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三)
2017-11-05 19:32: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苏天爵传 苏天爵,字伯修,真定人也。天爵由国子学生公试,名在第一,释褐,授从仕郎、大都路蓟州判官。丁内外艰,服除,调功德使司照磨。泰定元年,改翰林国史院典籍官,升应奉翰林文字。至顺元年,预修《武宗实录》。二年,升修撰,擢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明年,虑囚①于湖北。湖北地僻远,民獠②所杂居,天爵冒瘴毒,遍历其地。因有言冤状者,天爵曰:“宪司岁两至,不言何也?”皆曰:“前此虑卤者,应故事耳。今闻御史至,当受刑,故不得不言。”天爵为之太息。每事必究心,虽盛暑,犹夜篝灯,治文书无倦。沅陵民文甲无子,育其甥雷乙,后乃生两子,而出乙,乙俟两子行卖茶,即舟中取斧,并斫杀之,沈斧水中,而血渍其衣,迹故在。事觉,乙具服,部使者乃以三年之疑狱释之。天爵曰:“此事二年半耳,且不杀人,何以衣污血?又何以知斧在水中?又其居去杀人处甚近,何谓疑狱?”遂复置于理。常德民卢甲、莫乙、汪丙同出佣,而甲误堕水死,甲弟之为僧者,欲私甲妻不得,诉甲妻与乙通,而杀其夫。乙不能明,诬服击之死,断其首弃草间,尸与仗弃谭氏家沟中。吏往索,果得髑髅③,然尸与杖皆无有,而谭诬证曾见一尸,水漂去。天爵曰:“尸与杖纵存,今已八年,未有不腐者。”召谭诘之,则甲未死时,目已瞽,其言曾见一尸水漂去,妄也。天爵语吏曰:“此乃疑狱,况不止三年。”俱释之。其明于详谳,大抵此类。 至正二年,拜湖广行省参知政事,迁陕西行台侍御史。其兴除者七百八十有三事,其纠劾者九百四十有九人,都人有包、韩之誉,然以忤时相意,竟坐不称职罢归。七年,天子察其诬,乃复起为湖北道宣慰使、浙东道廉访使,俱未行。拜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财赋,居天下十七,事务最烦剧,天爵条分目别,细巨不遗。 天爵为学,博而知要,长于纪载;其为文,长于序事,平易温厚,成一家言,而诗尤得古法,于是中原前辈,凋谢殆尽。天爵独身任一代文献之寄,讨论讲辩,虽老不倦。晚岁,复以释经为己任。学者因其所居,称之为滋溪先生。(选自《元史》卷一百八十三,有删节) [注]①虑囚:审察刑狱。②民獠:泛指少数民族。③髑髅:死人的头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褐,授从仕郎、大都路蓟州判官——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天爵冒瘴毒,遍历其地——冒:假冒 C.事觉,乙具服,部使者乃以三年之疑狱释之——觉:明朗 D.乃复起为湖北道宣慰使、浙东道廉访使——起:升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天爵为之太息——晚岁,复以释经为己任 B.即舟币取斧,并斫杀之——甲弟之为僧者 C.后乃生两子,而出乙——诉甲妻与乙通,而杀其夫 D.部使者乃以三年之疑狱释之——然以忤时相意,竟坐不称职罢归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苏天爵“明于详谳”的二组是(? ) ①尸与仗纵存,今已八年,未有不腐者 ②至顺元年,预修《武宗实录》 ③沈斧水中,而血渍其衣,迹故在 ④此事二年半耳,且不杀人,何以衣污血 ⑤天爵冒瘴毒,遍历其地 ⑥甲未死时,目已瞽,其言曾见一尸水漂去,妄也 A.①⑤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天爵在湖北审察刑狱的时候,冒着有毒的瘴气,遍访民情。每件事都认真办理,虽然是盛夏酷暑,夜里依然点燃灯烛,阅读、处理公文,不知疲倦。 B.沅陵县平民文甲没有儿子,收养了外甥雷乙,后来文甲生了两个儿子,便将雷乙赶出家门。雷乙怀恨在心,就把他舅舅的两个儿子杀了,而刑部巡视地方的官员竟然认为这是三年的悬案,将雷乙释放了。 C.在卢甲之弟诬告莫乙害死卢甲的案件中,姓谭的作伪证说曾看见一具尸体,顺水漂走了。苏天爵召姓谭的讯问,发现卢甲没死的时候,就已经双目失明,这个案件是荒诞不合情理的,最后平定了冤案。 D.苏天爵治学,广博而能抓住关键,作文长于叙事,文风平易,温柔敦厚,自成一家之言,他作诗尤其学得古人的方法,是当时文坛的领袖。 5.把下列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事必究心,虽盛暑,犹夜篝灯,治文书无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浙财赋,居天下十七,事务最烦剧,天爵条分目别,细巨不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者因其所居,称之为滋溪先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监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异,很有力气。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御史。先后巡按山西、湖广,依法裁处奸邪,名声很大。成化初年,被征召升任南京大理寺卿。满四作乱时,马文升凭借所记功劳提拔为左副都御史。赈济巩昌、监洮的灾民,抚慰安顿流亡百姓,成绩显著。当时,在黑水口打败袭扰之敌,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后返回。提升为右都御史,总管督率漕运事宜。淮安、徐州、和州三地发生饥荒,他从江南调拨十万石粮食,五万两盐价银赈济灾民。孝宗即位,被征召拜官为左都御史。弘治元年马文升上书条陈十五件事,经过讨论后全部付诸实行。孝宗效仿古天子亲自耕种藉田,教坊就向孝宗进献杂戏。文升严肃地说:“天子刚刚登基应当让他懂得农事的艰难,你们演戏是什么意思?”立即呵斥他们离去。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依旧督率团营。天下太平的时间已经很久,使得军政荒废松弛,西北少数民族不时到边塞附近窥伺。文升严格考核各个将校,罢免了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将校。