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四)
A.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举孝廉,大将军辟,皆不就。 B.如言事者言,玠罪过深重,非天地所覆载。二者不加检覈,臣窃不安。 C.洽以为“民稀耕少,浮食者多。明帝即位,进封西陵乡侯,邑二百户。 D.时风不至,未必不由此也。清贫守约,至卖田宅以自给。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先:首先。
小题2:A项中后一句只叙述其经历,不能表现信守节操。B项中两句都不符合题干的要求。C项中后一句是表示其任官经历的。
小题3:时移势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见和洽的见识深刻。
参考译文:
和洽,字阳士,汝南郡西平县人。被举为孝廉,大将军幕府征其为官,皆不就任。于是与亲戚故旧都向南投靠刘表。曹操夺取荆州,征辟和洽为丞相掾属。当时毛玠、崔琰都以忠正清廉受到重用,他们选拔官吏以节俭为主要条件。和洽进言说:“国家大政,在于权位与人才,不能只凭节俭一个方面来衡量。过于注重俭约朴素,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是可以的,但若只以这个方面作为衡量人和物的标准,失掉的人才一定会很多。设立教令,观察风俗,贵在合度适宜,这样才可以推广。如今一概推崇难以做到的作法来检核官吏,勉强能够做到,也一定会有很多弊端。古代推行大政教化,务必使其通达人情而已。凡是偏激过分的作法,都容易使人隐瞒真情。”
魏国建立后,和洽被任命为侍中。后来发生了毛玠诽谤曹操的事件,曹操见到近臣时,极度愤怒。和洽陈述说,毛玠素来信守节操,请求调查确实。退朝后,曹操下令说:“和侍中近来请求调查确实,我所以没有同意,是要重新考虑这件事。”和洽应对说:“如果确实如告发者所说,毛玠的确罪过深重,不是天地所能承载。臣下并不是胆敢歪曲天理、偏袒毛玠,以此来破坏天理人伦。只是认为毛玠出身于一般官员,受到特别的提拔,处于显要地位,多年来一直受到宠信,刚直忠诚公正,为很多官员所忌惮,不应该有不良行为。然而人心难保不变,应该明确妥当地考察复核,从两个方面验证属实。如今圣上恩德地、含忍污垢地施加仁义,不会忍心因为涉及到君臣伦理,而使是非曲直分辩不清,疑虑就从现在开始了。”曹操说:“我之所以不加以考查,只是想使毛玠和禀告事情的人两方面搜得以保全罢了。”和洽说:“毛玠如果确实有诽谤您的话,就应当处死暴尸街头;如果毛玠没有这样的事,禀告事情的人就要加上诬陷大臣而迷惑主上视听的罪名;两方面都不加以考查,我私下里感到不安。”曹操没有听从。
魏明帝即位后,又进封为西陵乡侯,食邑二百户。太和年间,散骑常侍高堂隆上奏:“到了季节,还没有风,却有荒废的气象,一定是官员们不勤于自己的职责,而使天气反常。”皇帝下诏谦虚地反省自己的过失,广博地咨询不同意见。和洽认为“民众不多,耕地且少,白吃饭的人很多。自春夏以来,百姓为摇役所困扰,农业被荒废,而百姓叫苦不迭,季节风不来,未必不是由于这个原因,消除天气反常的办法,莫过于节俭。如今的关键,就在于减省劳务烦杂的摇役,减免其他的多余事务,以便为军队提供储备。三方边境的防守,应该早做准备。要观察分析敌人的虚实,招募训练士兵,在朝廷上筹划好战胜敌人的策略,明确攻取的计划,再详细地征求众人的意见以求没有缺漏。如果计划不能及早明确,轻视小看敌方的实力,军队多次行动,出动后毫无成效,就是人们所说‘动武而敌人毫不震动’,这正是古人所警戒的。”
后又转任太常,生活清贫,信守节操,以至出卖田宅生活。魏明帝知道后,加赐给他粮谷绢帛。死后,赐谥号为简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张 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辐,巨细强弱,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祸悔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奔:逃亡,出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为变亦酷矣/吾其还也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答案 A
小题:答案 C
小题:答案 C
小题:参考答案 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参考答案 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境、忧患等迁变,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
本题解析:
小题:试题解析 A项中,将“季”解释为“季节,季候”,代入原句后明显语意不通,这是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错误。“季”的基本义为“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引申为“一年四季中,每季的最后一个月”,我们今天还说的“季春”“季冬”,词中即用此义。B项,“零”从“雨”,本义为“下雨,落细雨”,引申为“降落,落下”,本项释义代入后语意贯通。C项,“介”释为“独特,不合群”语意贯通。D项中,“逃亡,出走”是“奔”在古文中的常见义。
答案 A
小题:试题解析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A项,前者为代词,可译为“那”;后者为表祈使的语气副词,译为“还是”。B项,前者为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后者为介词,介入对象,可译为“对于”。C项中,二者均为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D项,前者为代词,可译为“……的人”;后者表提顿,与“……者……也”表判断。
答案 C
小题:试题解析解答本题,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间仔细辨析。C项主要在于对信息的辨析和筛选,其信息对应区间为第2段“秦子曰”的一段话,原文“失己而惟物之应”的“失己”,意思是失去自我、难得自在,而不是“无暇顾及自己”,结合上文可知,“惟物之应”也不只是应对“官吏事务”,还隐含有屈己待人、“勉以随人”之意。
答案 C
小题:试题解析做好翻译题,一要结合语境即语句的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二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字落实。(1)句中特别注意“涉难”“智”“不明”,(2)句中特别注意“则”“妇子”“仰食”“可得”,(3)句中注意“而”“辞”“者”“步”等关键词。
