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二)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B.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D.伺者因此觉知因厚赂单于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A
小题5:D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人也。少失父,佣赁以养母,以孝闻于乡里。年十六,乡人蔡道斑为湖阳戍主,道斑攻蛮锡城,反为蛮所困,道根救之。匹马转战,杀伤甚多,道斑以免,由是知名。
齐建武末,魏主拓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明帝遣太尉陈显达率众复争之。道根与乡里人士以牛酒候军,因说显达曰:“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显达不听,道根犹以私属从军。及显达败,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
永元中,以母丧还家。闻高祖起义师,乃谓所亲曰:“金革夺礼,古人不避,扬名后世,岂非孝乎?时不可失,吾其行矣。”率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归高祖。
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修城未毕,会魏将党法宗率众二万,奄至城下。道根堑垒未固,城中众少,皆失色。道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败之。魏人见意闲,且战又不利,因退走。
豫州刺史韦睿围合肥,克之。六年,魏攻钟离,高祖复召睿救之,道根率众三千为睿前驱。至徐州,建计据邵阳洲,筑垒掘堑,以逼魏城。道根能走马步地,计马足以赋功,城隍立办。及淮水长,道根乘战舰,攻断魏连桥数百丈,魏军败绩。
道根性谨厚,为将能检御部曲,所过村陌,将士不敢掳掠。每所征伐,终不言功。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明主自鉴功之多少,吾将何事。”高祖尝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曰:“此人口不论勋。”处州郡,和理清静,为部下所怀。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
十六年,都督豫州诸军事。将行,高祖引朝臣宴别道根于武德殿,召工视道根,使图其形像。豫部重得道根,人皆喜悦。高祖每称曰:“冯道根所在,能使朝廷不复忆有一洲。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十二》,有删节)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主拓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寇:攻占
B.召工视道根,使图其形像?图:图画
C.道根能走马步地?步:丈量
D.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喻:解释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乡人蔡盗斑为湖阳戍主?②何故不怀瑾握玉,而自令见放为
B.①因说显达曰?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C.①率乡人子弟胜兵者?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D.①出与魏军战?②竖子不足与谋
小题3. 下列句中能表现冯道根“谨厚“的一项是(?)
①少失父,佣赁以养母?②为将能检御部曲?③所过村陌,将士不敢掳掠?④每所征伐,终不言功?⑤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⑥豫部重得道根,人皆喜悦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④⑥? D. 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A.冯道根幼年丧父,靠给别人打工挣钱养母,所以在当地以孝出名。乡人蔡道斑任湖阳戍主时,攻打蛮锡城,没有想到反被蛮人围困,是道根救了他,由此道根更为出名。
B.建武末年,魏帝拓跋宏攻占南阳等五郡,太尉陈显达受皇命率军与之作战,冯道根与乡人用牛肉和酒迎接陈军,大力支援,故陈军大胜,又收复了失地。
C.魏军攻打钟离,高祖下诏让韦睿解救钟离,冯道根率三千兵士充当韦睿的前军参与作战,到达徐州后,计划占据邵阳洲,并身先士卒,积极备战,终于在淮河水涨时击败魏军。
D.冯道根性格谨慎敦厚,做将领能够驾驭士卒,从村边小道走过,将领士卒不敢掳掠。每征伐一地,始终不谈及自己的功劳,高祖知道后,赞扬他不贪功。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
?
(2)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
?
(3)高祖每称曰:“冯道根所在,能使朝廷不复忆有一洲。
?
