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⑴ 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⑵ 不知东方之既白?⑶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⑷ 士之傲爵禄者?⑸ 非利足也?⑹ 众辱之?⑺朝闻夕死?⑻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⑼面折廷争?⑽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⑾ 吾从而师之?⑿ 而耻学于师?⒀ 群聚而笑之?⒁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⒂ 侣鱼虾而友麋鹿?⒃ 舞幽壑之潜蛟?⒄?击空明兮溯流光?⒅ 卧而梦?⒆ 箕踞而遨?⒇ 四望如一?
A.⑴⑻/ ⑹⑺⒁/⑾⑿/⑸⒃
B.⑴⒂/⑷⑸/⑶⒁⒅/⒃⒄
C.⑵⑷/⑹⒀/⑿⒂/⒄/⒇
D.⑾⑿/⑴⑻⒂/⒃/⒄/⒇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活用理解能力。(1)(8)形作意动;⑵⑷形作动;(3)(14)(18)名作动;(5)形作使动;⑹⑺(9)(10)⒀(19)名作状;(11)⑿⒂名作意动;(16)名作使动;⒄形作名;⒇数词作名词。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其先辽东襄平人。密趣解雄远,多策略,散家赀养客礼贤不爱藉。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密至,谋曰:“今天子远在辽左,若鼓而入蓟,直扼其喉,高丽抗其前,我乘其后,不旬月赍粮竭,举麾召之,众可尽取,然后传檄而南,天下定矣,上计也。关中四塞之地,彼留守卫文升,易人耳。若径行勿留,直保长安,据函、崤,东制诸夏,是隋亡襟带,我势万全,中计也。若因近趣便,先取东都,顿兵坚城下,不可以胜负决,下计也。”玄感曰:“公之下计,乃吾上策。今百官家属皆在洛,当先取之,以摇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武?”密计不行。玄感至东都,所战必克,自谓功在旦暮。既获内史舍人韦福嗣,遂任之,故谋不专密。福嗣耻见执,策议皆持两端。密揣其贰,谓玄感曰:“福嗣穷,为我虏,志在观望。公初举大事,奸人在侧,事必败,请斩以徇。”不从。
时东郡贼翟让聚党万人,密因介其徒王伯当以策干让曰:“今主昏于上,人怨于下,锐兵尽之辽海,和亲绝于突厥,南巡流连,空弃关辅,此实刘、项挺兴之会。足下资豪桀,士马精勇,指罪诛暴,为天下先,杨氏不足亡也。”让由是加礼,遣说诸贼,至辄下。因为让计曰:“今禀无见粮,难以持久,卒遇敌,其亡无时。不如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逸马肥,乃可与人争利。”让听之,遂破金堤关,徇荥阳诸县,皆下。荥阳太守杨庆、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合兵讨让,让素惮须陀,欲引去。密曰:“须陀健而无谋,且骤胜易骄,吾为公破之。”让不得已,阵而待。密率骁勇常何等二十人为游骑,伏千兵莽间。须陀素轻让,引兵搏之,让少却,伏发,与游军乘之,遂杀须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适:恰好
B.顿兵坚城下/顿:驻扎
C.此实刘、项挺兴之会/会:时机,机会
D.须陀素轻让,引兵搏之,让少却/少却:稍稍休息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密“趣解雄远、多策略”的一组是(?)
①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②公之下计,乃吾上策。
③福嗣穷,为我虏,志在观望。
④公初举大事,奸人在侧,事必败。
⑤待士逸马肥,乃可与人争利。
⑥密率骁勇常何等二十人为游骑,伏千兵莽间。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公杨素在路上碰见骑着黄牛,一边走一边读书的李密,赞叹他勤奋好学;与他交谈后,认为他见识过人,谋略出众。
B.杨玄感在黎阳发动兵变,李密为他提出三条计策,但玄感认为李密所说的下计才是最佳策略。
C.翟让接受李密的建议,连续取得了多次胜利后,对李密礼遇有加。
D.李密不仅谋略过人,而且勇气可嘉,亲自带兵采用伏击的方式杀死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百官家属皆在洛,当先取之,以摇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今禀无见粮,难以持久,卒遇敌,其亡无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C
4.⑴现在文武百官的家属都在东都洛阳,应该先攻取洛阳,以使他们胆战心惊。况且,经过城池而不去攻占,又如何来展示军威?
