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二)
①入两壁,杀七都尉?②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③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④王翦坚壁不与战 ⑤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⑥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王翦就以有病为由辞职返回家乡频阳(“因”1分,“谢病”1分,句意通顺1分)
(2)我如果不多多地讨封良田大宅作为子孙的产业来固位自保,就反而会使大王因此猜疑我了。(“自坚”1分、 “坐”1分,句意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王翦坚壁不与战”意思是王翦坚守营垒不与楚人交战,“壁”在这里是“营垒,军营”的意思。
小题2:①说的是楚军,③说的是王翦为消除秦王疑心的做法,这两项都与“为将才干”无关;⑥是从侧面间接说明王翦的“为将才干”。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 ,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小题3:由原文 “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 可知,“将近一半的秦兵”错。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小题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因”,于是,就; “谢”,辞谢,辞职;“病”,以病为借口。(2)句中“自坚”,使自己稳固,译为,固位自保;“坐”,因……犯罪,这里指因……被猜疑。
【参考译文】
(始皇帝二十一年)秦王向将军李信询问说:“我准备占领楚国,请估计一下要用多少兵力才够?”李信回答说:“不超过二十万。”秦王同样拿这个问题问王翦,王翦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说:“王将军老了,多么胆怯啊!”于是派遣李信、蒙恬率领二十万人进攻楚国;王翦也就以有病为理由辞职返回家乡频阳。
(二十二年)李信攻打平舆,蒙恬进攻寝城,大败楚军。李信又进攻鄢、郢,拿下了它们。于是带领军队向西推进,同蒙恬在城父会师,楚军便紧紧跟在秦军的后边,三天三夜不停留休息,使李信的军队被拖得疲惫不堪,遭到惨败,两座军营被攻下,七名都尉被杀死;李信逃回。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大怒,亲自去到频阳向王翦道歉说:“寡人不采用将军的计谋,使得李信玷辱了秦军的声威。将军即使有病,难道忍心丢下寡人不管吗!”王翦推托说:“我有病,不能带兵。”秦王说:“从前的事已经过去了,不要再说了!”王翦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用我,非得六十万人不行!”秦王说:“但凭将军安排考虑罢了。”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
秦王送到霸上,王翦要求赏赐给他很多良田大宅。秦王说:“将军出发吧,难道还忧虑贫穷吗?”王翦说:“担任大王的将领,即使立了功,终究也是不会得到封侯之赏的,所以趁着大王信用我的时候,只好讨些田宅来作为留给子孙的产业。”秦王大笑。王翦出发后,到了武关,先后派五批使者回去讨封良田。有人说:“将军讨封赏也太过分了!”王翦说:“这个看法不对。大王粗心大意而又不信任人,现在倾尽国内兵力委托我独自指挥,我如果不多多地讨封良田大宅作为子孙的产业来固位自保,就反而会使大王因此猜疑我了。
(二十三年)王翦占领了陈以南直到平舆一带。楚人听说王翦增兵攻来,于是调动了全国兵力来抵抗;王翦坚守营垒不与楚人交战。楚人多次挑战,王翦始终不肯出兵。王翦每天只让士卒休息洗浴,吃好喝好,安抚他们;并亲自同士卒一起用饭。过了一段日子,王翦派人探问:“军中在玩什么?”那人回答说:“正在玩投石、跳远的游戏。”王翦说:“可以出兵了!”这时楚军见找不到战机,便向东转移。王翦趁机出兵追赶,命令壮士攻击,将楚军打得大败,一直追到蕲南地区,杀死了楚军将军项燕,楚军于是全线溃败。王翦便乘胜占领了各地城邑。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徐晃传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也。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太祖讨奉于梁,晃遂归太祖。太祖授晃兵,使击卷、原武贼,破之,拜裨将军。
太祖既围邺,破邯郸,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太祖遣晃攻之。晃至,飞矢城中,为陈成败。范悔,晃辄降之。
太祖还邺,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溢,于禁等没。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难与羽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贼屯偃城。晃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贼烧屯走。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三丈所。未攻,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太祖令曰:“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
文帝即王位,以晃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及践阼,进封杨侯。与夏侯尚讨刘备于上庸,破之。以晃镇阳平,徙封阳平侯。明帝即位,拒吴将诸葛瑾于襄阳。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户。病笃,遗令敛以时服。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常叹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终不广交援。太和元年薨,谥曰壮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晃至,飞矢城中,为陈成败陈:陈述
B.太祖闻,甚喜,假晃节假:授,给予
C.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三丈所。前:以前
D.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效:效力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须兵马集至,乃俱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则或咎其欲出者
D.病笃,遗令敛以时服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小题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4分)
(2)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5分)