参考答案:
小题1 B
小题2 D
小题3 B
小题4 B
小题5(1)(道根)刚到阜陵时,修城池,远派侦察兵,就像敌人将要来一样,众人都取笑他。
(2)在朝廷,虽然地位显达却性情节俭,他居住的房屋不加修缮,没有兵器、服饰、侍卫,进入室内则空空的,就像贫贱的士人家一样。
(3)高祖常常称赞说:“冯道根在的地方,能使朝廷不再想起有一洲。
本题解析:小题1.B (图:画)
小题2.D.(A①动词,任;②句末语气助词,呢。? B ①趁机;②经由。C ①定语后置的标志词;②用在数词后,可译为“个”。D 都是介词,和。)
小题3.B (①说明了冯道根极尽孝道,⑤说明了冯道根很节俭,⑥说明了冯道根有政治军事才能,得人心)
小题4、B(原文信息为陈显达并未收复失地)
参考译文: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地人。(冯道根)幼时失去父亲,靠做工养活母亲,因为孝顺在乡里闻名。十六岁时,乡人蔡道斑任湖阳戍主,蔡道斑攻打蛮锡城,反被蛮人围困,道根救了他。(道根)单枪匹马左右迎战,杀伤的敌人很多,蔡道斑因此幸免于难,(冯道根)由此而知名。
齐朝建武末年,魏朝皇帝拓跋宏攻占南阳等五郡,齐明帝派太尉陈显达率众军再收复五地。道根与乡人用牛肉和酒迎接陈军,趁机劝说陈显达:“不如将船舰全部丢在酂城,军队并行而进,挨次建立营寨,击鼓前进。如果这样的话,就马上可以攻破魏军。”陈显达不听,冯道根还率领自己的部属跟随部队。等到陈显达为魏人所败,道根每到险要之地,就停下马来指路,众人靠(道根)得以保全。
齐永元中,因为母亲去世,冯道根回到家。听说高祖建立义师,(道根)便对亲友说:“因战争而不能守孝,古人并不避讳,扬名后世,难道不是孝顺吗?时机不可丧失,我走了。”(道根)领着能够打仗的乡人子弟,全部归顺了高祖。
(冯道根)刚到阜陵时,修城池,远派侦察兵,就像敌人将来一样,众人都取笑他。城池还没有修好,遇到魏将党法宗率兵二万,铺天而来。道根修的壕沟堡垒尚不坚固,城中人又少,(大家)都大惊失色。道根命令打开城门,慢慢整装登上城门,选出精兵二百人出城与魏军作战,打败了魏军。魏军见(梁人)闲适,况且作战又不利,于是退军。
豫州刺史韦睿围攻合肥。六年,魏军攻打钟离,高祖又诏令韦睿解救钟离,冯道根率三千兵士充当韦睿的前军。到达徐州,计划占据邵阳洲,修筑堡垒挖掘壕沟,以威胁魏城。冯道根能跑马丈量土地,根据马脚印来分配事情,壕沟马上修好了。等到淮河水涨,冯道根乘战舰,攻断魏军连接起来的数百丈桥梁,魏军大败。
冯道根性格谨慎敦厚,做将领能够驾驭士卒,走过村庄或田间小路,将领士卒不敢掠夺。每征伐一地,始终不谈自己的功劳。他的部下有人埋怨责备他,道根解释说:“明主自会明白功劳的多少,我们操什么心呢?”高祖曾经将冯道根指给尚书令沈约说:“这个人不谈论自己的功劳。”在州郡,(冯道根)温和的管理,太平安定,为部下所思念。在朝廷,虽然地位显达却性情节俭,他居住的房屋不加修缮,没有兵器、服饰、侍卫,进入室内则空空的,就像贫贱的士人家一样。
十六年,(冯道根)统领豫州的军事。将要走(的时候),高祖领着众臣在武德殿为他饯行,召请画工看着道根,(使画工)把他的形象画下来。豫州重得道根,人人都很高兴。高祖常常称赞说:“冯道根在的地方,能使朝廷不再想起有一洲。”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回生问《老子》书。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选自《史记·橘林列传》)
注:司,管理四徒的官县,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B.代立践南面——践:登上(王位)。
C.乃假固科兵,下圈刺秦——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被)征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满喜欢相同的一组是(? )
A.桀、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于是为长安群约车百乘,质于齐
B.何者?上下之分也——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景知大后怒而固真言无罪——汝之结束了明而不克藤其泽乎
D.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且以一壁之哉逆强秦之欢,不可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 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谏儒多疾毁固 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场、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辨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中,秘马肝不能算不懂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睐。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后学者英敢明受命放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景帝以固为谦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D
4.B
5.(1)汤王、武王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杀君。
(2)此后学者没有敢讲明秉承天命、放逐诛杀一类事情的。
(3)景帝认为辕固生清廉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的太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季主者,楚人也。卜于长安东市。
宋忠为中大夫,贾谊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二人即同舆而之市,游于卜肆中。司马季主间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语数千言 莫不顺理。
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小子窃观于世,未尝见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污?”
