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9-25 13:21:3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2)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 寄书常不达 况乃未休兵 无家问死生
(2)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亮比其他地方的月亮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温庭筠《商山早行》,回答问题。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的残月对表现乡思之情起到何种作用?请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旅天涯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又和‘鸡声’等景物的描写共同熔铸出浓烈的乡思之情。(回答前应做这样的考虑:诗中的残月和该联中其他五个景物的描写共同构成一幅画面,极富羁旅行役的色彩,并联系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可作出正确的回答。)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两江①晚泊
赵嘏②
茫茫霭霭失西东,柳浦桑村处处同。
戍鼓一声帆影尽,水禽飞起夕阳中。
[注]①西江:指长江的九江至南京段。②赵嘏: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晚唐诗人,曾官渭南尉。
本诗写景富有动感,充满画意,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诗前两句描绘了江上以及岸边柳浦桑村笼罩在暮霭中的朦胧之状,后两句转写夕阳中戍鼓声从远处传来,归船卸帆,水禽升飞。写景由静入动,极富动感,画意恬静、安宁,尽现晚泊之惊喜,一扫旅途之惆怅。(如从动静对比、有声无声对比等角度来赏析“富有动感,充满画意”,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三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景物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黯乡魂:思念家乡,黯然销魂。②追:追随,引申为“萦绕”。
小题1:“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被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曲子化用。这支曲子被誉为剧曲中的“秋思之祖”,请写出这支曲子的曲牌名及内容。(3分)
小题2:本词上片写寥廓多彩、境界悠远的秋色,“?”一句将“天”“地”“水”三种景象融为一体。上片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词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是?。(3分)
小题3: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端正好)(1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2分,错一处扣一分,错二处无分)
小题1:“山映斜阳天接水”(1分)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结构上的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转入下片的抒情,承上启下(或过渡。)(1分)“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上的作用: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1分)
小题1:答案要点: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乡思离愁;“黯乡魂,追旅思”句直抒胸臆,主人公飘泊异乡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从“斜阳”到“明月”显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从“酒入愁肠”句可看出,诗人借酒浇愁,但愁情难遣,足见乡思之缠绵。(答足三点给满分)


本题解析:小题1: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一折所本。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小题2: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上阕皆为景语,由上片的写景转入下片的抒情,承上启下;内容上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
小题3:下阕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黯乡魂,追旅思”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酒入愁肠”两句,极写愁思难遣的苦闷。
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词的上片写景,景中含情,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抒情,情融景中,直抒思乡情怀。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