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1~3题。
?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1)樊於期(? )
(2)戮没(? )
(3)揕其胸(? )
(4)切齿拊心(? )
2.写出两段话中表示敬称的三个词语。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倪司城诗序
刘大槐
余友倪君司城,非今世之所谓诗人也。其试童子,尝冠于童子矣;其在太学,尝冠于太学诸生矣;其应乡试而出,太仓王相国使人亟求其草稿观之。然则司城之于举进士,可操券取也,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雍正之初,尝为中书而使蜀矣。其后为洋与南郑二县令,前后十六年,其德泽加于百姓。大臣尝有荐其才可知一郡,及为藩臬之副使者,而卒老于县令不得调。信乎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其齿长于余十有馀岁,而与余同学为古文。余间出文相质,司城虽心以为善,而未尝有面谀之言,其刻求手一字一句之间,如酷吏之治狱,必不稍留馀地。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然司城不以余之争而少为宽假,余亦不以其刻求而自讳其疵颣①也,苟有作,必出使视之。其后每相见,则每至于争;而一日不见,则又未尝不相思。盖古之所谓益友者如此,而吾特幸与之为友也。
司城抱负奇伟,不得见于世,则往往为歌诗以自娱。其壮年周游黔、蜀,崎岖万里。其诗尤雄放,穷极文章之变。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意旨。时人不能尽知,更千百世后,必有能知之者。
余虽与司城同乡里,其久相聚处,乃反在异地。司城既家居,不相见者常至五六年。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趋,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
司城所为诗,仅千有馀篇。其锓板②以行世,用白金无过百两,而家贫力未能及。余将与四方友人共谋之,而未知其何如。虽然,司城之诗藏于家,其光怪已自发见不可掩。虽其行世,岂能加毫末于司城哉!然则锓板与否,而司城固不可问矣。(有删改)
【注】①疵颣(lèi):缺点。②锓板:刻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售:考中
B.余间出文相质——间:间或
C.不以余之争而少为宽假——假:借助
D.而司城固不可问矣——固:本来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明倪司城是“古之所谓益友者”的一组是(? )
①而与余同学为古文
②而未尝有面谀之言
③如酷吏之治狱
④苟有作,必出使视之
⑤不以余之争而少为宽假
⑥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倪司城少年成名,而仕途艰辛。雍正初年曾经担任过中书令并且出使过四川,又治理过洋县和南郑县,最后在县令的位置上去世。
B.倪司城壮年遍游黔、蜀一带,路途崎岖,行程万里。他的诗风之所以雄奇奔放,既因为诗中寄寓着他壮志未酬的感慨,也与这段经历有关。
C.倪司城回到家乡后,作者前往武昌时顺路探望他,见到他年已七十,依然意气慷慨激昂,平时奋发奔放的气概,还隐约可以看到。
D.倪司城晚年一贫如洗,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诗文刻印成书而流传下来。作者准备和各地朋友一同努力,但是不知能否成功,隐约流露出惆怅和忧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唐河店妪传
(宋)王禹偁①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②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因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
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③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注】①王禹偁(954—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人,任知制诰等职。②端拱:宋太宗年号,988年—989年。③上军:皇帝禁卫军,驻守京师,备征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系马于门/圣人不凝滞于物
B.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填然鼓之
D.诚能定其军/其孰能讥之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近世边兵之勇的一组是(? )
①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
②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③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
④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
⑤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
⑥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短小精悍,叙事简洁生动。叙事部分写了唐河店妪机智杀敌的一段故事,人物的潇洒英姿跃然纸上。
B.本文先叙后议,在讲了唐河店妪的故事后,转而议论,指出那些健壮的边兵都被上军所取,导致边防告急。
C.本文议论简明扼要,明白晓畅,举出上谷不守的例子,说明“国之备塞,多用边兵”是有道理的。
D.本文高度赞扬唐河店妪和边民英勇抗敌的精神,表明了自己备战守边的主张,内容充实,语言朴素自然。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①,至吴陈②,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败于槜(zuì)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③,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④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⑤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勾践。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师败,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三行:排成三行。②陈:通“阵”。③勒兵:练兵。④保栖:守卫居住。⑤行成:议和,求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悉发精兵击越悉:尽,全部。
B.卑辞厚礼以遗之遗: 赠送。
C.乃见大夫种于吴王见: 接见。
D.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吊: 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