司马季主捧腹大笑曰:“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今夫子所贤者何也?所高者谁也?今何以卑污长者?
二君日:“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今所处非其地,故谓之卑。言不信,行不验,取不当,故谓之污。夫卜筮者,世俗之所贱简也。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说人志,擅言祸灾以伤人心,矫言鬼神以尽人财,厚求拜谢以私于己。’此吾之所耻,故谓之卑污也。”
司马季主曰:“公且安坐。公见夫被发童子乎? 日月照之则行,不照则止,问之日月疵瑕吉凶,则不能理。由是观之,能知别贤与不肖者寡矣。
“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故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
“今公所谓贤者,皆可为羞矣。卑疵而前,孅趋而言;相引以势,相导以利;试官不让贤陈功,见伪增实,以无为有,以少为多,以求便势尊位;食饮驱驰,从姬歌儿,不顾于亲,犯法害民,虚公家:此夫为盗不操矛弧者也,攻而不用弦刃者也,欺父母未有罪而弑君未伐者也。何以为高贤才乎?
宋忠、贾谊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怅然噤口不能言。
久之,宋忠使匈奴,不至而还,抵罪。而贾谊为梁怀王傅王,堕马薨。谊不食毒恨而死。此务华绝根者也。
太史公曰: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及至司马季主,余志而著之。
(节选自《史记·日者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听先生之辞:推辞
B.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 陋:浅薄
C.公且安坐 安:安心地
D.余志而著之 志:记录,记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所贤者何也?所高者谁也?
B.擅言祸灾以伤人心 厚求拜谢以私于己
C.吾闻古之圣人 二人即同舆而之市
D.卜于长安东市 游于卜肆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谊之所以同宋忠到卜肆,是因为他想见识一下卜者中圣人的风采。
B.宋忠、贾谊听了司马季主的理论,认为都是自己从未听过的,因此很不以为然。
C.司马季主认为,从披发童子不能解释日月之食这件事,可以说明能识别贤与不肖的人太少了。
D.司马季主的话说中了当官者的要害,所以宋忠、贾谊二人神情惆怅,说不出话来。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3分)
(2)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4分)
(3)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 (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尊官厚禄,是世人所认为高尚的,是贤能的人占据的。
(2)得到(荣华富贵)也不因此而高兴,失去也不因此而遗憾;如果不是他的过错,即使牵累受辱也不感到羞愧。
(3)古时候的卜者之所以不被记载(或译为“不被记载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事迹多不在文献中出现。
本题解析:
小题1:辞:言辞。
小题1:C项前句“之”为助词,译为“的”;后句“之”为动词,译为“到……去”。A项,“所”在两个句子中用法一致,与后面的词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译为“……的人”。B项,“以”都是国家连词,表目的。D项,都是介词,译为“在”,表处所。
小题1:B项宋忠二人“不以为然”错。
小题1:(1)“所高”“处”各一分,句子通顺1分。(2)“恨”“虽” “累辱”各一分,句子通顺1分(3)“所以”“ 载”各一分,句子通顺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司马季主是楚国人。他在长安东市卜卦宋忠时任中大夫,贾谊任博士,一天二人一同外出洗沐。贾谊说:“我听说古代的圣人,如不在朝做官,就必定在卜者、医师的行列之中。现在,我已见识过三公九卿朝中士大夫,对他们的才学人品都可以说了解了。我们试着去看看卜者的风采吧。”二人就同车到集镇去,在卜筮摊馆聚集的地方游览。司马季主闲坐馆中,三四个弟子陪侍着他,正在谈论天地的规律。日月的运行,阴阳吉凶的根源。讲了数千言,无不顺理成章。
宋忠、贾谊十分惊异而有所领悟,整理冠带,端正衣襟,恭敬地坐着,说:“我看先生的容貌,听先生的言辞,晚辈私下观看当今之世,还未曾见到过(先生这样的人)。现在,您为什么地位如此低微.为什么职业如此污浊?”
