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4 07:03:3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小题1:诗歌中作者再现了哪两个镜头?这两个镜头说明什么?(5分)
小题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衣锦还乡);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纵情欢乐)。这表明越王已经把苦难和屈辱忘记,而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小题2:对比。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句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盛衰无常的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也可以)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需明白所谓镜头即诗中所描写的场景,这就需要先明白诗句所写内容。此诗共四句,第二句写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归来时战士衣锦还乡的情景,第三句写当时越王宫内如花宫女们尽情欢乐的情景。对比当年勾践卧薪尝胆的情景,可知此时的勾践已经把苦难和屈辱忘记,而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小题2:要明白此诗所用的表现手法,也得先明白各句侍所写内容。此诗共四句,前三句写越王勾践打败吴国时,战士的踌躇满志和宫女的尽情欢乐;第四句写如今越宫的荒凉和冷落。因此可知此诗用了对比的手法。“鹧鸪飞”三字饱含了作者的无限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盛衰无常的感慨。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8分)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元祐三年,因坐奏开填充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元祐五年,钱穆父徙知瀛州。②改火:一年。③筠:竹。
小题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
小题2:“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友人已经修炼到心如枯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一样有气节,有操守。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
小题2:“淡月微云”营造了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郁郁寡欢的心情。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岑参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即凉州(边塞)。诗人所在地。②晋昌:即瓜州。
小题1:“边柳挂乡愁”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生动传神?请赏析。(5分)
小题2: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挂。(1分)“挂”字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突出乡愁的沉重;(2分)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更显离愁。(2分)
小题2:①年华已逝、功业未成的伤感。 ②好友归来的惊喜。(每点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尤其巧妙,融情于景,景中有情,情景水相互融。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而“挂”则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诗人很巧妙杨柳意象中留别的内涵。“柳”和“留”同音,因而在古诗词中柳就有留恋之意。“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这沉甸甸的乡愁,这思乡的痛苦,就很生动地表达出来了,就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把无形的情感——愁绪,形象化具体化,是诗人的匠心所在。
小题2:颈联“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直抒胸臆,抒发的是年华已去而功业未成的感慨。“白发悲明镜”与李白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情感是一致的,抒发的都是年华已去的感伤。而“青春换敝裘”则补充说明了为什么要悲白发。生老病死本是人生难免,而诗人对年华的失去如此悲伤,是因为大好青春年华居然没有建功立业,居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裘”是名贵的皮大衣,是达官贵人才穿得起的,在这里暗指功业。因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讲究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盛唐时代的诗人更加是以天下为己任,几乎个个都觉得自己有宰相之才,能够辅助皇帝成就一个盛世。岑参毫无疑问也会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一个“敝裘”就明白的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得志。
尾联“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抒发了两种情感,一是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但同时又为自己仍然滞留在边塞(武威)而归期无着落而感到伤感与无奈。高兴又伤感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的透露出来。诗歌的结尾含蓄而有意味深长,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点评:第一个小题是炼字题,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屈原庙赋
苏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⑥。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⑧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⑨。”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⑩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①曰惟:句首语助词。②伊:助词。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惊湍:惊人的急流。⑤逝:发语词。⑥沉吟:犹豫不决。⑦退默:引退隐居。⑧九关:九重天门。⑨中浦:水滨。⑩要:总结。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扁舟以楚兮 适:到
B.家千里兮 去:离开
C.又或为之臣佐 佐:辅佐
D.黾于乱世而不能去兮 勉:鼓励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赋《怀沙》自伤兮/以尔车来,我贿迁
B.独嗷嗷怨慕兮/如土石何
C.独茕茕中浦/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黾勉于乱世不能去兮/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已
3.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孙散兮安在
B.宜夫人之不吾与
C.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D.句读之不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屈原庙赋》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记念“骚体赋”的创使人屈原,此赋是发屈原之心而作,其词气与屈原有暗合之处。
B.本赋叙事、议论、抒情相给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他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建立匡时济世的情感。
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5.将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C
4.C
5.(1)答案: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
  (2)答案: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3)答案: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