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四)
A.文章围绕“流行歌曲的遗憾”这一论题,结合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通过分析《弯弯的月亮》的歌词,指出其主旨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给人们的理解带来了麻烦:处境尴尬。 C.《涛声依旧》讲求艺术技巧,特别是化用《枫桥夜泊》中的意象,让歌词显得典雅而意蕴丰富,但仍有笨拙做作的瑕疵。 D.“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作者用比喻的说法表明了产生“遗憾”的根本原因就是文字功夫不到家,歌词本身往往是病句。 |
参考答案:
小题:(2分)D
小题:(2分)C
小题:(5分)①借用“旧船票”“客船”的名词意象,使歌词有了一些悠远典雅的意境,也有了一点历史感:一直珍藏的那份感情仿佛一张旧船票,拿出这张旧船票却一直犹豫徘徊,不知是否能越过这时间的间隔重温往日的情怀。(3分,意象2分,分析1分)②借助动词“重复”将“过去的故事”的含义拓展,既是对往日爱情的追忆,也是人皆有之的怀旧情感的流露。(2分,动词1分,分析1分。如分析“登上”合理亦可)。(从动词、意象两个角度切人,分析符合文意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2分)D(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说,D项符合要求,其它三项都不全面)
小题:(2分)C(A项,“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实际”错;B项,“主旨是多元的”错;D项,“遗憾”的根本原因分析不正确)
小题:(5分)① (3分,意象2分,分析1分)②借 (2分,动词1分,分析1分。如分析“登上”合理亦可)。(从动词、意象两个角度切人,分析符合文意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
人生边上,还有更远
①《我们仨》问世四年后,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走到人生边上》,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乍看书名,自然就会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旧作《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他要把有关思索写下的文字,当作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字。斯人已逝,这“人生边上”的文字竟又由他的夫人杨绛先生续写着。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到人生边上》,是生命暖流中两个相戚灵魂的长相守望,如此这般的“夫唱妇随”,令人感动莫名。
②人到关键时刻,总会想些根本性问题。杨绛先生说:“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我已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就什么都没有了吗……”“ 站在人生的边缘上”的先生还在回望一生,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走到了人生边上,自己想不明白,就想问问人,而我可以问的人已经走了,只有在内心深处自己问自己。”她的追问,让我们看到了不竭的生命活力。人生的智慧来源于对人生的追问,对人生不断地追问,是保持生命活力的最好方式。“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的确,先生的思考显得特别有意义,只有追问与思考才能让我们认清一切。
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注释”部分读来倍感亲切,是我们熟悉的风格、喜爱的笔墨。如果说正文是理性的,它就是感性的;正文部分是抽象的,它就是具体的。这是一组从容大气的散文,记的是一些令先生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恰恰印证了正文里面看似抽象的一些观点。《她的自述》里,秀秀讲的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故事,不就是“人生实苦”吗?可爱的劳神父不正是锻炼自己灵魂的典型吗?最令人唏嘘的是《比邻双鹊》,那对喜鹊夫妇在一年的时间里演绎了什么样的悲欢离合?其内容呈现的善与恶、是与非,又无不与前半部的文本相契合照应。
④杨绛先生,抛开了“角色”与“形式”的束缚,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新的思想领域。在《我们仨》中,先生用“古驿道”暗喻人生似旅途;在《走到人生边上》中,作者同样喻人生为渐行渐远的旅程。《我们仨》,是先生对亲情的追忆;《走到人生边上》,是她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等哲学命题。《我们仨》是至情之作,读者要用情去阅读,追随作者。体味人间至爱,达于至真。《走到人生边上》是至理之作,读者要用心去阅读,追随作者思考,求索人生真谛,止于至善。