⑵现在粮仓中没有现成的粮食,难以坚持太久,(如果)突然遇到敌人,那么,很快就会灭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5题。(每小题2分,共8分)
(重耳)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藁踺(gāo jiān,弓箭袋),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yí洗手注水的器具)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蕃:昌盛
B、晋侯无亲,外内恶之?恶:憎恶
C、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固:居然
D、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称:声称,提出?
14、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B、则何以报不谷
焉用亡郑以陪邻??越国以鄙远
C、 君之余也? D、乃送诸秦
何厌之有?乃号令于三军曰
15、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4分)
(2)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3分)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2分)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参考答案:13.C
14.D
15(1)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赶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5分) (及:赶上;或:或许;诸:他;其:语气副词,还是;礼:以礼相待。)
(2)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3分)(兴:使兴盛;违:违背;咎:灾祸。)
(3)燕王确实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大王。
(4)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事故。
本题解析:13.(固:本来,当然。
14.A、助词,不译/疑问代词,为什么;B、介词,拿,用/连词,表顺承;C、助词,的/助词,提宾标志。
15.(1)及:赶上;或:或许;诸:他;其:语气副词,还是;礼:以礼相待。
(2)兴:使兴盛;违:违背;咎:灾祸。
译文: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依礼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赶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 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 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 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 吧,这是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 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秦穆公把五个女子送给重耳作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嬴也在其中,有一次,怀嬴捧着盛水的器具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便挥手让怀嬴走开。怀赢生气地说:“秦国和晋国是同等的,你为什么瞧不起我?”公子重耳害怕了,脱去衣服把自己关起来表示谢罪。 
又有一天,秦穆公宴请重耳。狐偃说:“我比不上赵衰那样擅长辞令,让赵衰陪你去吧。”在宴会上,公子重耳作了一首《河水》诗,秦穆公作了《六月》这首诗。赵衰说:“重耳拜谢君王恩赐!”公子重耳走下台阶,拜谢,叩头。秦穆公也走下一级台阶表示不敢接受叩谢的大礼。赵衰说:“君王提出要重耳担当辅佐周天子使命,重耳怎么敢不拜谢?”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魏收改武学文
魏收①年十五,颇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④,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⑤,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以文华显。
(选自《北齐书?魏收传》
[注释] ①魏收:北齐人。②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③调:嘲笑。(④夏月:夏季。⑤讽诵:背诵。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及__________②辍_________
2.翻译:①颇已属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欲以武艺自达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积年,板床为之锐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文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折节读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
①就改变志向努力读书;
②因此跟随别人读书;
③于是埋头读书;
④就斩断兵器致力读书。
参考答案:
1.①等到②停,此指懈怠
2.①很能写文章;
②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
③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
④凭文章华丽而著名。
3.①
本题解析:
1、关键词:②辍,今有“辍学”的说法
2、疑难句子:②属,写(文章);④显:显耀
3、“折节”是一个典故,意思是“改变志向”
[文化常识]
“戟”及其他。上文郑伯嘲笑魏收说:“魏郎弄戟多少?”其中“戟”泛指所有兵器。“戟”本是青铜制成的兵器,它将矛与戈结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横劈的作用。杜牧在《赤壁》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其中说到的“戟”就是这种兵器。除矛、戈、戟外,古代进攻的武器还有刀、斧、箭、炮等。
【译文】
魏收十五岁,已经很能写文章。等到随同父亲到边关,爱好练习骑马射箭,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荥阳郑伯和他开玩笑说:“魏郎你用的戟多少重啊?”魏收很惭愧,于是回过头来读书。夏季,坐在木板床上,跟随着被树遮蔽的影子移动背诵书。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而精力充沛不懈怠,(后来)他凭借凭文章华丽而闻名于世。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8分)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沛公已去, 间 至军中 间:从小路
B.张良入谢谢:告罪
C.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两次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