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眼中的南怀瑾——朱清时先生访谈
王国平
① 王国平:你第一次接触南老师的作品是什么时候?
朱清时:我见到南老师是2004年,第一次。我以前也没有接触过他的作品,我一直在搞理工科的,到我当中科大校长时,内心就起了一种愿望,就是中国社会需要一种信仰来支撑。我看现在的学生和我们以前不一样,跟过去我们当学生的状态不一样,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心中有一种信仰在支撑,所以学习跟自己的个人修养很容易被教育和提升。现在的学生很难了,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信仰支撑。那时,我对中国佛学有了一种内心的尊重,佛学不管怎么样,它教人行善,它教人畏惧因果,对社会是一件好事,我自己是一个自然科学家,我也很想用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各种成果跟佛学当初预言的自然界的各种情况两者联系起来,做一个对比,所以我就去拜访南老师去了。
那个时候,南老师风采迷人,他这个人精力充沛,记忆力非常好,每次都是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说两个小时,实际上都延长到三个小时,而且有的时候是上午、下午、晚上接着讲,随口就背诵很多诗词歌赋和偈颂,这让很多年轻人吃惊。
② 王国平: 这十年来,你在南老师身边,给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
朱清时:我这一生,发表过的研究论文有300多篇以上,只有一篇文章现在影响最大,就是《物理学步入禅境》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很大。看到我在创办南方科技大学过程中的种种艰难险阻,南老师由开始的支持,逐渐变为反对,他希望我集中精力,写科普文章,可以更广泛地影响社会,培养普罗大众的科学素养,在民间洒下科学研究的种子。我想等我把南科大的工作做完,我会做我这一生中间的最后一个使命,写科普文章,把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原汁原味的写清楚,凡是有文化的人都能看懂,又可以把佛学所讲的宇宙和人的事情做一些对比。
③ 王国平:我想,您可能与季羡林、任继愈等有些交往,我想听听您对这些大师的看法。
朱清时:这么说吧,现在南老师对佛学和佛经的理解水平,国内找不到任何人可以与他相比,比如我以前跟他学过《成唯识论》,现在我正在读《瑜伽师地论》,这两部经书都是玄奘法师主持翻译或总结的,当时是用唐代语言,而且玄奘法师是用直译的,唐代的人看起来就很吃力,现代人就更吃力啦。可是南老师会给你讲得深入浅出。再比如,有很多佛经的语言都是唐代的语言。比如《楞严经》中的“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其中两个字“元妙”,很多人看到这个元字,就以为是元初、元本,南老师一讲就懂了,当时为了避讳唐玄宗名字中的玄,而将“玄妙”的玄字改成元代替,一说玄妙,大家都知道了。
④ 王国平:我一直很尊崇季羡林、任继愈他们,但是呢,我认为季羡林先生对国学研究不多,他主要方向是东方语言学,擅长的是吐火罗文、巴利文、梵文等,任继愈先生主要研究的是世界宗教史,反而不以传统文化见长。
朱清时:南老师就把这几个学问贯通起来了。当然,我们不说跟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相比,但是至少五百年来没有过这种人。中国有很多天资跟他差不多,机会跟他差不多的人,但是心不静,因为太平时期都想当官,都想成就功名,所以呢,他可能是几百年来第一人。他对儒释道都有精深的理解,儒家的理解,他是高人一筹,但是还不是他最重要的,他对佛学和佛经的理解,现在可能找不到第二人了。就在于佛经本身,很多是魏晋和唐代的语言,当时的人读来已经是晦涩难懂,何况现代人,这需要非常深的学问才能解释得非常准确。这十年我非常珍惜他讲佛经的机会,他不讲,别人都是望文生义,只有他讲了,别人才会服。
小题1:朱清时作为一名自然科学家,向南怀瑾拜师学佛的原因是什么?(4分)
小题2:在第③问中记者让被访者评价另外两位大师,你怎么评价这样的提问?你认为被
访者的回答巧妙吗?为什么?(5分)
小题3:朱清时谈到南怀瑾为人治学的风度,请从文中选取两点加以说明,并结合现实说
说它有怎样的启发。 (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 心中有一种信仰支撑,个人修养容易被教育和提升,当代学生缺乏信仰。
⑵ 佛学是一门教人行善与畏惧因果,对社会有益的学问。
⑶ 他想用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各种成果与佛学当初预言的自然界的各种情况进行联系、对比。(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小题1:这种提问方式尖锐、新颖,这种提问能引导被访者用两位大师与南怀瑾做比较,能创造更多的新闻亮点。(评价1分,分析1分)
