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六)
A.信风,就是地球低纬度地区的一种大气环流。它相当稳定,按时前来,决不轻易失信,因此叫做信反而信风。 B.地球南北两半球的大气中有两个环流圈,分别位于中纬度地区和两极地区。 C.古代商人利用地球低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推动风帆漂洋过海,从事贸易活动,决不轻易失信,因此又称贸易风。 D.急流是地球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的强而窄的气流,它对整个大气环流起发动机的作用。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量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驼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小题1: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小题2: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
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
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基本方法有:1.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2.对词语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3.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4.代词指代意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5.对词语的理解还需要了解一些语法知识,如构词法、词语或短语的结构特点等。结合原文,依据第一段末句“‘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可知B项错误。
小题2:D项错误,结合原文第一段““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而不是D项中“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的表述。
小题3:C项错误,结合原文第四段“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而不是“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下文艺批评缺什么:批判精神不断弱化赖大仁文艺批评的基本性质与功能,并不仅仅在于对文艺现象进行描述与阐释,更重要的还在于,站在这个时代应有的价值立场上,对当代文艺现象进行审美评判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个时代的文艺发展趋向,给予规范与引导。当前的问题是文艺批评界自身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这种责任,由此造成了当今文艺批评的某些缺失,这种缺失或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少对当今文艺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真正的文艺批评不能只就文艺现象谈论文艺现象,而要从时代需要出发,在对当前文艺现象的观照中,发现具有一定普遍性和趋向性的问题,对此加以评析讨论,辨明是非。随着社会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新世纪以来文艺现象显得更为复杂多样:一方面,网络文化、图像文化以及其他各种新媒体文化蓬勃兴起,与当代文学艺术相互影响渗透,并且在市场消费主义的作用下,文艺现象极为芜杂,乃至存在种种“乱象”,让人眼花缭乱迷茫莫辨;而另一方面,理论界一些人又不管现实情况如何,不断把西方流行的所谓“文学消亡论”、“艺术终结论”等各种时髦理论引进来大加炒作,把文艺界搞得莫名惊慌无所适从。面对这样的现实,当今的文艺批评有责任认真研究分析一下。
二是缺少对文艺价值观的认真探讨和积极引导。当今文艺已经充分开放多元发展,从创作题材到创作方法、文艺形式的创新都已经不成为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文艺究竟表现和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究竟形成什么样的精神价值导向?毋庸讳言,在当今社会客观存在的享乐化、消费化、娱乐化、游戏化现象的影响下,一些文艺创作一味迁就满足这种现实需求,放弃了应有的价值立场,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价值观的迷乱;而文艺中这种迷乱的价值观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公众,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更大混乱。面对这样的现实,文艺批评理应担负起价值引领的责任。
三是缺少抵制媚俗之风的勇气和批判精神。文艺批评的本质是评判,其中既包括对好作品的肯定性评价,更包括对不良文艺现象的严肃批评,从后一个方面而言,文艺批评不能没有批判精神,否则就丧失了它应有的品格和功能。实际上当今文艺界的消极现象仍然存在,媚俗之风比较盛行,然而文艺批评似乎并没有起到纠偏救弊的作用,批判精神不断弱化。另一方面也还有批评人格上的问题,缺少抵制媚俗之风的勇气,缺少作为批评家应有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对于真正的文艺批评来说,包容不能没有原则,宽容不能没有底线,一切都应以保证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为价值诉求。
应当说,当今文艺批评所缺失的东西,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是保证文学艺术健康繁荣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东西,值得我们文艺批评界反思。(节选自2010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关于“文艺批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不仅对文艺现象进行描述与阐释,还规范与引导对当代文艺现象进行的审美评判与分析。