参考答案 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试题解析解答本题,一要审清题意,题干提示了涉及的文章信息区间是“后半部分”,所问是“如何阐述”,要结合语境即联系“迁之为贵”的上下文,从表现手法和文章思路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分析、归纳,同时要注意其引用——说理的阐述方法,如果只注意到其中一个方面,则只能得一半分。本题对应的具体信息为“予解之曰”的一段话。
参考答案 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境、忧患等迁变,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
参考译文
《诗经》不是说吗:“芦苇颜色苍黄,白露凝结成霜。”事物不遭受变故,就不能成材,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秋天的第三个月,天地始有肃杀之气,严寒将要来临。在这个时候,凡是春夏雨露灌溉润泽后的植物,花儿光泽流溢,枝叶美丽繁茂。等到浓霜夜间降临,早上起来一看,那植物好像战败的军队,卷起旗帜抛弃战鼓,带伤逃跑,官吏士兵失去了活人的脸色,哪里只是像这些样子呢。接着天地闭塞而到冬天,就摧折毁坏的植物过半,那变故太残酷了。但是弱者由此而坚强,虚者由此而充实,湿润者变得干燥,都把精华聚敛收藏在内,而各自取得成就。深山中向上触摸青云、在下则荫庇上千人的树木,没有不遭受损害的,何况是所说的芦苇呢?但是工匠拿着斧头游走于山林,一举把这些树木砍倒,来充当栋梁、木椽、车轮车厢、车轴钩车辐条,大小强弱,没有不能胜任的,这就是所说的损害它却有益于它,挫败它却成就了它,侵害它却使它快乐了。
我同乡里有个叫秦少章的人,在我做太学官时,拿他的文章给我看,忧伤地对我说:“我家里贫困,听从父母的命令而勉强写作科举文章。”他以前顺着性子作文写诗,大都清新瑰丽奇特宏伟,比科举文章精巧百倍。元祐六年考取进士,调任临安主簿。举人及第应当稍感快乐了,但秦少章每次见我总不快乐。我询问他原因,他说:“我是世上独特之人,天性不喜欢的不能做,语言不合的人不能交流,饮食起居、动静举止,不能勉强地去随顺别人。现在一旦做了官吏,都会失去自我而只能应酬人事,稍微显露独特之处,祸患和后悔之事随之而来。过去我靠父母供养,现在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从今以后,有如身上涂漆而难以摆脱了。”我劝慰他说:“你以前就好像是春夏的草木,现在磨砺你,有如蒹葭经霜。凡是人的性情都只求安逸,而安逸是天下人的大患。人生变化可贵,重耳如果没有十九年的流亡,那么归国后不能称霸,子胥如果不逃亡,那么就不能进入郢都复仇。这两人,在他们遭遇困窘忧患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弥补了他们的短处而增添他们没有的能力,所得不像耳听口授学习的人那样浅薄。从此你反思以前的作为,那足以后悔的事多啊,你所懂得的增多了。自我检束而安于所行,那么行走于天下而没有值得惧怕的。能拿出食物施予他人的人,是经常挨饿的人;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如果害怕饥饿和厌恶步行,那就会有贪得的心思,害处不是很多吗?因此天上降霜却不被杀死,这是草木所受之灾;一生安逸快活,这不是人的福气。”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①,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②,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③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 ‘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祐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山人索高价:山人,指隐士。这里用唐李渤隐居少室山,两度不赴召,后 韩愈召之而应召做官的故事,说明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②“欺松桂”句: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诱,引诱;欺,欺骗。③乾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于娄公所——舍:屋舍
B.非特深山之中——特:特别
C.叠足以登垅断——叠足:脚踏着脚
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意:意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其以我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B.无乎不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下列四句话,最能代表作者对娄公评价的一句是(? )
A.娄公是“初机之士,信道未笃”的山林小隐。
B.娄公是“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的假隐士。
C.娄公是“鬻书以为食”“以诗酒游诸公”的古之隐士。
D.娄公是“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的隐士。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生是作者的朋友,他认为娄公既清廉又高洁,是一个居于闹市的真隐士,所以希望作者为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一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蒿茅草之下才算隐居。
C.古人认为“隐”有小大之别,“小隐”因为道行不深,为避免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扰乱内心,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大隐”因为道行高深,可以不被外物所诱,所以可以隐在朝市中。
D.作者最后借韩伯休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隐士的看法,同时对娄公之类沽名钓誉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5.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D
4.D
5.(1)他想要得到您帮他写的记,希望您因为我的缘故,写一篇记吧。
(2)(我)大胆请问娄公隐居的原凶,(是)怎么样的呢?
(3)娄公的确是隐士,不过他自我封闭的道理,难道不还是与韩伯休不同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