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九)
2017-11-05 19:23:5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晏 子 辞 千 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子食?方:正?B?终再拜而辞曰?再拜:拜两次
C?取于君?进:前进? D?以百姓?振:同“赈”,救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分食之     ?②之不以其道
B?①使吏千金与市租?②乃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C?①寡人不?②孰谓汝多
D?①忠臣不也?②父母之爱子,则之计深远
小题3:文中加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B?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C?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D?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小题4: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者反,言之公—使者回去后,把这些情况告诉了齐景公
B?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的家庭要是真的那样贫穷的话
C?请以奉宾客—请求让他用(千金和市租)来供奉宾客
D?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愚蠢的人考虑多了,必定也会有可取之处



2、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的“过”与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以告者过也
A.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B.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C.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D.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师道不传也久矣
B.盘盘焉,囷囷
积十成山,风雨兴
C.师不必贤弟子
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D.不如善遇之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5、阅读题  谏论(下)
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①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日:“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谠言②而不获,吾不信也。(有改动)?
  【注释】①选耎(xùn ruǎn):柔弱,惧怕。②谠(dǎng)言:正直之言,慷慨之言。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之——劝:勉励
B.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暴然:突然
C.《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也——是:正确
D.如是,欲闻谠言而不获——诚:果真
2.下列句子中,全是作者主张君主用来促使臣子进谏的办法的一项是(?  ? )
①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
②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
③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④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
⑤此无他,墨刑之废耳
⑥增其所有,有其所无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如果不设置明确的奖赏与刑罚措施,臣子是绝不会冒着触犯君王的危险而去进谏的。
B.文章第三段运用三个人跨越深渊的例子,生动而形象地表明了臣子进谏的危险所在和刑罚、赏赐的积极作用,运用的是喻证法。
C.文章一开头就提出论点“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强调纳谏之君要使臣子必谏。下文由此生发,展开论述。
D.文章从君王的角度立论,具体而生动地探讨了君王应当怎样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的问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