⑤在《走到人生边上》里,杨绛先生是位阅历丰富的智慧老人,把自己平生所见的奇闻轶事娓娓道来;是位求知若渴的学子,对于根本的问题执拗地刨根问底。没有令人头疼的概念,更没有复杂曲折的逻辑推理,先生只坦率明白地问与答,追问与思考,解自己的惑。在生命的通道里,她比我们走得更深更远,听一听她的话语,我们会找到关于人生的新的答案。
小题1:下列对《走到人生边上》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绛先生认为人生是一部大书,她要把有关思索写下的文字,当作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字,以与已逝的钱钟书先生灵魂长相守望,“夫唱妇随”。
B.《走到人生边上》是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和坦率解惑,显示了她不竭的生命活力和过人的人生智慧。
C.《走到人生边上》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新的思想领域,是因为杨绛先生是位阅历丰富的智慧老人,她把自己平生所见的、读者所少见的奇闻轶事娓娓道来。
D.《走到人生边上》,是至情之作,读者要用心阅读,追随作者思考,求索人生真谛,止于至善。
小题2:下列不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注释’部分读来倍感亲切”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注释”部分,是我们熟悉的风格、喜爱的笔墨。
B.“注释”部分,是感性的、具体的、从容大气的散文。
C.“注释”部分,看似抽象的一些观点是先生“人生边上,还有更远”的主要体现。
D.“注释”部分,记的是一些令先生印象深刻的,内容呈现善与恶、是与非的人和事。
小题3:“在生命的通道里”,杨绛先生“比我们走得更深更远”,结合全文来看,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历丰富,且注意人生的细微之处,摆脱一切成见。
B.钱钟书睿智灵魂的深远影响。
C.思考深刻,对于根本问题执拗地刨根问底。
D.心态坦然,坦率明白地追问与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指定内容的能力。此题要求分析判断对《走到人生边上》的分析理解是否正确。解题方法:依据文本信息与选项进行比对,找出理解错误的内容。A. 偷换概念,“杨绛先生认为人生是一部大书”,主语应是钱钟书;C. “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新的思想领域”原因错,应该是“抛开了“角色”与“形式”的束缚”;D.“至情之作”错,应是“至理之作”。
小题2:本题考查围绕特定话题分析判断正误的能力。此题要求选出不是“‘注释’部分读来倍感亲切的原因”的项,那么有三项都是‘注释’部分读来倍感亲切的原因,而这个话题是在第③段进行阐述的,所以不属于第③段的项就是答案项。C项就是在第③段中找不到依据的项。
小题3:本题考查围绕特定话题分析判断正误的能力。此题与上题属于同一类型试题,只是该题涉及的内容在第⑤段。其中B项 是第⑤段中找不到依据的项,B项分析出自第①段。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竹海情思(三)
晨光晓韵里,我悄然寐醒,口里竟然还噙着古人咏竹佳句的余馨。我管不了睡眼惺忪,翻身即起,顾不上洗漱,轻手轻脚地开门出室,独自奔竹海深处而去;
飘飘洒洒的晨雾,给翠竹青峦穿上了一件神话般的外衣。这对我来说,更是一种档不住的诱惑。进入竹林中,里面似明似暗,影影绰绰,给人以梦幻般的神秘感。多维度的空间奇幻而幽邃,处处塞满了绿的氤氲,晨雾漫溢得十分惬意,一种略带泥土气息的淡淡的清香,淳朴而沁人心脾,让人。旷神怡。我徜徉于晨雾薄霭之中,被勾起心底久远的温馨。我自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暂时摒弃了一切纷繁的遐想,尽情地体会和感受大自然质朴和谐的美妙。人,大概都是从自然中来,所以都有一份熨贴自然、亲近自然、面对自然抒发心灵独白的欲望。脚下的羊肠小道,有一种动人的松软。偶有晨风掠过竹林,竹叶随之飘拂,发出迷人之声,犹似天籁之音。所有的叶尖都是音符,活泼地弹奏着生之旋律。人进入了这种境界,那真是任何语言也无法描述的了。这是人与大自然的最直接的交流、默契与汇合。在这种交流、默契和汇合中,我忽然生出那么一种至极的感动。为了抒发这种感动。我情不自禁地低声哼起歌来,哼着哼着居然莫名其妙地,自己被自己感动得潸然泪下。人其实都有一种纯真的天性,但成为社会的人之后便不由自主地戴上了种种面具,纯真的天性也就犹如厚茧包缠的蚕婿,一旦自己咬破了茧皮才会明白:纯真的天性却原来还有两片轻盈的翅膀,可以自由自在地飞向大自然某一个完美的境界。
在竹林中厮磨了一阵,我仿佛感觉到了竹林的呼吸,那淡淡的清香就是竹林大口大口地吐出来的。我驻足侧目静听,好像还听到了竹子的拔节声,更是激动不已。我轻抚着竹子那翠绿光滑的身肌,似乎感觉到了那绿色肌肤里正流淌着的血液。这时,晨曦初露,林间突然有了鸟儿的啾啾声。紧随着一阵晨风穿林而过,竟然使我打了一个寒噤。啊,这不是宋代诗人刘过咏竹时曾描述的景象吗——“乌啼窈窈千重碧,风过萧萧五月寒”。
