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小题1:“欲望休”写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态和心情?(4分)
小题2:“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对后来一些诗词如钱翊的“芳心犹卷怯春寒”,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乃至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句诗在抒写感情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欲望休”惟妙惟肖的描摹出女子欲望还休、欲上又止的情态,从中透露出她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心情。
小题2:比喻拟人,借芭蕉、丁香两个喻体,拟人化地将二人异地同心、不得与对方相会的难以言传的愁苦表现得兴味悠长。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含蕴无穷。
本题解析:
小题1:“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这样的环境有很强的暗示性,往往用来点染离愁与相思。就是在这样一种意境中展开。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欲望休”一本作“望欲休”。“休”,即停止、罢休之意。为什么欲望还休呢?答案隐藏在下一句里。此诗的“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月如钩”,一作“月中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答题时,可结合着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及关键词来加以理解。
小题2:此题可结合着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来分析,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清平乐·春晚?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小题1:请简析“杨花”在词中的深层含义。(3分)
小题2:词的上下阙在写景上有什么相同点?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运用象征手法(1分),借杨花表达出作者不攀附权贵的品格(2分)。
小题2:在写景上,都是先写听觉,后写视觉(2分)。上下阕从听觉到视觉,写出了作者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1)你认为这首元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答: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主题?请联系具体内容分析。
答:
参考答案:(1)答:“倦客思家”。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游子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2)答:①借景抒情(或融情人景)“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②反衬(或对比)。“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戒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很好地表达了主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日郊行
袁枚
二月郊行最有情,青山带雨画清明。杂花香子空中至,野草根从旧处来。
小鸟啼烟催布谷,老牛牵犊学春耕。劳劳官走江城北,争怪长条目送迎。
(1)本诗写景很有特色,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草根从旧处生”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各揭示了什么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示例一:采用了由远及近的手法,“青山”句是远景,写远山的迷蒙;“野草”句是近景,写小草的嫩绿。远近结合,层次分明,描绘了一幅清新、生机盎然的春日画面。
示例二:多角度描绘。青山、野草、老牛等是视觉,花香是嗅觉,小鸟啼是听觉,嗅觉、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快、生机盎然的春日画面。
示例三: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青山带雨、花香满径、野草嫩绿是静景,小鸟啼烟、老牛牵犊是动景。让清新的春日画面更添一份生机。(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即可。)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的是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根从旧处生”揭示的是一切复活的事物都是借助了旧的基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小题1:“白云红叶两悠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4分)
小题2:有评者说,全诗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正如司空图所说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从实景角度看,写了夜晚看到的云之洁白和枫叶之红艳(1分);从虚的角度看,具有象征意义,写出了“白云”的浮游和“红叶”的飘逸(1分),借助景物,表现了诗人悠闲清静的心境(1分)。
小题2:同意。前两句写清亮的溪水绕着翠绿的青山,澄碧的天空倒映于水中,两者澄鲜一色(1分),正是因为有皎洁的月光,诗人才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受到山之碧。(1分)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而生的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1分)全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所有景物和感受都是受到月光的笼罩,而全诗不着一月字,“尽得风流”。(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清溪:清澈的溪水。
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
澄(chénɡ)鲜:明净、清新的样子。
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dènɡ清。
隔断红尘三十里:指溪水距离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里路的远。“三十”非确数,只是写其远隔人世,写其幽深。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此泛指人世间。
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这句与上句在一起,是说溪流隔开人间真是遥远,那溪上的白云,那山间的红叶,该是多么悠闲自在!同时这一句也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小题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意思是:诗歌的含蓄是以具体的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无须用抽象的语言加以任何说明。这是对诗歌要求含蓄的一种精巧的阐释,强调诗歌的艺术形象,讲究诗歌要发人兴味。看题目的意思是问,全诗不着一个“月”字,可是却把月色完全表现出来了。答题就要分析景物中所蕴含的月色的特点以及给人的感受。如果答“不同意”,理由充分可酌情给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