B.它要从时代需要出发,对在当前文艺现象观照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评析讨论、辨明是非。
C.真正的文艺批评可以有“包容”与“宽容”,应以保证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为价值诉求。
D.在当今社会客观存在的享乐化等现象的影响下,当下文艺批评批判精神不断弱化。
2.对于“文艺”与“文艺批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艺现象复杂多样,当今的文艺批评对这样的现实有责任认真研究与分析。
B.文艺批评中的批判精神是保证文学艺术健康繁荣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东西。
C.当今文艺现象中的媚俗之风较盛行,文艺批评应该起到纠偏救弊的作用。
D.文艺批评最应担负起引领文艺创作题材到创作方法、文艺形式的创新责任。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化、图像文化以及其他各种新媒体文化的蓬勃兴起,带来了文艺现象的种种“乱象”。
B.缺少抵制媚俗之风的勇气、作为批评家应有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是批评人格上的问题。
C.在对好作品的肯定性评价及对不良文艺现象的严肃批评中,体现了文艺批评的批判精神。
D.对当今文艺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可以形成与建构正确的文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
参考答案:1.C
2.D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布衣学者张中行
张昌华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清光绪三十四年,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1936年北大毕业,一直吃笔墨饭,曾在中、小学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编教科书,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数十年如一日在煮字疗饥中度过。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
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著述宏富。谓其学者,名副其实。季羡林评论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启功说他“既是哲人又是痴人”。一后辈学人说得更酷:“不读张先生的书,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他的书,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80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其哲学著作《顺生论》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启功誉其为“整个一部《春秋繁露》”。
张中行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写了“负暄三种”、《顺生论》等。铁树开花,竟然枝繁叶茂。
他的“负暄三种”自1986年始每隔4年出一本。《顺生论》等面世,一时洛阳纸贵,张中行遂“暴得大名”。时年张已八十,于是有“老旋风”之说。
张中行是从燕赵大地走出来的学人,世事沧桑却丝毫未能改变他敦厚、淳朴的本色。在做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细节上,他都是古韵犹存。
张中行虽埋身市井,却“道通天地”,虽侧身陋巷,而能“思入风云”。他讲“顺生”,但“不偏不党,不依不傍,不卑更不亢”。他的言行自有准则:“心里有所疑就说,是自由;听者不以为忤,是容忍。”“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争论。”
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晚景见晴。到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市柴门”。他的“柴门”没做任何装修,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是平常人家六七十年代的居住水平,其俭朴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放着一些古玩,多为石头,像仓库。一把破藤椅的扶手用塑料绳绑扎着。老式书案上备有文房四宝,书卷气袭人。他的卧室更为简陋,被子是五六十年代农家常用的大花被,连叠法也是老式的,床边墙上还糊着报纸。
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莱,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为人古朴,尚古风。文亦如其人。从行文上说,他的文章开头喜欢旁征博引,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不似今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他的行文过程就是“思”的过程。他长于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为一缕缕哲思,融入他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
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出林,俯视风云”。也有人说张氏散文“少张扬蹈厉之辞,也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从他那清新自然如数家珍般的娓娓叙述中,从那貌似拉杂的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中,我们可体察到他对摄生治世之道、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斯言诚哉。
对他的文,周汝昌先生也有贴切的评论:“你从他的文笔看得出,像他论砚一样,那是外有柔美,内有刚德。其用笔,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儿也不是漫然苟下的。”“读他老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邈然有余。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