晨雾渐渐散去,朝阳抖落掉慵懒的展妆,遗体透亮,霎时进射出万道光华。朝阳用它那无私的热情,拥抱着竹海。阳光透过密密的竹叶,洒下点点金光,就像闪烁着神秘的梦。身旁的每棵竹都在坦然地展示着生命。我想,它们尽管也伴随着岁月经历了风雨,但它们是在按着自己的意志顽强地生长。而我们人呢?人是被命运举起的无形的鞭子,赶进生活的现场的。背负看生命的重担与渴盼,小心地躲避硌脚的沙砾和碎心的风雨,接近人的复杂和事的繁冗。然而,任凭你多么小心,生活还是不时翻着花样,酸甜苦辣成原汁原味倾盆而出。更多的时候,我们的生命都在宦海人流的喧嚣中沉浮,都在为生存而疲于奔劳,我们无时不感到生命的沉重,每时每刻我们都渴望释怀或逃脱这种沉重。尽管在人前装点得多好,然而面对自己的l心魂时还是要全面地摊牌。此刻,在这被朝阳拥抱着的竹林里,我感到了孤独的灵魂是多么幸福,风与竹林交谈的声音偶尔响着,那是我灵魂中的另一种宁静,我喜欢这样的宁静,喜欢这样的原始与纯粹。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还有一份宁静留给自己,何尝不是一种快乐。人在宁静时,思想是最丰富的。我此刻的感受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觉得,人的苦恼大多源于欲望的永无止境,欲望的烈焰升腾的同时,苦恼也开始散发它黑色的烟雾。我常常思索人这种动物干吗会那么贪婪,仅就生存而言,人对物质的需求其实未必要那么多,家中纵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冥冥之中,我的灵魂仿佛挣脱肉体破壳而出,在这浩渺的宇宙之中与竹海相融,用灵魂与竹海对话……
(选自经典散文网《竹海情思》(三),有删节)
1.第二段说“我忽然生出那么一种至极的感动”,请你概括说明作者产生这种“至极的感动”的具体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的含意。
(1)人是被命运举起的无形的鞭子,赶进生活的现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感到了孤独的灵魂是多么幸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中的感想部分,谈谈你对作者身在竹海所生的“情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中,作者是怎样感悟人们的生存状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竹林远离尘嚣,质朴和谐而温馨;②作者放任纯真,与大自然作最直接的交流、融合,如归母亲怀抱。
2.(1)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大都为命运所驱使。
(2)作者深为获得心灵的片刻宁静而感到幸福。
3.①感受自然的质朴与和谐,放任天真;②憩息身心,享受一份宁静;③领悟人生:生命之重源自贪欲,要是生命获得解放,灵魂获得救赎,必须放下贪念。
4.①竹子经历风雨,但按着自己的意志顽强地生长,坦然展示着生命;人们被命运驱赶着,背负着生命的重担与渴盼,品尝着生活的五昧。作者通过对身边的竹子的观察思考,进而作对比联想,感悟人不如竹,身不由己。②为下文感悟人生要义作铺垫。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加工整合能力。考生须从主客观两方面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作答。客观方面,竹林给作者提供了一个“质朴和谐”的境界。信息点在“心底久远的温馨”“大自然质朴和谐的美妙”等话语中。主观方面,作者置身其中,如回母亲怀抱。信息点在“这是人与大自然的最直接的交流、默契与汇合”“人其实都有一种纯真的天性……可以自由自在地飞向大自然某一个完美的境界”等语句中,分点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1)解答的关键是对比喻的理解。去掉比喻.还原表达的原本意思即可;(2)解答关键是对“孤独的灵魂”的理解.这里的“孤独”是指远离尘嚣,没有人打扰,身心得到彻底放松的愉快的感觉。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要点的分析理解能力。作答区域主要在第二、四自然段。从第二自然段中可以提炼出作者独自奔竹海深处的感受,这是另一个世界,对作者心灵冲击很大;第四自然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跳出紧张与忙碌的生活,获得身心放松的沉醉。由此作者有闲暇梳理生活,反刍人生,最终获得对人生要义的感悟:放弃贪欲,救赎自己。理解作者在竹海里的“情”与“思”,总体上需要分析,但是微观上,必须综合概括。
4.本题考查考生对对比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第一问引导考生理解作者对比点的内容,第二问要求理解这种感悟的作用。考生可以抓住对比点,进行信息提炼;第二问,顺着文脉,看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善良的拯救?
