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5 14:44: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7分)
清溪行①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作。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小题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小题2: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水色的清澈(1分)。寄托诗人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长安,或答出清寂之中又含空悲孤寂,或远游他乡而悲切、内心落寞忧郁的情绪)的情怀。(2分)
小题1: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1分),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1分)颈联运用比喻手法(1分),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1分)(答“颔联侧面描写,颈联正面描写”,言之有理的可酌情给2分)
小题1: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词的主旨及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把握。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做答。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古诗词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知道颔联和颈联指的是哪两句诗。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勘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寒食:清明前一、二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相传为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
(1)“他乡寒食远勘悲”一句中“寒食”一词的含义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点明时令,佳节思亲,生发悲情;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
(2)反衬。一二句用“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景来反衬“他乡寒食”的“勘悲”,第四句用“不独”说明自己天天过着“寒食”生涯,与世人纪念子推不同,寄寓着作者一种对生活不幸的深深悲哀。


本题解析: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伍唐珪《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分)
(1)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6)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参考答案:
(1)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2)无边落木萧萧下
(3)间关莺语花底滑
(4)同是天涯沦落人
(5)只是当时已惘然
(6)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本题解析:对名篇名句的默写,功夫要下在平时,养成勤动手的习惯。每空一分,该句有误不得分。注意下列字形:栈、勾、萧萧、间、莺、涯、沦、惘、蟮。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鹧鸪天
(元代)魏初
去岁今晨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作者的“心事”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心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思家,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
   ②厌倦奔波与飘泊(仕途),希望归隐田园。(意对即可)
(2)①用去年团圆的欢乐与今年分离的痛苦作对比写“心事”;
   ②用“两鬓秋霜细有华”、“儿女团圆夜煮茶”的细节描写“心事”;
   ③通过写归鸦反衬自己的不归,来写“心事”。(答成写景烘托心事也可)
   ④动静结合,“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通过写黄昏明丽的景物来渲染气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注: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1.古人称泰山为岱宗,表明了泰山? 的地位。
2.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设问起笔,传神地写出了作者第一次望见泰山时的兴奋和赞叹之情。
B.“齐鲁青未了”一句的意思是远在齐鲁大地之外还能望见泰山山色的郁郁葱葱。
C.“荡胸生层云”既写出了山中云气蒸腾,也写出了作者心潮起伏。
D.诗的尾联写出了作者登临泰山绝顶,俯瞰群山时的自信与豪迈。
3.清代浦起龙认为“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你是否同意浦起龙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五岳至尊(五岳之首)
2.D
3.同意浦起龙的观点。从内容上看,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临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心存天下、志在社稷的人生态度。从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看,情景交融,单是“齐鲁青未了”一句,便写出泰山雄踞齐鲁,高耸入云的气势。作者的年轻时壮志豪情与泰山的雄伟壮阔浑成一体,用语简洁劲健,造就了诗篇宏大的气魄。(学生也可以反对浦起龙的观点,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