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找出诗中负有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的“偷”字在《宋诗别裁》中为“径”字,你认为哪一个字好?请简单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中富有季节特性的意象有“青苔”“绿树”“南风”。夏日初晴之后,昼梦之余,人的情绪通常是爽朗、愉悦的;四周一片静谧,吹开大门、拂动书页的夏风显得那样友好。这一切都表现了诗人恬适宁静的心境。(意对即可)
(2)“偷”字好。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南风的调皮活泼,富于情趣。
“径”字好。运用拟人手法,能突出与南风与老友的熟识。相见之情急切,不是轻敲,不是缓推,而是径直推门而入。(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精 卫①
顾炎武②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注】①精卫:古代神话中记载的一种鸟。相传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溺水而死,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飞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②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问精卫:万事皆有不平,你何必目空一切,自讨苦吃,以微小的身躯衔木填海不止?
B.五至八句精卫回答:我誓要填平东海,纵然力竭身沉,也绝不改变,大海不平,心无绝期。
C.诗歌前八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明确地揭示了精卫矢志平海、不惜捐躯的崇高精神。
D.诗歌末三句感叹西山衔木之鸟虽多,可是那些鹊、燕之类来来去去,却都只是为自己做窝。
(2)这首诗结尾处刻画了鹊、燕等众鸟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诗中刻画了鹊、燕等众鸟来去纷扰,衔木筑巢,甘于平庸,只为私利的形象,与不畏艰难,立志填海的精卫形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反衬出(“对比”“反衬”“衬托”皆可)精卫的伟大,表达了作者意志坚决,坚毅不拔,为理想勇于献身的追求。(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12分)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小题1:首联中的“凉”字,写出了诗人深切的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凉”的?通过写“凉”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的内容作简要的分析(6分)
小题2:有人说,本诗第二联颇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诗意。请简要说说两者的异同之处。(6分)
参考答案:小题1: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抒发了作者旅居他乡愁苦悲凉(或苦闷、凄凉等)的心情。
小题1:两首诗均在萧瑟的秋天里借景抒发了自己长期漂泊在外,年老而不回家的孤独悲凉之情。但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的郁闷这层意思,并把感情写得含而不露;杜诗则流露了自己多病之症、独登台的凄苦,“悲”“独”二字大为传神。
本题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艺术。分析时要从“凉”字的含义,使用的手法,抒发的情感几个方面进行。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能力。可从思想情感和表达手法等几个方面比较。两首诗都表现了孤独悲凉之情。但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的郁闷,感情含而不露;杜诗则流露了自己多病之症、独登台的凄苦。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打麦
(宋)张舜民
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应山北,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麦尚青,转到天心麦已熟。鹖旦催人夜不眠,竹鸡叫雨云如墨。大妇腰鐮出,小妇具筐逐。上垅先捋青,下垅已成束。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
贵人荐庙已尝新,酒醴雍容会所亲。曲终厌饫劳童仆,岂信田家未入脣。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麦秋正急又秧禾,丰岁自少凶岁多,田家辛苦可奈何。将此打麦词,兼作插禾歌。
小题1:诗句“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借农民的矛盾心理表现他们生活的辛酸,体现了诗人的恤民情怀,与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小题2:赏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小题2:?(1)描写手法的运用,上段通过对收麦环境、劳动场面和农民心理的描写,充分反映了田家生计的艰辛;(2)想像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下段展望食麦,不耕者饱食却还有余,力耕者无食被迫售粮,形成强烈对比,流露出强烈的恤民情怀,及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懑;(3)夸张手法的运用,描写麦子成熟之速,突出麦收的刻不容缓,渲染了农民抢收的紧迫性;(4)语言运用上,灵活多变,自由洒脱,质朴平易,任情而往,有乐府风味。(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答出其中任何两点,且结合艺术特色赏析即可得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个题其实就是变相地考查古诗句的默写,当然,首先得会熟练背诵《卖炭翁》一诗,然后结合例句,找出与其相类似意思的一句。
小题2:赏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无非就是从描写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来加以分析,并要注意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作用的句子是哪两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认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两句最为精妙,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是首联“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两句。因为以下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夜忘归”的具体描述。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掬水”一句承首联中的“夜”,“弄花”一句承首联的“春”。写山中“故事”,物我交融,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这两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将花香与衣香浑为一体,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确是神来之笔。(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