曾颖
从火热的公交车站跨上空调车的那一瞬,胥富感觉一股森森的凉气。这些凉气,来自汽车上方的通气管道,也来自车上乘客们的眼睛。
照说胥富是不该上这辆空调车的,因为这车的票价比别的公交车贵出一元钱。那一元钱,可以买将近两斤糙米再加几钱盐巴,足够他吃上一天。
但今天,他决定要上而且坚决地要上,因为他今天要做一件大事情,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很难得做一次大事情,总应该选一辆对得起这件大事的漂亮车才行。于是,他选了一辆最漂亮的空调车。为此,他在车站上足足多晒了十分钟。
售票员卖完票后,很不耐烦地说:“往后站,往后站!”
胥富不知道是自己身上的旧工作服还是自己被太阳晒得泛着黑色油光的脸惹售票员不舒服了。他恨恨然地咬咬牙,但想到他即将要做的大事,他又忍住了,只下意识地捂紧身上的黄挎包。
这时,身后一个脆脆的声音喊:“叔叔。”
胥富没是理睬,这个城市里没人会这样喊他。
“叔叔!”
又一声,还是脆脆的。
胥富回头,看到一个大约十岁的小女孩正冲自己笑。
“你的脚上有伤,来坐吧!”小女孩发出邀请。
胥富仔细看看小女孩的眼睛,那清澈的眼睛里没有半分奸猾,他又看看小女孩让出的半个位子,那上面也没有口水或泡泡糖之类的东西。
小女孩指指自己的脚,说:“我的脚也有伤,只能让你半个位子了。”
胥富看着她的脸,禁不住想哭。但一个大男人在公交车上在一个小女孩面前哭实在是不光彩的事,于是,他咬住牙,对女孩说:“叔不累,你坐。”
“可你的伤口还在化脓啊,你来坐吧!”
女孩伸手拉他,她的手嫩嫩的,胖胖的。这使他想起自己的女儿的手,细细的,黑黑的。一晃已经三年没有看到她了,不知道是不是胖了一些。
他坐下。周围有人开始捂鼻子。女孩问:“叔叔,你的腿是怎么受伤的?”
“钢筋扎的,在工地上。”
“我的伤是滑滑板摔的。对了,你怎么没医?”
“没钱,包工头已经八个月没发工资了。他……跑了。”
“那……你就这么拖着?”
“不,我涂了药的,你看,那黄色的就是,壁虎酒,可管用了,我们伤风感冒蚊虫叮咬都用它。”
“可是已经化脓了。”
“哦……那是脓吗?”
小女孩努力挤了挤身子,从背后把书包拎过来,取出两盒药,说:“这个送给你吧,我的伤快好了。我不想吃了。喏,再给你半瓶水,你别嫌我喝过,你快把药吃了吧,很快就不疼了。”
小女孩像个小老太太,在胥富眼里一片迷蒙地唠叨着。
胥富吃过药,只觉得心里凉乎乎的。
这时车到站了。女孩说:“叔叔,我要下车了,您走好。我妈妈说,无论是什么伤,都会好起来的,您保重。”
胥富点头,泪如雨下。
小女孩一瘸一拐下了车,车开了,胥富盯着她的身影消失在人群中,把手中的黄挎包抱得更紧。
车又静静地朝前开。
世界依旧在静静地运行着。
小女孩永远都不知道,胥富的黄挎包里装着三公斤炸药和七支雷管。她更不知道的是,困为她的几句胥富久未听过的亲切话语,使胥富放弃了干一件惊天大事的冲动。(选自《小小说·大智典》,有删节)
小题1:请说说你对“这些凉气,来自汽车上方的通气管道,也来自车上乘客们的眼睛”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2:在小女孩让座时,胥富保持高度警惕,这说明了什么?