奸人对他十分怨恨,夜间拿着弓箭守候在他的门口,有的写了诽谤信射到东长安门内。马文升治理兵部十三年,尽心于军务,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方面,多次上书陈述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即使不在职责范围内,马文升也会言无不尽。他曾经认为太子年龄到了四岁,应当尽早晓谕教诲,请求选择敦厚谨慎、老成持重、精通典籍的人,由他们教育扶持太子,所有的言谈举止都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山东大旱,浙江及南京闹水灾,文升奏请皇帝命令有关部门赈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都被孝宗采纳。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地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代替屠滽,倪岳死后,用文升代替他。南京、凤阳刮大风、下大雨,屋子被毁坏,大树被拔起,文升请求皇上减少宴饮撤去歌舞,修养德行,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杜绝宴会游乐;停下不亟待解决的事务,停止额外的织造;赈济饥民,搜捕盗贼。后来,文升又上书谏论吏部掌管的十件事。文帝都加以赞扬并采纳。正德年间,朝政被宦官把持,文升年迈,接连上疏要求回乡,皇上答应了他。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文武兼备,擅长应付事变,朝中的大事常常等待他来决定。镇守边关有功,外国都听说他的名声。特别重视气节,磨砺自己端正不苟的品性,一生走正直之道。死后一年多,盗匪到了钧州,因为文升的家在钧州,就离开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谭期岁而孤,母年十八,便守节鞠养,动劳备至。及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扬州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
寻除郎中,迁太子舍人、本国中正。以母忧去职。服阕,为鄄城令,过濮水,作《庄子赞》以示功曹。而廷掾张延为作答教,其文甚美。谭异而荐之,遂见升擢。及潭为庐江,延已为准陵太守。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人。以父墓毁去官。寻除尚书郎。
永宁初,出为郏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司徒王戎闻而善之,出谷三百斛以助之。谭甚有政绩,再迁庐江内史,加绥远将军。时石冰之党陆圭等屯据渚县,谭遣司马褚敦讨平之。以功封都亭侯,食邑千户,赐绢千匹。
陈敏之乱,吴士多为其所逼。顾荣先受敏官,而潜谋图之。谭不悟荣旨,露檄远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又在郡政严,而与上司多忤。扬州剌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镇东将军周馥与谭素相亲善,理而出之。及甘卓讨馥,百姓奔散。甘卓尝为东海王越所捕,下令敢有匿者诛之,卓投潭而免。及此役也,卓遣人求之曰:“华侯安在?吾甘扬威使也。”谭答不知,遗绢二匹以遣之。使反,告卓。卓曰:“此华侯也。”‘复求之,谭已亡矣。后为纪瞻所荐,而为顾荣所止遏,遂数年不得调。
建兴初,元帝为命镇东军谘祭酒。谭博学多通,在府无事,乃著书三十卷,名曰《辨道》,上笺进之,帝亲自览焉。转丞相军谘祭酒,领郡大中正。谭荐干宝、范珧于朝,乃上笺求退曰:“谭闻霸主远听,以求才为务;僚属量身,以审己为分。谭自登清显,出入二载,执笔无赞事之功,拾遗无补阙之绩;过在纳言,暗于举善,狂冠未宾,复乏谋策。年向七十,志力日衰,素餐无劳,实宜辞退。”不听。久之,加散骑常侍,屡以疾辞。及王敦作逆,谭疾甚,不能入省,坐免,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母忧去职忧:担忧。
B.出为郏令出:(官员)外调。
C.使反,告卓反:返回。
D.狂寇未宾宾:归顺。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谭异而存之,遂见升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因法收谭,下寿阳狱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
C.在府无事,乃著书三十卷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僚属量身,以审己为分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谭一岁时就死了父亲,由母亲养大成人,他少时勤奋好学,已表现出论辩的才华。
B.华谭为官司能荐贤举能,并获得了“知人”的好名声,他先后举荐过张延、干宝等人。
C.华谭为官体恤百姓,卓有政绩,两次升任庐江内史;又为政谨严,常因此得罪上司。
D.华谭学识渊博,曾因著《辩道》而得到元帝常识,他又因职务清闲,多次提出辞职。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扬州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滨友之礼。(3分)
(2)谭不悟荣旨,露檄远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4分)
(3)志力日衰,素餐无劳,实宜辞退。(3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披草而坐披:拨开,分开。
B.始指异之异:以……为异,感到奇异。意动用法。
C.外与天际际:边,名词。
