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A.强直而果断皆正其罪而杖杀之 B.彼以不及状谒以会赦,欲免赃 C.甚为有识所嗤上所亲信 D.子因父生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⑴①窦参以严正的话语责问他,少游后悔害怕,急忙去见窦参,窦参不等他来就渡过长江(离开了)。(2分)
②(窦参)多次承蒙皇上召见,议论天下大事,又与宰相(掌管政事的人)的看法多有不同,皇上很器重他。(2分)
⑵①在杂议婺州刺史邓珽贪赃案时,官员们大多迎合宰相(当政者)的意见,只有窦参坚持认为应依法论处。(婺州刺史邓珽坐赃八千贯,珽与执政有旧,以会赦,欲免赃。诏百僚于尚书省杂议,多希执政意,参独坚执正之于法。)
②湖南判官马彝因检举属下县令贪赃犯法被其子通过权贵宠臣诬告,窦参替他洗脱冤屈。(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参竟白彝无罪。)
③神策将军孟华被大将军诬陷谋反,窦参审理清楚并释放了他。(神策将军孟华有战功,为大将军所诬奏,称华谋反,当死,无以自白,参理出之。)(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找出的事例只要能体现其“不避权贵、严正执法”即可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D解释不准确,由原文上句内容“李纳既惮参,馈遗毕至”大意可知,阴,暗中。所以选D。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以”均为连词,表因果,因为。A.“而”前者为连词,表并列;后者为连词,表承接;C.“所”前者为助词,表被动,被;后者为助词,……的人;D.“因”前者为介词,因为;后者为介词,通过。所以选B。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尽管众官都请求免除曹芬兄弟的死罪”解释不准确,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内容是“众官皆请俟免丧”。所以选B。
小题4:(1)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让”、“促”、“异同”。(2)此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找出能表现“不避权贵”,严正执法的两个事例即可,可以直接引用原句也可自己概括。如第二段“婺州刺史邓珽坐赃八千贯,珽与执政有旧,以会赦,欲免赃。诏百僚于尚书省杂议,多希执政意,参独坚执正之于法”可以直接用原句。
【参考译文】
窦参,字时中,是工部尚书窦诞的玄孙。窦参熟悉法令,通晓政务治理,性情端庄严肃,刚强鲠直而且果断。年轻时因为门荫的庇护,几次长官做到万年尉。当时同僚中有位在官署中值班的人,天色将晚时,听说亲人病了,请窦参代替他值班。适逢当天夜里有狱囚逃走,京兆尹按照值班名册,将要上奏,窦参立即请求说:“他因为来不及写请假报告,我窦参实际上代替他值班,应当由我接受罪罚。”他因此被贬为江夏尉,人们认为他有义气。
窦参多次长官担任奉先尉,县里有个叫曹芬的人,名籍隶属北军,曹芬平素凶暴,因为喝醉酒殴打他的妹妹,他的父亲要解救女儿却不能做到,就投井而死。窦参拘捕审理曹芬兄弟判处死罪,众官都请求等待他们守丧期满再处决,窦参说:“儿子因为父亲而生,父亲由于儿子而死,如果因守丧而延缓处罪,这是杀父而不获罪。”于是正法而杖杀他们,全县畏惧敬服。窦参转任大理司直。巡查江淮罪案,停留在扬州,节度使陈少游十分傲慢,不到郊外迎接他,只是派遣军吏传达问候,窦参以严正的话语责问他,少游后悔害怕,急忙去见窦参,窦参不等他来就渡过长江离开了。当时婺州刺史邓珽因贪赃八千贯获罪,邓珽与宰相有交情,又适逢大赦,想要免去赃款。皇上下诏百官在尚书省聚议,官员们大多迎合宰相的意见,惟独窦参坚持认为应依法论处,最终收回了赃款。第二年,窦参被授予监察御史,奉命出使审查湖南判官马彝一案。当时马彝检举属下的县令贪赃犯罪达一千贯,被犯罪者的儿子通过权贵宠臣上奏诬陷马彝,窦参最终辨明马彝无罪。马彝实际是有才能的官员,后来多次辅佐曹王李皋,凭着正直能干闻名。
不久,窦参升任御史中丞,他不避权贵,审理案件以严厉著称。多次承蒙皇上召见,议论天下大事,又与宰相的看法多有不同,皇上很器重他,有时让他参与决策大事。当时的宰相很忌妒他,对他多加排挤压抑,也没有办法伤害他。然而窦参往往依循个人感情破坏法规,很为有见识的人所讥笑。当时神策将军孟华立有战功,被大将军诬陷上奏,声称孟华谋反,罪当处死,孟华没有办法自己辩白,窦参全部审理清楚并释放了他。
窦参没有学问,只是多任用亲信党羽,使他们担任要职,作为耳目,四方的籓镇节帅,都害怕他。李纳因为害怕窦参,赠送了很多财物,外表显得敬重窦参,实际上暗中离间他。皇上的亲信,大多指责诋毁窦参。窦参依循个人内心的好恶做事,依仗权势贪图利益,不知限度,终于因此失败。窦参被贬为郴州别驾,当时是贞元八年四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言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孙子兵法》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小题1:下列对文中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佐其外佐:协助
B.兵者,诡道也诡:欺诈
C.怒而挠之挠:阻挠
D.逸而劳之逸:安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A.存亡之道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B.主孰有道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因利而制权也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D.故能而示之不能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兵法》开篇就讲明,战争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必须要以谨慎的态度来观察、分析、研究,然后才能决定是否发动战争,任何轻举妄动都会给国家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B.孙武认为,战争胜负是可控的,必须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和“主孰有道?将孰有能?”等七种情况对敌我双方进行分析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的胜负。
C.用兵作战的本质就是“诡”,作战的意图不可让敌人知道,即使让敌人知道的也是一些假象,要在敌人无准备的状态下实施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
D.由于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战争同样有人力不可控制的一面,所以孙武认为,在尽力发挥人的智慧的同时,也应考虑天意,出征前还是应到寺庙里去占卜一下,增加胜算把握。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①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
②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
③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报任安书》)
?
参考答案:
小题1:C项。
小题1:C项。
小题1:D项
小题1:
①道,就是让民众与君主意志统一,可以与君王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任何危险。(3分)
②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3分)
③古时候身虽富贵而默默无闻死去的人,多得不可胜数,只有洒脱豪迈才德出众的人才能被后世称颂。
本题解析:
小题1:挠:撩拨、挑逗。
小题1:根据/通过。A项,“的”。 B项,“谁”。 D项,“却”。
小题1:庙算,古时候兴师打仗,要在庙堂举行会议,谋划作战大计,预计战争胜负。不是到寺庙求神问卜。
小题1:(1)“同意”“ 不危”判断句式(2)“诱”“ 取”(3)“古者”“ 磨灭”“ 倜傥”“ 称”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