小题3:文章反复说胥富要干一件大事,请合理推断出这件大事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干这件事?
小题4:文章的题目是“善良的拯救”,为了突出小女孩的善良,作者除了正面描写小女孩对胥富的关心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两处细节对此作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小题:①空调车上很凉爽。②车上的人们眼中充满鄙视和怀疑,让胥富感到悲凉。
小题:说明胥富曾经多次上当受骗,受到捉弄,失去了对城里人的信任,时时保持高度警惕。
小题:①胥富的黄挎包里装着三公斤炸药和七支雷管,而且足足多晒了十分钟,专门找一辆最新最漂亮的空调汽车,可以推断出他想干的大事是炸毁这辆空调汽车,与车同归于尽。②包工头拐了他的工资跑了,并且城市里处处充满敌意,他想报复社会。
小题:①售票员不耐烦地对胥富说“往后站”,体现了城里人对农民工的鄙视。②胥富坐下后,周围有人捂鼻子,表明城里人对农民工的厌恶。③这两处细节,都是日常生活中时时发生的事情,代表了城里人对农民工的普遍情感,具有典型性。通过对比,既找到了胥富仇视社会报复社会的根源,也烘托出小女
本题解析:
小题: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这句话用了并列结构,“来自……也来自……”,答题时需要把这两句并列的话语都作以解释。“来自汽车上方的通气管道”照应了“空调车”,说明车上冷气排放,很凉爽。“也来自车上乘客们的眼睛”,说明满车人都用一种鄙夷的目光注视胥富,使他内心感到一阵阵寒意。而后面发生的一些细节如售票员的神态、众人捂着鼻子等,都是歧视胥富的具体表现。
小题: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受人尊敬,有人让座应该是令人欣喜的事,但胥富却保持高度警惕,“胥富仔细看看小女孩的眼睛,那清澈的眼睛里没有半分奸猾,他又看看小女孩让出的半个位子,那上面也没有口水或泡泡糖之类的东西”,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由此可见胥富已经多次上当受骗而长了“见识”,比如曾经让出的座位上有口水或泡泡糖之类的脏物,被人当作捉弄与嘲笑的对象等。也正因为诸如此类的事,才让他对城里人失去了信任,失去了好感,因此他想干一件大事。
小题: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文章在第3段反复提到“大事情”,“他今天要做一件大事情,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很难得做一次大事情,总应该选一辆对得起这件大事的漂亮车才行”,加上段前段后对空调车的反复渲染,可以推断出胥富干的这件事一定与空调车有关;文章末尾写道“胥富的黄挎包里装着三公斤炸药和七支雷管”,可以推断胥富是想与空调车同归于尽,这确实是“一件惊天大事”。
他想干大事的理由归根结底就一条:“对社会失望,报复社会。”答题时应该作以简要分析,比如包工头拐了他的工资逃跑是他干这件大事的直接原因,城市里处处冷漠、处处敌意是他干这件大事的潜在原因。
小题: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售票员卖完票后,很不耐烦地说:‘往后站,往后站!’”与小女孩热情呼唤胥富,招呼让座形成对比;“他坐下。周围有人开始捂鼻子”与小女孩嘘寒问暖,送水送药形成对比。这两处细节,都是生活中时常发生的事,具有典型意义,表明像胥富这样的农民工在城市里的生存环境就是如此,整天受到城里人的歧视和厌恶。这两处细节,也印证了开头胥富上车时凉气“也来自人们的眼睛”这句话。通过对比,人们的冷漠与小女孩的热情善良妍媸毕现。注意答题时,先要找到两处细节,然后加以赏析,才能拿到全分。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