小题4:徐晃作战有勇有谋,备受曹操称赞。文中哪些事能够体现出徐晃有勇有谋?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1)刘备想断绝我军内外联系,以便夺取汉中,将军这一举动成功地让刘备的奸计失去作用,真是好极了。
(夺,让……丧失,打乱,使动用法1分;“善之善者也”,判断句1分;大意2分)
(2)(徐晃)生性节俭谨慎,统率军队常长时间进行侦察(或远远地派出侦察人员),先研究不利的情况(做好不能取胜的预案),然后再和敌人交战,追击逃敌,争夺战利(战果),士兵常常没时间吃饭。
(畏慎:谨慎。1分;将军:带领或统率军队。1分;斥候:侦察,派兵侦察。1分;大意2分)
小题4:①巧计夺偃城。②四冢破蜀军。(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现象是常见考点。解读试题时应从这几方面着手。C项?前:上前,名词活用作动词。
小题2:本题考查考生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B项都是转折连词,却。A副词,才/副词,竟然。C代词,他们的,指蜀军/指示代词,那个。 D.介词,用、按照/介词,在。
小题3:本题考查考生文言翻译能力。文言翻译,除关注文言实词虚词所涉及的文言现象外,还要注意是否包含特殊句式,这些都是考点,有时也是得分点。如(1)“者也”判断句式;夺,让……丧失,打乱,使动用法。(2)畏慎:谨慎。将军:率领军队,这是两个单音词,古今异义。为:做,动词。斥候:侦察,派出侦察人员。
小题4:本题考查考生对传主形象的鉴赏能力。传主徐晃是曹操手下智勇双全的一员大将,文中智降易阳令韩范,破蜀军于马鸣阁道,巧计夺偃城,四冢大败关羽等事迹都可体现徐晃有勇有谋的形象。
参考翻译: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池人。早年在郡里作小吏,因随车骑将军杨奉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拜为骑都尉。太祖在梁地讨伐杨奉,徐晃就归顺了太祖。
太祖围困邺城后,攻破了邯郸。易阳令韩范诈称拿城来降却又拒守城池,太祖派徐晃前去攻打,徐晃兵临城下,给韩范写了封信,用箭射入城中,为他陈明利害,劝韩范投降。韩范被说服后改变主张,徐晃就接受了他的投降。
太祖返回邺,留下徐晃和夏侯渊在阳平抵御刘备口刘备派遣陈式等十多个营垒截断了马鸣阁道,徐晃单独带兵征讨打败了他们,贼人自己跳入山谷,摔死了很多。太祖听说后,非常高兴,授给徐晃符节,下令说:“这个阁道,是汉中的险要通道。刘备想断绝我军内外联系,以便夺取汉中,将军这一举动成功地让刘备的奸计失去作用,真是好极了。”太祖於是亲自到阳平,撤出汉中各军。太祖又派徐晃协助曹仁征讨关羽,驻扎在宛县。关羽将曹仁包围在樊城,又将将军吕常包围在襄阳。当时徐晃所部多为新兵,难以与关羽争锋,于是进至阳陵坡驻扎。当时关羽前部驻扎偃城,徐晃前进接敌,谎称要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怕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队进据偃城,两面连营,渐向围城蜀军逼近,徐晃军营距关羽所围仅三丈的地方。关羽军主力驻扎围头,另外还驻扎四冢。徐晃扬言要攻打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见四冢将要被攻破,自率步骑五千出战,徐晃进攻他们,他们撤退逃走。徐晃就趁胜追击败兵,跟他们一起冲入蜀军围内,大败蜀军,蜀军有人自投沔水而死。太祖下令说:“敌人围堑鹿角有十重之多,将军致力作战获取全胜,击破敌人的包围,大量的消灭了敌人。我用兵三十余年,以及所听说过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能够这样长驱直入敌围的。况且樊城、襄阳之围,胜过以前的莒、即墨之围,所以将军之功,胜过孙武、穰苴。”徐晃整顿军队回到摩陂,太祖亲自出营七里迎接徐晃,并设宴庆贺。太祖举杯劝徐晃饮酒,并且对徐晃说:“保全樊城、襄阳,都是将军你的功劳啊。”
(徐晃)生性节俭谨慎,统率军队常长时间进行侦察(或远远地派出侦察人员),先研究不利的情况(做好不能取胜的预案),然后再和敌人交战,追击逃敌,争夺战利(战果),士兵常常没时间吃饭。经常叹息说:“古人担忧不能遭遇明君,现在我幸而遇到了,就应当拿功劳来报效,还需要什么个人的声誉呢!”始终不去过多的交往。太和元年去世,被谥为壮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孰(wéi: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现。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士,调叶县尉——举:推荐
B.擢起居舍人,丁母艰——丁:遭逢
C.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诬:欺骗、言语不真实
D.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配:够得上、相当
2.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
①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②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
③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④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
⑤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⑥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陈举被除名。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前三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最后一段介绍他的文学成就。该传记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B
4.(1)(黄庭坚)担任了北京国子监的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
(2)等到母亲死后,他在墓旁筑室(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3)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听到的人都认为他胆气豪壮。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信:相信
B.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2.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3.第三段首句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写太子丹不忍是用来反衬荆轲智谋非凡。
4.(1)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来拜见您了。(只是)现在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这样,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