小题1: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有哪些理由? (3分)
小题2:这篇传记的细节描写相当传神,请选择一处加以分析。(6分)
小题3:张中行八十终于成名,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条简述。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张中行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②张中行本人北大毕业后一直吃笔墨饭,评级仅属低级。③张中行涉猎范围极广,学问极深。谓其学者,名副其实。
小题1:如写张中行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菜,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生动具体地表现张中行珍惜一粥一饭的优良品质,也更好地突出了他“布衣学者”的本色,使张中行的形象更加鲜活。 (举例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表达效果2分,共6分)
小题1:①要有所成就必须扎扎实实,勤学善思。张中行晚年成名并非偶然,这与他平时广泛涉猎,善于思考有关。
②要做事,先做人。张中行敦厚淳朴,在做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细节上,他都是古韵犹存。
③言行要有自己的准则。张中行讲“顺生”,但“不偏不党,不依不傍,不卑更不亢”。他的言行自有准则:“心里有所疑就说,是自由;听者不以为忤,是容忍。”“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争论。”张中行为人古朴,尚古风。文亦如其人。这样才能有坚定的信念,有所作为。
④要自信。没有伯乐发现他,张中行就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独自闯了出来,人在失意的时候不能对自己丧失信心,要自信,坚持努力。
⑤人在生活上不必一定是高要求,但思想上一定要高境界。张中行对生活的要求很低,但他讲“顺生”,追求精神上的高境界,虽为“布衣”,但拥有精神上的丰厚的财富。
(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结合文本适当分析。学生如从其他方面谈自己的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走过河流
每天每天,我都从一条河流上走过,一条比我的生命还要长久的河流。在我没有来到这个世上时,它就已经诞生了。在我离开这个世上时,它还将继续流淌。一条河流,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如我简约的生命,一头一个家。每天每天,当我踏过它身上那架石板桥走向外面的世界时,我都无法漠视它,像无法漠视内心的欢乐与惆怅。每天每天,我都有一种冲动,我想和它对话,我想写写它,和从它上面走过的自己。哲人说,人可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今天看到自己的它已不是昨天的它了,虽然它仍叫着那同一名字。
逝者如斯。
但是,我仍然愿意相信,这条曾润泽过我童年的河流,这条我曾经远离、终于又回到它身边的生命的河流,依然识得我的容颜,一如从前,昨天的太阳再也照不到今天的树叶,而今天的树叶也不是昨天的那一片了。这样想着,我又觉得自己实在好笑,为什么执拗地想让它记着我,认得我呢?我难道是昨天的那一片叶子吗?
沿着河走,从一段生命到另一段生命,我踏实地走过一段寂寞、细碎的日子,但是我渴望走过河流,走到外面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只作为一个妻子,不只作为一个母亲,而是一个社会人,那样我的生命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缘着梦想的阶梯,在一双双温暖的手臂引领下,我终于跨过生命的河流,重又站在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河流的两岸年年开着相似的花朵,河流的两岸年年走着不同的人。走着走着,人就长大了,人就成熟了。应该说,我还是我自己,还是那个矜持善感的女子,但每段生命的内容都不同,每一段生命,我都有不同的目标和梦想,关于爱情,关于诗歌,关于生命。对于人生的种种际遇,我的心满怀激情。积极向上地活着,忧伤但不颓唐。这条生命的河流,每当面对它,我就成了一个诗人,觉得自己如同它岸边的一株清白的植物,不蔓不枝,活得真实,活得像我自己,不欺人不骗人,对得起自己的心灵。走过河流,走过我自己。
1、请根据文意写出“河流”和“树叶”的含义。(4分)
答:(1)“河流”的含义是:?。
(2)“树叶”的含义是:?。
2、“河流的两岸年年开着相似的花朵,河流的两岸年年走着不同的人”,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这句话所表达的主要意思。(4分)
答:?。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
(1)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2)昨天的太阳再也照不到今天的树叶。
(3)我觉得自己如同它岸边的一株清白的植物。
4、下面是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作者由“走过河流”,思考到了自己的生命之河。
B 作者“走过河流”,善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生活,认识到万物皆在万变之中。
C “曾经的春天我有过许多梦想”,这“梦想”,是指关于“爱情”、“诗歌”和“生命”的梦想。
D 作者认为,要想使人生命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必须是“一个社会人”,同时也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
E 通过对“走过河流”的思考和联想,作者认为时光易逝,应远离生活。
参考答案:
1、(1)变化而永恒的时光。(2分)(2)变化的万物,也含作者自比(2分)
2、生命的历程相似,但对社会的贡献不同。 或:生活的历程相似,但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不同。(4分)
3、(1)生命的时光和历程不会重复(2分)(2)时光易逝,永不再回。(2分)
(3)活得坦然,活得真实。(2分)
本题解析:
1.
2.
3.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