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A.小年不及大年 B.众人匹之 C.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D.虽然,犹有未树也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①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行” “比”“而”“征”各1分)
②况且世人都称赞他,他却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非议,他却不因此而沮丧。(“举” “加” “劝”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辩:通“变”。
小题2:A项“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古今同义。B:“众人”今指“大家。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此处意为“一般人”;C:“羊角”此处意为“旋风。”;今表羊的角D:虽然,此处意为“虽然这样”。今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小题3:A:介词,对于/介词,比;B:表递进关系,况且/副词,将要;C:表修饰/表承接? D:均是“凭借”的意思。
小题4:(1)注意以下得分点的翻译,行,品行。 比,合。 而:能,能力。 征,信,这里作取信解。
(2)举:“全”, 加:“更加”?,劝:“奋勉”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19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嫌隙
B.刑人如恐不胜 刑:刑法
C.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变故
D.沛公则置车骑置:放弃,丢下
小题2:下列各句均直接表现项羽“为人寡谋”的一项是(3分)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②壮士,赐之卮酒 ③寿毕,请以剑舞
④项王默然不应 ⑤君王为人不忍 ⑥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鸿门宴》描写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成果而展开的一场
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B.本文刻画人物多用对比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如项羽自矜功伐,寡谋
轻信;刘邦却谦卑恭谨,老谋深算。
C.本文围绕项羽是否采取行动,刘邦能否安然逃脱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情节忽张忽弛,跌宕有致,引人入胜。
D.本文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
小题4: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10分)
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分)
⑵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不这样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2)做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 让。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刑罚,处罚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③为范增设计,⑤为范增评价,不是直接表现,不符题干要求。“为人寡谋”在本文中可体现为轻信小人、妇人之仁、不懂随机应变之策略、刚愎自用等。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本文没有心理描写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翻译的能力。(1)“不”“属”“为所”各1分,总体1分,共4分(2)“顾”“辞”“让”“何辞为”各1分,总体2分,共6分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划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D.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父亲,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行服:守孝、服丧)。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后汉书?乐恢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矜:怜悯、同情?
B、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容:宽容、容忍
C、诸公多其行,连辟之? ?多:称赞、赞扬
D、除子己为郎?除:授予官职
9、下列选项,全部表现乐恢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一组是(?)
①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②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③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④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
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后来焦永终因犯法被杀,他“独奔丧行服”: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之人,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11.把第Ⅰ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4分)
译文:??
(2)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3分)
译文:?
(3)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3分)
译文:? ?
参考答案:
8.B(接受、许可)
9.C?
10.B(“太守犯罪被杀”是另一个人,另一件事。)
11.①(4分)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都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只有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的儒生。(大意2分,“考”“ 皦然”各1分)
②(3分)窦宪的弟弟夏阳候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大意2分“谢”1分)
③(3分)古人有保全自身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大意2分,“取”1分)
本题解析:
8.接受、许可
9.C?
10.“太守犯罪被杀”是另一个人,另一件事。
参考译文
乐恢字伯奇,京城长陵人。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拘禁了他并要把他杀死。乐恢当时十一岁,常常伏在官署门前昼夜不停地放声大哭。县令听到之后,非常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长大后,乐恢喜好经学,跟随博士焦永学习。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的儒生。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回来后,又做了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的人都归向他。被征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正赶上蜀郡太守第五伦代替牟融做司空,乐恢因为与第五伦是同乡,(乐恢)不肯留下来,在举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许多人都称赞他的行为,接连几次征辟他,他都没有答应。
后来征召他做了议郎。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直言进谏,朝廷称道他的忠心。入朝为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和窦宪关系密切,放纵家人胡作非为。乐恢弹劾王调、李阜以及司史校尉。指责、检举,没有丝毫的顾忌,显贵的外戚们非常厌恶他。窦宪的弟弟夏阳候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两个行为放纵,又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妻子常常劝谏乐恢说:“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乐恢慨叹地说:“我怎么能够容忍自己身在朝廷而无所事事呢?”于是上书劝谏说:“我听说众多帝王的过失,都是由于权利下移造成的。国舅们不应该干预王室的事情,以此显示天下是个人的天下。政治有了过失,如果不加补救,其结果不可预测。当今应该做的,帝王应以大义为重,断绝这种联系,国舅应以谦逊为主自我反思。”上书没有取得效果。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没有亲政,乐恢因为主张没有能够施行,于是称病回乡。窦宪因为这一缘故,迅速而又严厉地告知各州郡对乐恢进行逼迫、威胁。乐恢最后饮药而死。(死后,)穿丧服哀丧的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非常悲痛。后来,窦氏被诛杀,和帝即位,乐恢的门生何融等上书陈述乐恢的忠心、气节,(和帝)赐与乐恢的儿子乐己为郎中。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太祖平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入为东曹议令史。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后领陇西太守,转为南安。
文帝践阼,历谯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在著称,赐爵关内侯。车驾幸许昌,问邈曰:“频复中圣人不?”邈对曰:“昔子反毙于谷阳,御叔罚于饮酒,臣嗜同二子,不能自惩,时复中之。然宿瘤以丑见传,而臣以醉见识。”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立。迁抚军大将军军师。
明帝以凉州绝远,南接蜀寇,以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至,值诸葛亮出祁山,陇右三郡反,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大守等击南安贼,破之。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乃支州界军用之余。市金帛骏马,以供中国。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西城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讨叛羌柯吾有功,封都亭侯,邑三百户,加建威将军。邈与羌、胡从事,不问小过;若犯大罪,先告部帅,使知,应死者乃斩以徇,是以信服畏威。赏赐皆散与将士,无入家者,妻子衣食不充;天子闻而嘉之,随时供给其家。弹邪绳枉,州界肃清。
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迁为司隶校尉,百僚敬惮之。公事去官。后为光禄大夫,数岁即拜司空,邈叹曰:“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别缺,岂可以老病忝之哉?”遂固辞不受。嘉平元年,年七十八。以大夫薨于家,用公礼葬,谥曰穆侯。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科禁酒科:法令、刑律
B.而臣以醉见识见:被
C.应死者乃斩以徇徇:示众
D.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还:又,再
小题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是徐邈“肃清州界”举措的一组是(?)(3分)
①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
②市金帛骏马,以供中国
③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
④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
⑤西域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
⑥若犯大罪,先告部帅,使知,应死者乃斩以徇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得知徐邈违令饮酒而大怒,准备处罚徐邈,最终因为校事赵达和度辽将军鲜于辅的劝谏才得免。
B.魏文帝认为凉州距内地很远,南面与蜀汉相接,于是任命徐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徐邈不负所望,最终使凉州界内清静安宁。
C.为了稳定边界,徐邈逐渐收缴了民间的私人兵器,并通过兴办学校、教化民众等措施,使社会风气逐渐好转.
D.朝廷任命徐邈为司空,徐邈认为百官都害怕他,且自己又老又病,不宜担任此官职,最终坚决推辞不到任。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还,回来,返回朝廷。
小题1:②是为了供给中原地区所需;⑤是对徐邈功绩的评价,不是“举措”
小题1:A项,校事赵达是报告徐邈饮酒之事,并未劝谏;B项,不是“魏文帝”,应是“魏明帝”;D项,“百官都害怕他”不是他不担任司空一职的理由。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