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 小题3: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州缓其狱 狱:案件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借给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A
小题1: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略
薛奎任并州知州,后改任秦州知州,秦州驻有重兵,经费常不足用。薛奎力求节俭,教百姓改用灌溉耕作的方法,年内就积余了粮食三百万石。任益州知州,秦州的州民和少数民族部落共数千人列数薛奎的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朝廷下圣谕予以褒扬,但没有同意让薛奎留任。成都有一个妇女告发她的儿子不孝,薛奎责问她儿子,他才说:“是因为贫穷没有能力扶养。”薛奎就拿出自己的俸钱给他,并告诫他说:“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他们母子于是就和好如初。薛奎曾经在夜里设筵待客,有守边的士兵杀人,人们都吓得奔逃,薛奎暗中派人将他逮捕处死,赴宴的宾客都没有人觉察到此事。薛奎遇事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才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仕隋为马邑郡丞。会高祖(李渊)击突厥,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1)公起义兵 ,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大宗寻召入幕府。
萧铣据荆州,遣靖安辑之,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禽也。”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至江陵,屯营于城下,铣甚惧,始征兵于江南,果不能至。靖又破其将杨君茂、郑文秀。铣遣使请降,靖即入据其城,号令严肃,军无私焉。或请籍铣将拒战死者赀以赏将士,靖曰:“王者之师,义存吊伐,百姓既受驱逼,拒战岂其所愿?宜弘宽大,以慰远近之心。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以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于是遂止。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以功授上柱国。凡所怀辑九十六州,户六十余万,优诏劳勉。太宗嗣位,拜兵部尚书。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2)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
(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诣:前往
B.太宗固请,遂舍之舍:释放
C.宜弘宽大,以慰远近之心弘:广大
D.直趋恶阳岭以逼之趋:走,快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B.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
C.铣甚惧,始征兵于江南突利可汗不虞于靖
D.拒战岂其所愿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
小题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靖从小就有文材武略和远大志向。他看出李渊有经营天下的志向,就给自己戴上枷锁,将到朝廷报告重大事变。李渊抓住他,要杀他,他用豪言壮语解脱了自己。
B.萧铣占据荆州称帝。高祖命李靖平定。李靖挥师打败萧铣将领文士弘带的几万精兵。后来占据了江陵城,军队纪律严明,没有四下掳掠的现象。
C.平定萧铣之后,李靖又渡过南岭,由于他采取了正确的招抚策略,使岭南九十六州,六十余万户人民归人唐朝版图。
D.太宗准备对突厥用兵,任命李靖为代州行军总管。他率领骁骑三千,出敌不意,插到恶阳岭,使敌人十分惊慌,最后克复定襄,威振北狄,足与当年渭水之战相媲美。
小题4: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3分)
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
小题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4分)
(2) 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
小题1:(1) 您拉起正义的队伍,本应为天下除暴乱,为什么不想成就大事,却要因为个人的私怨杀掉壮士呢?
(2) 李靖侦察知道这种情况,暗中让间谍挑拨他心腹之人(将领),使突利可汗所亲近的康苏密前来投降。
本题解析:
小题1:弘:发扬? (3分)
小题1:A项“以”为连词,表承接,“来”;B项“而”,一作承接,一作转折,“反而,却”;C项 “于”,一作“从”讲,一作“对”讲;D项“所”,一组成所字结构,一是被动。? (3分)
小题1:D项应是:足够报当年在渭水被他们打败的仇恨? (3分)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小题1:(1)大意、句式、“起”、“就”(2)大意、“候”、“潜”各1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王彦章画像记?欧阳修 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
郑州之管城。晋福二年,始赠太师。 公在梁以智勇闻。梁、晋之争数百战,其为勇将多矣;而晋人独畏彦章。自干化后,常与
晋战,屡困庄宗①于河上。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 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 就,卒死以忠。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
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 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
备公之事。

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 胜之战尤详。又言敬翔怒末帝②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 废。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此皆旧史无之。又云 :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及破南城, 果三日。是时,庄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庄宗
之 善 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
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 岁久 磨 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 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 枪”。 画已百余年矣,完之复可百年。然公不泯者,不系乎画之存不存也。而予尤区区如此 者,盖其希慕之至焉耳。读其书,尚想乎其人;况得拜其像,识其面目,不忍见其坏也。画 既完,因书予所得者于后而归其人,使藏之。
(节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①庄宗:指唐庄宗李存勖。 ②末帝:指梁末帝。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其为勇
小题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彦章“智勇”的一组是
①晋人独畏彦章?②屡困庄宗于河上?③独公奋然自必
④不知书,其语质?⑤及破南城,果三日?⑥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国末年,奸臣赵岩执掌国事,王彦章等大臣老将因为受他人的诋毁而愤怒,产生 了懈怠之心,导致河
北之地尽失。
B.作者编撰《五代书》的时候,对王彦章的事迹感触颇深,想把他的传记写得完备一 些,可惜史料残缺,不能如愿。
C.作者从王彦章之孙处得到王氏家传,从中掌握了许多资料,而这些资料在旧史中没 有,作者通过这些史料对王彦章更加佩服了。
D.作者在铁枪寺看到王彦章磨灭的画像后,虽然让人进行了修复,但他认为,王彦章 义勇忠信的精神才是他“不泯”的根本原因。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公之攻德胜也
,初受命于帝前,期以 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7 分)
(2)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3 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1)王公在滑地时,因为谗言自己回到京城,但史书上说是皇上召见他。王公攻打德胜 的时候,当初在皇帝面前接受任务,约定在三天内打败敌人,梁国听说这件事的将相都在私
下讥笑他。(7 分)
(2)(我) 赶紧安排工 匠修复保全 画像,但不 敢在上面增 加内容,担 心使画像失 真 。
(3 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怫怒奸党怫:愤怒
B.晏如也晏:安闲,安乐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贾:商人
D.流闻禁中禁:禁止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白居易忠诚耿直的一组是(?)(3分)
①恃才少所推可?②作乐府诗百余篇,规讽时事?
③居易首上疏,请亟捕?④初以勋庸暴露不宜?
⑤兵出无功,又言事?⑥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A.①②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D.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①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②对外采取连横的策略来使诸侯们互相争斗。③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
本题解析:
小题1:禁:帝王宫殿。
小题1:①句是说顾况的为人?⑥句是说白居易的诗歌特点
小题1:“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一说有误,应是先“儒”后“释”。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 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