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9-25 14:44: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元散曲,回答问题。
西江月·黄陵庙①
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湖南长沙改任湖北荆州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卢挚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1)这两首作品描写的旅程,在时间顺序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意象,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江月》上片和《沉醉东风》开头四句分别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首词都描写了一幅潇湘秋景图,但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西江月》写的是晚上出发,到黄昏滞留,标志是“明月”和 “斜阳”。《沉醉东风》则足黄昏出发直到夜深,标志是“残霞”“夜静”和“月影”。(要分别说出顺序和具体意象)
(2)《西江月》“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运用拟人,“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化用李白、王勃的诗句。(只说化用或答用典也给分)
(3)《西江月》的作者将停舟峰下的原因解释为“波神多情,天公作美”,表达了作者虽遇风阻,却欣然接受的乐观喜悦之情《沉醉东风》则通过美丽壮阔的场景描写,表达了作者宁静悠闲、胸襟开阔的心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回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⑴这首诗中哪两个情境形象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特征的?(2分)
⑵结合全诗内容,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表现镜中诗人的“颜状”;并说明为何会有如此“颜状”。(4分)
⑶诗中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除对偶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⑴看黄菊(1分);听玄蝉(1分)。
⑵衰老(衰惫、衰弱、衰颓)(2分);生病(扶病)(2分)。
⑶比喻(2分)(如仅答“拟人”则不给分;如既答“拟人”,又答“比喻”则给1分)。
以马、雕自比,具体形象。表现出作者渴望驰骋疆场、搏击长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12.(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3分)
?
?
(2)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3分)
?
?
?


参考答案:(1)答案一:说“失”字更好, “失”是指两岸都消失看不见了,更符合诗中春潮的语境,(1分)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而“阔”只写出了视野开阔的意思,没有针对性(2分)
答案二:说“阔”字更好,“失”是指两岸视野变得开阔起来,更符合诗中春潮的语境,(1分)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而“失”只写出了岸消失的意思,没有针对性(2分)
(2)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1分)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南歌子?南歌子
李清照?吕本中
天上星河转,?驿路侵斜月,
人间帘幕垂。?溪桥度晓霜。
凉生枕簟泪痕滋,?短篱残菊一枝黄。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翠贴莲蓬小,?旅枕元无梦,
金销藕叶稀。?寒更每自长。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言江左好风光。
。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小题1:李清照和吕本中都是南渡之人。“凉生枕簟泪痕滋”和“短篱残菊一枝黄”这两词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两首词的下阕都用了反衬的写法,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李词写夜深难寐,由天上写到人间,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枕簟”。“凉”?字一语双关,既说环境凄凉难耐,又说国破夫亡之凄苦悲怆。吕词写词人旅途所见景象:竹篱低矮,傲霜的秋菊已经开过,只留下残枝上孤零零的一朵黄花。“残”字既写霜打风剥的句话的凋败,又暗示见菊思亲,有家难归的痛苦悲伤。
小题1:①李词先回忆年轻时用荷花、荷叶图案装饰衣裳的舒心往事,用“旧时”“只有”状风物依旧,而国破夫亡之情大别于从前,以乐事衬悲情。②吕词先写辗转难寐,寒夜漫长难禁的凄凉,看到“江左好风光”反而激起此人的的中原的思归之情,而中原沦陷,徒言“归思”,悲不胜悲,以乐景衬悲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由于他们都是南渡之人,诗中不免流露出悲国伤家的忧伤,题中要求简要分析,所以要结合诗句中的景色描写或炼字来一一分析其所用的表现手法及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首先指出手法,作用不外乎以景衬情,不同之处是李诗以乐事(旧事)衬悲情,吕诗以乐景衬悲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此诗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小题1:这首词的上阙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首词以“槛外长江空自流”作结,有何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对比手法,将一片大区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与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作对比,突出了眼前情境的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愁情。
小题2:①紧承上文的游踪和感慨,衔接自然。②一个“空”字,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从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或物是人非)的感慨。③使人展开联想和想象,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先指出手法,再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最后指出其效果或作用。答到对比得1分,能分析对比的内容得1分,能指出效果和作用得2分,其中“突出荒凉”1分,“昔盛今衰”1分。
小题2:本题赏析结句。结句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赏析——结构和内容,从两个方向来思考——上文和余味。答案要点中能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