或者:这种提问方式不得体,容易使主题分散,南怀瑾与这两位国学大师的没有可比性,并且容易把被访者的话题导引偏离中心。(评价1分,分析1分)
被访者回答很巧妙。他回答“现在南老师对佛学和佛经的理解水平,国内找不到任何人可以与他相比”,指出就佛学的范畴,无人能与他比较,既围绕访谈的主题谈南怀瑾的学问为人,又得体地避开了评价其他大师的敏感话题。(1点1分)
小题1:⑴ 南怀瑾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他督促朱清时集中精力,写科普文章,更广泛地影响社会,培养普罗大众的科学素养。我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的就是能更好地回报社会,实践科学真理和思考探索精神。
⑵ 南怀瑾治学严谨执着有热情。很多是魏晋和唐代的语言,当时的人读来已经是晦涩难懂,何况现代人,这需要非常深的学问才能解释得非常准确。当代学者治学之风浮躁,我们呼喊这个时代缺乏大师,大师只能从治学的严谨与热情中形成。
⑶ 南怀瑾淡泊名利,不追求功名,只专注学术。当代学者研究学问耐不住寂寞,耐不住名利色权的诱惑,这是这个时代缺乏大师的原因啊!(每点3分,点出为人治学特点1分,分析1分,谈启发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在第一问当中,朱清时提到了两点,一是信仰,一是
与自然界的联系。再有佛学讲究因果。
小题1:本题考查对提问的评价能力。得当与否,可从提问方式上分析或从提问的角度分
析。可答其提问的好,指出其特色。也可答其提问的不好,易引人答非所问。而答问的情况
很巧妙。他评价人时在一个小范围内,省去了很多麻烦。
小题1:本题为探究题。考查学生的探究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不能泛泛而谈。首
先对南怀瑾为人治学的风度进行具体分析,如分析他的责任感,他的治学态度,他的个人追
求等。启发,可结合他的任何一方面来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重进罗马”的精神
巴?金
①去年十一月十一日以后,许多人怀着恐惧与不安离开了上海。当时有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给我,绝望地倾诉留在孤岛[注]的青年的苦闷。我想起了圣徒彼得的故事。
②据说罗马的尼罗王屠杀基督教徒的时候,斗兽场里充满了女人的哀号,烈火烧焦了绑在木桩上的传教者的身体,耶稣的门徒老彼得听从了信徒们的劝告,秘密地离开了罗马城。彼得在路上忽然看见了耶稣基督的影子。他跪下去呐呐地问道:“主啊,你往哪里去?”他听见了耶稣的回答:“你抛弃了我的百姓,所以我到罗马去,让他们把我再一次钉在十字架上。”彼得感动地站起来。他拄着拐杖往回头的路走去。他重进了罗马城。在那里他终于给人逮住,钉死在十字架上。
③绰号“黄铜胡子”的尼罗王虽然用了火与剑,用了铁钉和猛兽,也不能摧毁这种“重进罗马”的精神。像这样的故事正是孤岛上的中国人应当牢牢记住的。
④那么为什么还有人在这里感到苦闷呢?固然在这里到处都听得见“到内地去”的呼声,而且也有不少年轻人冒危险、忍辛苦离开了孤岛。但是也有更多的人无法展翅远飞,不得不留在这里痛苦呻吟。
⑤不用说,每个人都有权利呼吸自由的空气,我们没有理由干涉他们。对那些有翅膀的,就让他们远走高飞,我也无法阻止。但是对于羽毛残缺或者羽毛尚未丰满的,我应该劝他们不要在悲叹中消磨光阴,因为他们并非真如他们自己所想象的那样:比别的人更不幸,而且他们忘记了他们的肩上还有与别人的同样重大的任务。固然,可以使人呼吸自由空气的内地是我们的地方,但是被视作黑暗地狱的孤岛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土地!一直到今天孤岛还不曾被魔手捏在掌心里,未必就应该由我们自己来放弃?自由并不应当被视作天赐的东西。自由是有代价的。真正酷爱自由的人并不奔赴已有自由的地方,他们要在没有自由或者失去自由的地方创造自由,夺回自由。托玛期·潘恩说得好:“不自由的地方才是我的祖国。”参加过北美合众国独立战争的潘恩是比谁都更了解自由的意义的。
⑥唯其失去自由,更需要人为它夺回自由。唯其黑暗,更需要人为它带来光明。只要孤岛不曾被中国人完全放弃,它终有得着自由、见到光明的一天。孤岛比中国的任何地方都需要工作的人,而且在这里做工作比在别处更多困难,这里的工作者应当具有更大的勇气、镇静、机智和毅力。工作的种类很多,它们的重要性并不减于在前线作战。我们有什么理由轻视孤岛上的工作?我们平日责备失地的将士,那么轮到我们来“守土”的时候,我们怎么可以看轻我们的职责?撇开独岛的历史不说,难道这四五百万中国人居住的所在就是一块不毛的瘠土?谁能说匆匆奔赴内地寻求自由,就比在重重包围中沉默地冒险工作更有利于民族复兴的伟业?反之,“重进罗马”的精神倒是建立新中国的基石。这是一句实话。我们在失地中已经见到了不少的这种精神的火花。这种精神不会消灭,中国不会灭亡,这是我们可以断言的。
⑦因此住在孤岛上的人,尤其是青年,应当因为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而兴奋、振作,不要再陷入苦闷的泥淖中去。