D.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即从这次西山之游。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日与其徒上高山/箕踞而坐 “日”与“箕”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B.穷回溪/穷山之高而止两个“穷”都用作动词,“走遍”“走尽”之意
C.自余为僇人/梦亦同趣 “僇”与“趣”都用作通假字
D.漫漫而游/起而归两个“而”都是表示修饰的连词
小题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游山之乐”的是(3分)
①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②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④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⑤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⑥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3分)
译:?__?__?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3分)
译:?__?__?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分)
译:?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道人也。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元每?忧之。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赈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广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就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身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达泗口,元帝逆用为徐州刺史,寻征军谘祭酒,居丹徒之京口。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宾客义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时扬土大饥,此辈多为盗窃,攻剽富室。或为吏所绳,逖辄拥护救解之。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沉溺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圈之。”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也壮烈,众皆慨叹。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平辟察孝廉?辟:征召。
B.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赞:称赞?。
C.元帝逆用为徐州刺史?逆:迎接。
D.中流击楫而誓曰? ?楫:船桨。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
B.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
C.逖辄拥护救解之
D.沉溺之士欣于来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
? 时曹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B. 后乃博览书记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脱过
C. 此非恶声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 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祖逖轻财好侠特点的一组是(?)
①逖性豁荡,不修仪检
②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赈贫乏
③躬身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
④宾客义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
⑤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
⑥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①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逖从少年时代起就闻鸡起舞,博览书记,乡党宗族都说他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B.京师发生大乱,祖逖率领亲属宗党数百家避难途中,将自己的车马让给老人和病人,自己步行。
C.祖逖认为晋朝发生大乱不是因为皇帝昏庸导致老百姓怨声载道,而是由于藩王争权,自相残杀,使戎狄乘机占领中原。
D.晋元帝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并提供了粮食、布匹,但不提供武器,并让他自己招募士兵。解析:祖逖年十四五犹未知书,后来才博览书记。称赞他有济世之才的不是乡党宗族,而是到京师后见到他的人。
6.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党宗族以是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