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9-25 14:44:0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自归太祖,处法允当。太祖平袁氏,以柔为营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 “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 其召复之。”还皆自励,成为佳吏。 文帝践阼,转加治书执法。时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过之。”于是遂绝。 明帝即位,封柔延寿亭侯。时猎法甚峻。宜阳典农刘龟窃于禁内射兔,其功曹张京诣梗事言之。帝匿京名,收龟付狱。柔表请告者名,帝大怒曰:“刘龟当死,乃敢猎吾禁地。送龟廷尉,廷尉便当拷掠,何复请告者主名,吾岂妄收龟邪?”柔曰:“廷尉,天下之平也,安得以至尊喜怒而毁法平?”重复为奏,辞指深切。帝意寤,乃下京名。即还讯,各当其罪。 护军营士窦礼近出不还。营以为亡,表言逐捕,没其妻盈及男女为官奴婢。盈连至州府,称冤自讼,莫有省者。乃辞诣廷尉。柔问曰:“汝何以知夫不亡?”盈垂泣对曰:“夫少单特,养一老妪为母,事甚黍谨,又哀儿女,抚视不离,非是轻狡不顾室家者也。”柔重问曰:“汝夫不与人交钱财乎?”对曰:“尝出钱与同营士焦子文,求不得。”?时子文适坐小事系狱,柔乃见子文,问所坐。言次,曰:“汝曾单人钱不?”子文曰:“自以单贫,初不敢单人钱物也。”柔察子文色动,遂曰:“汝昔举窦礼钱,何言不邪?”子文怪,知事露,应对不次。柔曰:“汝已杀礼,便宜早服。”子文于是叩头,具首杀礼本末。诏书复盈母为平民。(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二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时猎法甚峻??峻:严厉 B.廷尉便当拷掠?拷:调查 C.没其妻盈及男女为官奴婢?没:判刑 D.称冤自讼,莫有省者?省:反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吾未有所失,其召复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刘龟当死,乃敢猎吾禁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何复请告者主名?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直接表现高柔“处法允当”的一组是(?) ①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②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 ③安得以至尊喜怒而毁法乎 ④即还讯,各当其罪 ⑤柔察子文色动 ⑥汝已杀礼,便宜早服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柔宽以待人,刚任营县县令时,一些作风不正的官员闻风引 ?退离去,他教导部下要宽容他们。那些官员都改过自新,成为了 ?好官。 B.高柔劝谏文帝要谨慎处理举报传播谣言的事件,否则,会让有? ?过错的人失去重新做人的机会,同时又开了狡诈之人诬陷他人的 ?不良之风。 C.高柔执法公平,敢于直谏,在明帝执意庇护诬告刘龟的张京时,? ?指出廷尉的职责是公正判案,不能随意破坏法令,并再三上奏,言 ?辞恳切。 D.高柔明于决狱断案,在审理护军营士兵窦礼被杀一案时,他机 ?智缜密,善于察言观色,成功地采用心理战术,终于查出窦礼被害 ?的真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何以知夫不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子文适坐小事系狱,柔乃见于文,问所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 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 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 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纳正确的是(3分)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②南取百越之地?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以愚黔首?⑤以弱天下之民?⑥天下云合而响应 A.①/②⑥/③④⑤ B.①⑥/②③⑤/④ C.①④/②⑤/③⑥ D.①②④/③⑥/⑤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B.焚百家之言聚之咸阳 C.振长策而御宇内天下云合而响应 D.践华为城斩木为兵
|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委命(于)下吏
B.于是(始皇)废先王之道
C.(才能)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D.(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小题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表明始皇继承前几代的基础,然后文段采用了排比句式极言始皇之强,形象地表达了始皇威震四海的局面。
B.“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说明始皇对内实行愚民政策,“收天下之兵……金人十二”写其弱民政策,为文末结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了伏笔。
C.选段中把秦朝兴盛期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的不堪一击相对照,极力形容始皇一朝的强盛,行文如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浩浩荡荡。
D.“天下已定”总结上文,“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自以为”讽刺始皇的妄想,表明在贾谊看来“愚民”、“弱民”和镇压政策非败不可。
3、单选题 下列句中的“见”字与“君既若见录”的“见”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君既为府吏,相见常日稀?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D.才美不外见?
4、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酒
属客——属:寄,劝
B.
冯虚御风——冯:乘御:驾
C.
倚歌而和之——倚:靠
D.
盈虚者如彼——盈:满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游万柳堂记
(清)刘大槐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成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腹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称:相称,符合
B.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榜:标榜
C.今欹卧于水中矣——欹:倾斜
D.方殷忧之不暇——殷:殷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偶一至焉而已/微波人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B.力又不足以为之/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C.则好游者成为予言此地之胜/不足为外人道也
D.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夫贤公卿勤劳王事
B.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
C.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
D.又何必腹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贤能的公卿大夫整天忙于国家事务,根本不会有时间来为自己建造别墅;而那些庸俗贪婪的人,才会建造别墅来供自己寻欢作乐或向别人夸耀。
B.冯公在雍正时做了宰相,于是他在京城的东南角修建了一座别墅园林“万柳之堂”;等他后来犯了罪,被判处死刑,万柳之堂里便柳也没了,亭也塌了,万柳之堂便成了一片废墟。
C.万柳之堂曾是京城的一大胜景,园内曲径通幽,遍栽柳树,有池沼、假山、芦荻,有亭台水榭,云彩和池水错落映衬,景色非常可爱。
D.作者写作此文,是希望士大夫们能够从万柳之堂的兴衰中吸取教训,不再羡慕富贵这样的身外之物;那些已经置身于富贵之中的人,更不应该靠搜刮民脂民膏来为自己修建园林。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