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七)
2017-09-25 13:15:0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①。”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骐骥碌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已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②,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③;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盆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
[注]①休:停止。此句是指其下笔没完没了。②齐气:古代齐国其俗文体舒缓,此言徐干为文亦染有这种地方习气。③检:法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鲜:少
B.以此相服,亦良难矣良:很
C.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匹:这类人
D.二者必至之常期期:规定的时日,期限

小题2:下列哪些内容是属于作者所批评的文学现象(?)
①文人相轻?②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③各以所长,相轻所短?④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⑤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⑥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总体上高度评价了“建安七子”,认为他们都有学问,都有创造才能,其中,对王粲的评价最高。
B.《典论·论文》的论述思路,先由人及文,因为文是人的创作;然后由末及本,因为本唯由末以得见,由此再及于文之用。
C.作者以“建安七子”因才性不同而各有所偏的事实证明真正全才之人是很少的,从而含蓄地批评了“文人相轻”这种文学现象。
D.文章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由“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可知,“气”指的是作家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表现,具有鲜明的个性。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3分)
?
?
(2)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4分)
?
(3)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3分)
?
?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眷然有归欤之情——依恋的样子  
  情在骏奔——骑着快马奔跑  
B.非矫厉所得——勉强克制  
  眄庭柯以怡颜——欢颜,高兴表现在脸上  
C.当敛裳宵逝——收拾衣物  
  悟以往之不谏——不能挽回  
D.倚南窗以寄傲——寄托自足自得的心情  
  策扶老以流憩——拐杖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母有贤行,治家严,笃于教子。文炳师侍其先生,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
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民蚕麦偿之。文炳曰:“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乃以田庐若干亩计与贷家,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可,文炳曰:“为民获罪,吾所甘心。”民亦有不乐为,文炳曰:“后当我。”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曰:“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谗之府,府欲害之,文炳曰:“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即弃官去。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乃以田庐若干亩计与贷家直:通“值”,价钱
B.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籍:借助
C.文炳曰:“后当我。”德:感激
D.或谗之府,府欲害之中:诬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县民蚕麦偿之是君子远庖厨也
B.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人王无异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征敛日暴,民不聊生信见疑
D.民亦有不乐为南冥,天池也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董文炳爱民举动的一组是(?)
①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②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
③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④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⑤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⑥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
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文炳十六岁时父亲死去,他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小的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 样。
B.董文炳为官有术,恩威兼施,很短的时间就让官府中的人都敬畏他。
C.董文炳为政仁爱,曾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后又不忍心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高额利息,于是将自己的家财田亩作价还给了放贷的人。
D.有人向州府说董文炳的坏话,州府中也有人想陷害他,加上他不想剥夺老百姓来给自己谋私利,于是最终他干脆弃官而去。
小题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3分)
⑵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4分)



4、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请用一个熟语概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2分)
答:?
(2)孔子提倡仁爱,却不同意“以德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谈谈你对这一主张的理解和看法。(3分)
答:??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靖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政治几乎三王之盛,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盛于今。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滋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词,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割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史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颜共非笑,而予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予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较理而废,后来湖州长史以卒, 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受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也。与子美同时饭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今皆被收采,进显于朝迁。而子美独不闥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取材于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怪:感到奇怪
B.韩、李之徒出徒:徒弟、弟子
C.子美之齿少于予齿:岁数,年龄
D.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近:接近,学习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一酒食之过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此其可以叹息流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东也
C.予举进士于有司不拘于时,学于余
D.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序八州而朝同列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美死后四年,欧阳修才从苏子美的岳父家得到其遗稿,并集录成卷。
B.苏子美遭排挤挫折,被贬为民,漂流异乡,他的文章却大天下流传开来。
C.苏子美提倡古文,在他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一代文风得以彻底改变。
D.与苏子美一起饭酒获罪的豪俊,后来全都晋稓官职,苏子美却不幸死去。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