1938年7月19日在汕头
(选自《无题》)
注:“孤岛”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发生前的上海租界,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
小题1:第④段中“这里”指的是??。(1分)
小题2:文章第二段彼得的故事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5分)
小题3: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1)不自由的地方才是我的祖国
(2)这种精神不会消灭,中国不会灭亡,这是我们可以断言的
小题4:第⑥段中加点的几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分条回答。(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里指的是“孤岛”或是“上海孤岛”
小题2:彼得重进罗马的故事照应是了题目,是对“罗马精神”的说明。“罗马精神”是指彼得在耶稣的指引下重进罗马、继续斗争、坦然接受死亡命运的精神。这里作者提倡“罗马精神”就是鼓励当时中国滞留在孤岛的上海的青年,振作精神,为了国家的自由好解放,同日寇作斗争
小题3:(1)真正酷爱自由的人并不奔赴已有自由的地方,他们要在没有自由或者失去自由的地方创造自由,夺回自由。
(2)因为相信我们中国国有敢于牺牲的精神,所以对中国抗战必胜充满了信心。
小题4:作者用了四个反问句。(1分)
(1)我们没有理由轻视孤岛的工作。
(2)我们要看重我们的责任。
(3)上海是一块充满生机的的土地。
(4)匆匆奔赴内地寻求自由不一定比在重重包围中沉默地冒险工作更有利于民族复兴的伟业。(以上1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只说“上海”不得分
小题2:照应题目1分,“罗马精神”定义2分,结合具体中国受到日寇侵略谈斗争2分
小题3:(1)“不逃避苦难”“主动创造自由”各1分,两点全得2分
(2)说出因果关系即得2分,条件关系不给分
小题4: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恃德者昌,恃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最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1.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这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即时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
3.?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1、A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小题。
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嗯。”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黑边;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洗。”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像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个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热水澡,还是冷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是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回,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儿,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有删改)
(1)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意对即可)
(2)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②透过“洗澡”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触发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