司马季主捧腹大笑说:“看两位士大夫好像是有道德学术的人,现在为什么会说出这种浅薄的话,为什么措辞这样粗野呢!你们所认为的贤者是什么样的人?所认为的高尚的人是谁?现在凭什么将长者视为卑下污浊的人呢?”
两位大夫说:“高官厚禄,是世人所认为的高尚的、贤能的人占据的。如今先生所处的不是那种地位,所以说是低微的。所言不真实,所行不灵验,所取不恰当,所以说是污浊的。卜筮者,是世俗所鄙视的。世人都说:‘卜者多故作庄严地用夸大之辞来迎合人们的心意,虚假抬高人们的禄命来取悦人心,编造灾祸来使人悲伤,假借鬼神来骗人钱财,贪求酬谢来利于自身。’这都是我们认为可耻的行径.所以说是低微污浊的。”
司马季主说:“二位暂且安坐。你们见过那披发童子吗?日月照着,他们就走路;不熙。他们就不走。问他们日月之食和人事吉凶,却不能解释清楚。由此看来,能识别贤与不贤的人太少了。
“大凡贤者居官做事,都遵循正直之道以正言规劝君王,多次劝谏不被采纳就引退下来;他们称赞别人并不图其回报,憎恶别人也不怕其怨恨,只以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为目的。所以。官职不是自己所能胜任的就不担任,俸禄不是自己功劳所应得到的就不接受;看到心术不正的人,虽然居显位也不敬重他;看到有污点的人,虽然他高居尊位也不屈就他;得到荣华富贵也不因此而高兴,失去也不因此而遗憾;如果不是他的过错,即使牵累受辱也不感到羞愧。
“现在你们所说的贤者,都是些足以为他们感到羞愧的人。他们低声下气地趋奉,过分谦恭地讲话;凭权势相互推荐,以利益相互引导;被委任官职后,不肯让贤者陈述功劳,(却自夸其功,)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没有的变成有的,把少的改为多的,来求得权势尊位;大吃大喝,策马四处游乐.犬马声色,无所不为,不顾父母亲人死活,专做犯法害民的勾当,肆意挥霍,虚耗公家:这其实是做强盗而不拿弓矛,攻击他人而不用刀箭。虐待父母而未曾定罪。杀害国君而未被讨伐的一伙人。凭什么 认为他们是高明贤能的人呢?”
宋忠和贾谊听得精神恍惚而若有所失,茫然失色,神情惆怅,闭口不能说话。过了很久,宋忠出使匈奴,没有到达那里就返回了,因而被判了罪行。贾谊做梁怀王的太傅,粱怀王不慎坠马而死,贾谊引咎绝食.痛苦悔恨而死。这都是追求华贵而断绝性命的事啊!
太史公说:古时候的卜者,之所以没有被记载,是因为他们的事迹多不在文献中出现。待到司马季主,我便将其言行记述成篇。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动、励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素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畸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福畸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①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②渡南海,堕水而卒
C.①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②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
D.④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②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动、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3.用“/”给文段中加粗的文字断句。
勃 属 文 初 不 精 思 先 磨 墨 数 升 则 酣 饮 引 被 覆 面 卧 及 寤 援 笔 成 篇 不 易 一 字 时 人 谓 勃 为 腹 稿。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4.①王勃等人虽然有文采才能,却轻浮急躁不稳重,哪里有享受官爵俸禄之器量呢!
②于是阎公拿出纸笔邀请所有的宾客,没有人敢担当这个任务。但到了王勃,他欣然接受毫不推辞。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