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
猫城
[日]村上春树
青年背着一只包,独自游历山水。他没有特定的目的地。坐上火车出游,哪个地方引起他的兴趣,便在哪里下车。
车窗外出现了一条美丽的河。沿着蜿蜒的河流,平缓的绿色山岗连绵一线,山麓有座玲珑的小镇,给人以静谧的感觉。这幅景致诱惑着他的心。列车刚在车站停下,青年便背着包跳下车。没有别的旅客在此处下车。他刚下车,火车便扬长而去。
小镇一片静寂,看不见一个人影。所有的店铺都紧闭着卷帘门,镇公所也空无一人。唯一的宾馆里,服务台也没有人。他按响电铃,却没有一个人出来。看来完全是个无人小镇。要不然就是大家都躲起来睡午觉了。
然而,这里其实是一座猫儿的小城。黄昏降临时,许多猫儿便走过石桥,来到镇子里。各色花纹、各个品种的猫儿。它们要比普通猫儿可大得多,可终究还是猫儿。青年看见这光景,心中一凉,慌忙爬到小镇中央的钟楼上躲起来。猫儿们轻车熟路,越过石桥,来到镇里。它们走进商店购物,在宾馆的餐厅用餐,在小酒馆里喝啤酒,唱着快活的猫歌。青年在钟楼上将这些光景收尽眼底。将近天亮时,猫儿们成群结队地走过石桥,回到原来的地方去了。
天亮了,猫儿们都走了,小镇又回到了无人状态。等到天开始暗下来,他再次爬上钟楼躲起来,彻夜观察猫儿们的行动。火车在上午和傍晚之前开来,停在站台上。只要愿意,他完全可以坐上火车,离开这座令人战栗的猫城。然而他没有这么做。他年轻,好奇心旺盛,又富于野心和冒险精神,他还想多看一看这座猫城奇异的景象。
第三天夜里,钟楼下的广场上发生了一场小小的骚动。“你不觉得好像有人的气味吗?”一只猫儿说。“这么一说,我真觉得这几天有一股怪味。”有猫儿扭动着鼻头赞同。于是,猫儿们分成几队,开始搜索小城的每个角落。没用多少时间,它们便发现钟楼就是那股气味的来源。青年也听见了它们那柔软的爪子爬上台阶、步步逼近的声音。完蛋了,他想。猫儿们似乎因为人的气味极度兴奋,怒火中烧。它们个头很大,拥有锋锐的大爪子和尖利的白牙。如果被抓住,不知会受到怎样的对待。三只猫儿爬上了钟楼,使劲儿闻着气味。
“好怪啊。”其中一只说,“明明有气味,却没人。”
“的确奇怪。”另一只说。
它们百思不解地离去了。猫儿们的脚步声顺着台阶向下,消失在夜晚的黑暗中。青年松了一口气,也莫名其妙。要知道,猫儿们和他是在极其狭窄的地方遇见的,不可能看漏。但不知为何,猫儿们似乎看不见他的身影。他把自己的手竖在眼前。看得清清楚楚,并没有变成透明的。不可思议。不管怎样,明早就去车站,得坐上午那趟火车离开小镇。留在这里太危险了,不可能一直有这样的好运气。
然而第二天上午,那趟列车没在小站停留,甚至没有减速,就那样从他的眼前呼啸而过。下午那趟火车也一样。他看见司机座上坐着司机,车窗里还有乘客们的脸,但火车丝毫没有表现出要停车的意思。正等车的青年的身影,甚至连同火车站,似乎根本没有映入人们的眼帘。下午那趟车的踪影消失后,周围陷入前所未有的静寂。
黄昏开始降临。很快就要到猫儿们来临的时刻了。他明白他丧失了自己。他终于醒悟了:这里根本不是什么猫城。这里是他注定该消失的地方,是为他准备的、不在这个世界上的地方。而且,火车永远不会再在这个小站停车,把他带回原来的世界了。?(译者,施小炜;原文有删改)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的开始写青年背着一只包,独自游历山水,又没有特定的目的地,奠定了全文淡淡的孤寂与闲适基调。 ?
B.这篇小说在表现手法上综合运用心理、动作、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生动地反映了一个青年在猫城的游览经历。 ?
C.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猫儿们在商店购物,在餐厅用餐,在小酒馆里喝酒,使得猫城的生活更有现实感。 ?
D.当猫儿们嗅出猫城中似乎有人的气味时而怒火中烧,这可以从侧面看出闯入猫城的青年在猫城中实在是个异类。
E.小说的最后一段写道:“他明白他丧失了自己”,“这里根本不是什么猫城”,明确显露出了作者对青年的否定。
2.小说中的青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有关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请用简明的文字概括出你对小说的主题的理解,再结合全文,阐释你这样理解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混沌而荒谬的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彻入,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景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1.本为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粗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的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夜?鲁 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是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目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被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后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目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目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落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1.首段划线部分运用的是什么手法?作品主体形象是“枣树”,试分析“枣树”的深刻寓意。(答案限50字内)(6分)
2.分别简析作者对“小粉红花”和“小青虫(小飞虫)”的态度。(答案各限40字内)(4分)
①对“小粉红花”的态度:_____________②对“小青虫(小飞虫)”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
3.篇中“夜空”、“繁霜”、“月亮”、“恶鸟”一组形象象征着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限40字内)(4分)
4.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秋夜》写作者在秋天的夜晚的所见所感。作者对秋夜景色的描绘既是形神毕肖的,又带有浓厚的主观想像成分。
B.象征手法贯穿全文,构成了一个整体,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C.作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淋漓尽致的议论和深沉独特的抒情,体现作者写作意图。
D.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十分突出,一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自然物,通过作者拟人手法,注人了情绪感受,而成为人化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