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观点三:使小说的象征意蕴含蓄、多元。①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②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③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层次丰富,针对面广。(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红楼梦选读》中的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节选)
袭人听了,便忙到潇湘馆来,见紫鹃正伏侍黛玉吃药,也顾不得什么,便走上来问紫鹃道:“你才和我们宝玉说了些什么话?你瞧瞧他去!你回老太太去,我也不管了!”说着,便坐在椅上。黛玉忽见袭人满面急怒,又有泪痕,举止大变,更不免也着了忙,因问怎么了。袭人定了一回,哭道:“不知紫鹃姑奶奶说了些什么话,那个呆子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李妈妈掐着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连妈妈都说不中用了,那里放声大哭,只怕这会子都死了!”黛玉听此言,李妈妈乃久经老妪,说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哇”的一声,将所服之药,一口呕出,抖肠搜肺、炙胃扇肝的,哑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
紫鹃忙上来捶背。黛玉伏枕喘息了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紫鹃说道:“我并没说什么,不过是说了几句玩话,他就认真了。”袭人道:“你还不知道他那傻子,每每玩话认了真?”黛玉道:“你说了什么话?趁早儿去解说,他只怕就醒过来了。”紫鹃听说,忙下床,同袭人到了怡红院。谁知贾母王夫人等已都在那里了。贾母一见了紫鹃,便眼内出火,骂道:“你这小蹄子,和他说了什么?”紫鹃忙道:“并没敢说什么,不过说几句玩语。”谁知宝玉见了紫鹃,方“嗳呀”了一声,哭出来了。众人一见,都放下心来。贾母便拉住紫鹃,只当他得罪了宝玉,所以拉紫鹃命他赔罪。谁知宝玉一把拉住紫鹃,死也不放,说:“要去连我带了去!”众人不解,细问起来,方知紫鹃说要回苏州去,一句玩话引出来的。贾母流泪道:“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玩话。”又向紫鹃道:“你这孩子,素日是个伶俐聪敏的,你又知道他有个呆根子,平白的哄他做什么?”薛姨妈劝道:“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得这么大,比别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剌剌的说一个去,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这并不是什么大病,老太太和姨太太只管万安,吃一两剂药就好了。”
正说着,人回:“林之孝家的,赖大家的,都来瞧哥儿来了。”贾母道:“难为他们想着,叫他们来瞧瞧。”宝玉听了一个“林”字,便满床闹起来说:“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们来了!快打出去罢!”贾母听了,也忙说:“打出去罢!”又忙安慰说:“那不是林家的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再没人来接他,你只管放心罢!”宝玉道:“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了!”贾母道:“没姓林的来,凡姓林的都打出去了。”一面吩咐众人:“以后别叫林之孝家的进园来,你们也别说‘林’字儿。孩子们,你们听了我这句话罢!”众人忙答应,又不敢笑。一时宝玉又一眼看见了十锦子上陈设的一只金西洋自行船,便指着乱说:“那不是接他们来的船来了?湾在那里呢。”贾母忙命拿下来。袭人忙拿下来,宝玉伸手要。袭人递过去,宝玉便掖在被中,笑道:“这可去不成了!”一面说,一面死拉着紫鹃不放。
一时人回:“大夫来了。”……
一时按方煎药,药来服下,果觉比先安静。无奈宝玉只不肯放紫鹃,只说:“他去了,就是要回苏州去了。”贾母王夫人无法,只得命紫鹃守着他,另将琥珀去伏侍黛玉。黛玉不时遣雪雁来探消息。这晚间宝玉稍安,贾母王夫人等方回去了,夜还遣人来问几次信。李奶奶带宋妈等几个年老人用心看守,紫鹃、袭人、晴雯等日夜相伴。有时宝玉睡去,必从梦中惊醒,不是哭了,说黛玉已去,便是说有人来接。每一惊时,必得紫鹃安慰一番方罢。彼时贾母又命将祛邪守灵丹及开窍通神散各样上方秘制诸药,按方饮服,次日又服了王太医药,渐次好了起来。宝玉心下明白,因恐紫鹃回去,倒故意作出佯狂之态。紫鹃自那日也着实后悔,如今日夜辛苦,并没有怨意。袭人心安神定,因向紫鹃笑道:“都是你闹的,还得你来治。也没见我们这位呆爷,‘听见风儿就是雨’,往后怎么好!”暂且按下。
小题1:都说贾宝玉是个呆子,从文中的哪些描写可见他对林黛玉的呆情?
