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①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 ②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 ③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④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 ⑤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⑥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 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世上想借助(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量然后来求得进升的人,从我这里能获取什么呢?
(2)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认为要学的只是文章罢了,因此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却越达不到(道的境界)。
本题解析:
小题1:见:我,指自己。
小题2: ①不是关于“为文之道”的观点,而是阐述学者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这一情况。④从文中看,应是吴充来信的话,是吴充的观点。⑥是欧阳修自谦的话,说自己还未能学到“道”,但对求道不会自我满足,停滞不前。?
小题3:文中说“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所以“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错误。
小题4: 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假:借助。誉:(别人的)赞誉。以为重: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借:凭借。而后:然后。奚:什么。 (2)惑者:不明白事理的人。徒:只是。以为:认为。学者:要学的(内容)。而已:罢了。不至:达不到(道的境界)。
参考译文:我恭敬地告白吴秀才,前(些时日)有辱(您)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打开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势不可挡,怎么能达到这种地步呢!然而还有自己感到无所适从,担心没人开导以求更进一步的内容,这是好学自谦的话啊!
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以打动人。世上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量然后来求得进升的,能从我这里取得什么呢?您学问精深,文章雄健,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需借助我的声誉而被看重,借助我的力量而被提升的。然而您却给我恩惠来问我,好像有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没有时间选择人而向我询问吗?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探求道理,但是能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至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才是我的职业。”这就是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编纂“六经”,只用了很短的几年时间。为什么他花费时间短,却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呢?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不能赶得上的,然而大概说来,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所以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匆忙奔走,没有空闲著书,荀子据说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范仲淹,他们只是勉强模仿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懂得不够多却勉强要写作的文人!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就以为要学的只是文章罢了,因而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可是越发达不到效果。这就是您所说的“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情形啊,这是因为道理不够充分啊。如果道理充分,(文章)就是驰骋于广大的天地,沉游在幽深的渊泉,没有到达不了的。
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同时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我虽然学习道理但未能达到高境界,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求“道”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我的少许进步加以勉励,所以我实在是万分荣幸啊!欧阳修禀告。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①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小题1:翻泽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2)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小题2:对于季康子所问及的如何施政孔子的主张是什么?
参考答案:
小题:见参考译文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孔子主张当政者要以“礼”治国,以“德”治国,且要在“礼”与 “德”方面做出表率
本题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概括到“礼”和“徳”的高度
[参考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尊敬我、忠于我而又相互鼓励(做好事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对待他们的事态度要严肃端庄,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爱,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互、勉励(加倍努力做好事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是时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诏使弘视之。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治党与方急。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恐窃病死,无以塞责。乃上书:“臣弘行能不足以称,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乞骸骨。”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君其省思虑,一精神,辅以医药。”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宜佐明主填抚国家——填:通“镇”,镇抚,安抚
B.人臣病不俭节——病:担忧
C.守成尚文,遭遇右武——右:崇尚
D.治党与方急——党与:同党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明公孙弘为官机智的一组是(? )
①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②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
③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④终无以报德塞责,乞骸骨
⑤因赐告牛酒杂帛
⑥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朝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里设置郡县,巴蜀人民对此感到困苦,皇帝命公孙弘前去视察。公孙弘视察归来,向皇帝报告,极力诋毁西南夷没有用处,表示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
B.公孙弘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这些事揭示了他有曲学阿世的一面。
C.公孙弘通过管仲、晏婴的对比,是为了阐明高官应该戒奢、躬行节俭,认为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应该没有贵贱的差别。
D.公孙弘深受皇上的器重,即便是在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他恰逢病重向皇上提出辞官回乡时,皇上依旧安抚他少用心思,集中精神,好好养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恐窃病死,无以塞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C
4.(1)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刻毒)。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
(2)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这都是宰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害怕一旦默默病死,没有办法搪塞责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冯梦龙编订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其中保存了不少宋元“话本”,也有不少明人的“拟话本”。
B.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女作家,她的《笑》《往事》《寄小读者》等作品,被认为是当时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
C.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而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旧体诗,也被认为是现代诗歌。
D.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是欧洲文学史上少数几个只写短篇小说的杰出作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莫泊桑还写有长篇小说,契诃夫还写有戏剧。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