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9-25 13:43:4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知彼知己,?。(《孙子·谋攻》)
(2)?,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3)落红不是无情物,?。(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4)金玉其外,?。(明·刘基《卖柑者言》)


参考答案:
(1)百战不殆?(2)疏影横斜水清浅?(3)化作春泥更护花?(4)败絮其中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过贾谊宅①?
刘长卿
三年谪官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心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贾谊(前200~前168)汉文帝时被召为博士。一年后,因为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渡湘水时,用“骚体”做《吊屈原赋》,以自喻政治上的不得志。
1.诗人经常运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此诗中作者借以寄情的典型景物有??。
2.诗中涉及到贾谊所写的《吊屈原赋》的语句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借以寄情的典型景物有:秋草、寒林、斜日、寂寂江山摇落处
2.“吊屈原赋”的语句是:湘心无情吊岂知?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当世没有人能了解自己的际遇心情。(贾谊不知“我”吊贾谊,如屈原不知贾谊吊屈原;同样际遇之人不能彼此相知,何况当世之人。)
3.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是 :借古喻今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人生如梦,?
(2)??,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羽化而登仙。
(4)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


参考答案:
(1)一尊还酹江月
(2)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3)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4)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5)赢得仓皇北顾
(6)陟罚臧否


本题解析:第1句要注意“尊、酹”的写法;第2句注意“加”的准确记忆;第4句注意注意“欤”的字形;第5句注意“赢、皇”这两个字的准确记忆;第6句注意“陟、臧”这三个字的准确记忆。“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平时复习应强化名篇名句的反复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①②题,共7分。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①?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分)
②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①本诗通过描写诗人送别朋友魏二时的情景(1分),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或对朋友的眷恋,或朋友间的离情之苦)和想象离别后的凄凉(2分)。
②首句叙写江楼饯别和次句描写秋风秋雨入舟,都是写实;或(前两句实写离别时的事和景)(2分);后两句为友人虚构了孤月高悬难入眠、猿声悲鸣入梦境的典型的羁旅孤寂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将惆怅的别情渲染到极致。(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天津桥①春望
雍陶②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③花。
注:①天津桥:建于唐朝的东都洛阳洛水之上。②雍陶:晚唐诗人。③上阳:指上阳宫。上元年间始建,武则天、唐玄宗曾多次巡幸洛阳。安史之乱后,宫苑遂日渐荒芜。
小题1:请具体说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
小题2: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缕缕柳丝随风飘
荡,斜拂岸边;描绘了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描绘景物3分,写出景物的特点2分,共5分。)
小题2:主要运用对比(或乐景衬哀情)手法,先描绘天津桥边明媚、绮丽的春光,后转写金殿闭锁,
宫苑寂寥之景。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国运衰微、今非昔比的伤感和哀叹。(表现手法2分,对表现手法的具体阐述2分,抒发的情感2分,共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时值阳春,天津桥下水光潋滟,将映在其中的云霞浸湿如拭过泪的绢帕,那样柔柔曼曼地轻舒开来;岸边的翠柳娇嫩着一抹春色,如绿烟缭绕,在和风轻吹下,软软的柳条轻盈地斜斜地抚着堤岸,此时桥上北望的人儿早被这湿霞与柔柳撩拨起心尖的疼痛:又是一年春好时,却不见那前呼后拥的帝王威仪,曾是辉煌无比的大唐盛世就这样远去了么?前一句的“春”字照应诗题;后面着一“浸”字,生动地描画出水映红霞的美景,使景物有了轻微的动感,却又将这美景底色变得黯然起来,也映衬出诗人的润湿心情。后一句的“烟”字,将岸边弥漫的淡淡柳绿变得灵动起来,景物顿时有了些朦胧的诗情画意;“斜”字,点出春风拂柳之姿,由此可感受出风的温柔,柳的细软。
小题2:这首诗为晚唐诗人雍陶触景生情而作,描写了唐代的东都洛阳的美丽春景,景中含情,浸着作者对国势渐弱,盛景不再的凄婉哀叹,以美景衬悲情的手法,含而不露地表达情感,可谓一首别有韵味的丽诗。作者的沉郁心情虽在诗中含而不露,但这凄艳的春景更让我们真切感知到桥上春望者的感慨与悲伤。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常见题型》试..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