小题2:林黛玉总爱与贾宝玉耍小性子,有闹不完的矛盾,拌不完的嘴,但在得知宝玉发病后,林黛玉有哪些表现,从中可见她对贾宝玉什么样的心?
小题3:为了责备紫鹃把宝玉气得半死,袭人叫她“姑奶奶”,贾母叫她“小蹄子”。请比较二人的叫法有什么不同的表达作用。
小题4:阅读这段文字之后,请说说这个情节对描写黛玉与宝玉之间的爱情有什么作用。
小题5:分条说说薛姨妈劝贾母的那段话里有几层意思,再说说薛姨妈的话是否能反映贾宝玉发病的真实原因。
参考答案:
小题1:听到紫鹃说林黛玉要回扬州去了,就“眼也直了,手脚也冷”死去了一大半;②见了林黛玉的丫头紫鹃还在就从半死中醒过来,说林妹妹要去,就带他一起去;③林之孝家的来探望他,他以为是林黛玉老家的人来接他了,听完解说后要求别人都不准姓林;④看见一只金西洋自行船模就以为是来接林黛玉的船,直到把船掖在被中,还死拉着紫鹃不放,以为这样妹妹就去不成了,才放心了。
小题2:听袭人说贾宝玉“不中用了”“哇”的一声,将所服之药,一口呕出,抖肠搜肺、炙胃扇肝的,哑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②紫鹃要给她捶背时她说:“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③听说是紫鹃的话惹得贾宝玉发病的,她要紫鹃“趁早儿去解说,他只怕就醒过来了。”
④贾宝玉在病中,黛玉不时遣雪雁来探消息。这些细节描写,都能体现林黛玉从心底上对贾宝玉的深深的担忧与牵挂,而这些,都是因爱情所至。
小题3:袭人作为宝玉的贴身丫鬟,又是十分忠实于主子的仆人,所以,看到宝玉被紫鹃气得半死,固然万分着急,并对紫鹃百般怨愤,但不管她在主子心目中她的地位怎么样,总归是个女仆,所以对于同样是女仆的紫鹃,她再怨愤也只能叫“姑奶奶”,但这里的“姑奶奶”不是正语,带有深深埋怨泄愤的情绪。贾母把宝玉当成心肝来疼爱,看到被紫鹃气成半死,作为贾府的最高统治人物,在这样的生生怨恨中,她叫紫鹃“小蹄子”,带着狠狠的责骂之意。
小题4:贾宝玉与林黛玉平时在一起,总有拌不完的嘴角,闹不完的别扭,怄不完的气。林黛玉那颗对贾宝玉的心,总是遮遮掩掩,而贾宝玉要吐心声又常被林黛玉堵回去,或者给予揶揄。为了表现他们二人的真心相爱,能把他们的相互牵挂,相互体现,那种难分难舍的爱情,作者精心安排了紫鹃这个中间人物,故意不让他们面对面,这才让他们把心底最真实的情感流露了出现,从而足见他们爱之深,情之切。
小题5:薛姨妈的话包含的意思有:①宝玉是个心实的傻孩子,发病是他的性子引起的,没什么奇怪;②宝玉与林姑娘不仅一块长大,而且比别的姊妹关系更好,说一个要去,伤心是自然的;③宝玉并非大病,吃点药就会好,请老太太、太太放心。
薛姨妈只是从小孩子的天性去理解宝玉发病的原因,所说的话也只是出于对贾母及王夫人的安慰,显然是没有能真正理解宝玉对林黛玉的深深恋爱之情,她的话当然也就不能反映宝玉真正的心思。这也间接地反映了宝玉与黛玉爱情不被人理解,更不能得到支持的现实。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