,经过我船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B.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①既见复关,载笑载言/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①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②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论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福祸之应:皆天也,人为之,天应之。阳恩,人君赏其行;阴惠,天地报其德。无贵贱贤愚,莫谓不然。徒见行事有其文传,又见善人时遇福,故遂信之,谓之安然。斯言或时贤圣欲劝人为善,著必然之语,以明德报;或福时适遇者以为然。如实论之,安得福佑乎?
《论衡·福虚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只见到前人的行事及其果报有文字记载流传,又看见善人恰好遇到福,因此就相信福祸报应的说法,认为确实如此。(其实)这种说法或者是当时的圣贤想劝人行善,记载了必然会有这种结果的事,以宣扬行善必得好报;或者是恰好遇到福佑者认为是这样。
本题解析:
只见到前人的行事及其果报有文字记载流传,又看见善人恰好遇到福,因此就相信福祸报应的说法,认为确实如此。(其实)这种说法或者是当时的圣贤想劝人行善,记载了必然会有这种结果的事,以宣扬行善必得好报;或者是恰好遇到福佑者认为是这样。
(画线处为采分点)
参考译文:社会上都说行善的人就能得到福,为恶的人就会招来灾。福祸的报应,全由天执行,人做了之后,天就给予相应的回报。公开施予的恩惠,君主来奖赏他;暗中做的好事,天地报答他。世人不论贵贱贤愚,没有不认为这样的。只见到前人的行事及其果报有文字记载流传,又看见善人恰好遇到福,因此就相信福祸报应的说法,认为确实如此。(其实)这种说法或者是当时的圣贤想劝人行善,记载了必然会有这种结果的事,以宣扬行善必得好报;或者是恰好遇到福佑者认为是这样。如果实事求是地说,哪里会得到天的福佑呢?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陈:排列为阵
B.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所:许,大约
C.而广不为后人后人:落在别人后面
D.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恨:怨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②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D.①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①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②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D.①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他本人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迹,文帝评价说假如生在汉高祖时代李广可以封万户侯。
B.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于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上前线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从前线逃跑,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
C.李广射杀匈奴射雕者后,突然遭遇数千匈奴骑兵,敌对双方力量十分悬殊,李广命部下解鞍下马,并射杀了一个匈奴骑白马的将军。
D.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两人都侍奉孝文帝。孝武帝时李蔡封为乐安侯。然而李广却没有封侯,官职在九卿以下。星象家王朔认为李广因杀投降的人而不能封侯。
小题4:翻译(10分)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3分)
(2)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4分)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3)略(2)却没有尺寸之功而得到封邑,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面相不该封侯吗?还是命该如此呢?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______,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______。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______,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怠而欲出者怠:懈怠
B.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D.此余之所得也得:心得
小题2:对下面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其孰能讥之乎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②③相同,①④不同
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小题3: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得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而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忧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小题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而其见愈奇
D.火尚足以明也
小题5:对上面两段文言语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详细地记述了自己游览褒禅山前洞和后洞的情形,突出了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
B.第一段末,作者在懊悔自己未能尽游览之乐的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怠而欲出者”畏难怕苦思想的批评。
C.第二段由“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强调了在“志”、“力”、“物”这三个成功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
D.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需要有坚定的志向的道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B
小题5:C
本题解析:
小题1:D(得:得到。)
小题2:D(①代词,指后洞。②助词,无实在意义。③代词,指自己。④表语气的副词,难道。)
小题3:D(A.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B.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小题4:B(例句:形容词活用作名词。A. 无活用。C. 动词活用作名词。D.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小题5:C(A. 前洞是略写。B. 未表达对“怠而欲出者”畏难怕苦思想的批评。D. 没有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点评:本题考查的都是课本上学过的内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都比较简单。小题3其实是考查学生的背诵,只要细心认真,这道题也没什么问题。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状语后置最多,而且大多是“于”带领的介词结构后置,见得多了学生自然很容易判断出来。而被动句,除了“为所”表被动,还有“见”。还有一些句子虽然没有明显的表被动的词语,但是要翻译成被动语气,也算被动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