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八)
2017-11-05 19:32: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小题1: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自”、“横”二字用得极妙,充满情趣。试分析这两个字的妙处。(4分)
?
?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小题2:全诗写“雪”巧妙自然,别具一格,说说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夜深知雪重”的?(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自”是自由自在的意思;“横”字表现船漂荡横陈的情景。这两个字既写出了渡船因无人而随春潮漂荡的情态,也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
小题2:用了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从触觉、视觉和听觉三方面写“雪重”。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自"字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用一"自"字,体现着悠闲和自得;横:指随意飘浮。一场突如其来的急雨,使春天原来就高涨的涧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冲得横在岸边。一船来说,船渡往对岸的方向是纵,水流的方向是横。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冲就横在水中了。诗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个特殊的情景,描绘出小船横在水流中的画面。所以格外生动。从前两句的描写来看,诗人的心情很悠闲,但后两句的风景又有点寂寥的感觉。
小题2:试题分析:对表现手法的判断,一要立足于整体,二是把握关系。这首诗,诗开头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全用侧写。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诗的后两句,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小题1:“白云红叶两悠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4分)
小题2:有评者说,全诗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正如司空图所说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从实景角度看,写了夜晚看到的云之洁白和枫叶之红艳(1分);从虚的角度看,具有象征意义,写出了“白云”的浮游和“红叶”的飘逸(1分),借助景物,表现了诗人悠闲清静的心境(1分)。
小题2:同意。前两句写清亮的溪水绕着翠绿的青山,澄碧的天空倒映于水中,两者澄鲜一色(1分),正是因为有皎洁的月光,诗人才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受到山之碧。(1分)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而生的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1分)全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所有景物和感受都是受到月光的笼罩,而全诗不着一月字,“尽得风流”。(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清溪:清澈的溪水。
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
澄(chénɡ)鲜:明净、清新的样子。
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dènɡ清。
隔断红尘三十里:指溪水距离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里路的远。“三十”非确数,只是写其远隔人世,写其幽深。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此泛指人世间。
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这句与上句在一起,是说溪流隔开人间真是遥远,那溪上的白云,那山间的红叶,该是多么悠闲自在!同时这一句也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小题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意思是:诗歌的含蓄是以具体的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无须用抽象的语言加以任何说明。这是对诗歌要求含蓄的一种精巧的阐释,强调诗歌的艺术形象,讲究诗歌要发人兴味。看题目的意思是问,全诗不着一个“月”字,可是却把月色完全表现出来了。答题就要分析景物中所蕴含的月色的特点以及给人的感受。如果答“不同意”,理由充分可酌情给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小题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小题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小题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小题3】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者从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要从整体上感知诗歌内容,第一首诗四句表达的是三层意思,一二两句各一层,三四句表达一个意思。“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一句是乘兴而往,二句是讲“不遇又空还”,是怅恼的,友人“诗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赏的。“诗思清人骨”又“门对寒流雪满山”,三四句是表达诗人对王侍御的赞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诗歌内容大意的理解,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诗四句,每一句都点明隐者的身份。作答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如“识者稀”“哀猿啼处”“樵渔路”“雨满衣”。“城郭休过识者稀”,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诗歌是形象化的语言,一些关键的词语还要靠考生的想象才能够把握的,如“哀猿啼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解答此题,可从两个方面来赏析,一是这两句所写的内容,这要具体答出,也就是写出了什么内容。另一方面就是围绕诗歌的主旨或情感来赏析。第一首诗的结句,与诗的第三句是果因关系,是写友人住处的环境,是“诗思清人骨”的原因,也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品性的赞叹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4-16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颔联,尾联分别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选取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意对即可)
2、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则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意对即可)
3、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⑴首联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分)
⑵诗以“客至”为题,并贯穿全篇。请结合全诗对此概括说明。(4分)
⑶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⑴(2分)首联写绕舍的春水、日日来的群鸥,为下文抒发喜悦的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⑵(4分)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颈联重笔浓墨,着意描画延客的情景;尾联请邻翁共饮的细节把延客的气氛推向高潮。(每点1分)
⑶(4分)前两联虚写客至,后两联实写待客。示例:①“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客人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虚写客至。(2分,找准诗句1分,分析1分)②“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作者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实写待客就餐、频频劝饮的场面,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2分,找准诗句1分,分析1分)


本题解析:全诗赏析:这首诗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全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 
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