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05 20:52: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努力。政府应以政策工具调控市场,以强大的市场力量逼迫市场主体选择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大的经济体,高能耗与低能效相叠加,使能源环境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如果说目前这一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带有客观必然性,那么,能源低效率是不能容忍的。 降低能耗强度的根本途径是改善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我们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不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就不能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十一五《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行动,但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主要受经济力量的驱动。 面对能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是实现节能目标的一种重要措施。但面对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极其复杂状况,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很难做到科学合理。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包括价格、法规、技术标准、经济激励等措施,通过市场起作用,着重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是一种经济行为;实现节能目标,要素价格和环境监管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生产要素价格通过市场充分地反映稀缺程度和严格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监管,附以税费的激励,是实现节能环保目标最重要的经济驱动力。 小题1:依据文意,不属于“节能环保”措施的一项是 A.改善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从而降低能耗强度。 B.实现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 C.通过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实现节能目标。 D.政府的政策通过市场起作用,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
|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济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能源的低效率是必须改变的。 B.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必须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 C.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在复杂状况下,难以做到科学合理。 D.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带来了经历驱动力,促进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在原始社会,当社会生产力还十分低下,人们的劳动所得除了维持人们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外几乎没有剩余时、是没有所谓人权概念的。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伴随着奴隶制的产生和发展,奴隶的生存权利作为最古老的人权要求第一次被提出来了。因此,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会有人权问题的产生。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A.人权要求是伴随着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 B.奴隶的生存权利是最古老的人权要求。 C.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人权要求的产生。 D.私有制是人权出现的根源。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18分) 唐朝的潭水 邸玉超 唐朝的那池潭水,越千年了,依旧清且涟漪。昨日发现,那潭水经雾雨雪霜几多形态变化,已从永州流到我的舍畔。只是潭中原来那百许头鱼已不见踪影,恍惚的还闪两尾亮儿,疑是柳宗元游移的目光。流水不腐,铁梨木刻印的宋版书虽然已经发黄,但时间的木纹仍然清晰,班驳的是盛水之岸。 人都是有些私心的,能与别人共享的东西不多,似乎惟有苦难与文章,才好共同分享。柳河东先生的文章早年在校时都是读过的,那时心智懵懂,读时囫囵吞枣,读后过眼云烟。体味了人生冷暖,积淀了岁月沧桑,而今重新品味,自然有更深切的感受。 唐时的永州,是挺偏远荒蛮的。被贬永州的柳宗元,有点山野农夫的样子,茅舍旁栓着倔强而冒失的毛驴,篱畔的野草出没着黑质而白章的花蛇。他的心情一定很糟糕。从古至今,有几人能做到宠辱而不惊的?何况那么显赫的达官贵人。好在文人的优势在失势时真正显现出来了。寄情山水,柳宗元的眼睛立时明亮起来。《小石潭记》,全文仅193字,除去文末记述同游者的文字,实质只有167字,却写活了一溪水,画活了一潭鱼。那溪如鸣佩环,隔着缜密的竹林,老远就能听到其清脆悦耳的声响。汪积成潭,水清至透明,甚至虚无:“鱼皆空游无所倚”。日光直透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为坻、为屿的石上,伴青树翠蔓的倩影摇曳。不着水字,水意淋漓。是写生式的,如同苏俄作家米普里什文写抒情小品,不是凭记忆,而是像画家写生一样,铺纸在潮湿的树桩、光滑的石头上,照着自然界的模样,“在春天口授下写的”。也是写意的,如中国画。顾恺之论画事时说:以形写神。柳先生文中之形色,是描摹自然之形色,又非自然之形色。其情致之清超乎世俗,其意境之远逶迤笔外。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借景抒情:“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人联想到他北望故园,独钓寒江雪时的凄怆心境与感伤情怀。人活着,能看透世事的不多,能看透自己的更少见。能在一杯酒中沉醉,是一种超脱;能为一汪水感动,也算是一种幸福。 早几年,曾读过著名画家吴冠中画的一幅《观鱼》,画中的池潭群鱼信游,光影婆娑,笔墨技法无以挑剔,只是构图稍显局促,少些意境,尤其画亭上拥挤不堪的观鱼人,似乎粘了些粉气。文有文的不足,画有画的局限。像柳河东先生这样笔致优美、诗情画意兼备的文章,古来也不多见。年前游湖南,未得机会到永州拜会小石潭,甚觉遗憾,稍可弥补的是,在张家界武陵源见到了类似的溪和潭。据说,是吴冠中先生最早发现张家界的秀美风光,才使得这处深藏闺中无人识的人间胜境远播海内外。南国有嘉木,潇湘多才子。凤凰城的沈从文写尽了湘西风土人情,惟独不见永州的山水风物,也许是因为前人柳宗元捷足先登的缘故?喜欢食蚕豆豉和蕨菜的湘籍画家黄永玉,对湘西北的张家界钟爱有加,但不知他画过湘南永州的小石潭没有?难以逾越的不是山水,是古人创造的艺术高度。 一千二百年前那潭中的鱼可能已成为化石,而那水还活着,在文字的河床汩汩流淌。 (节选自《散文》2007年第7期,有删改) 19.小题1:阅读全文,说说“那水还活着,在文字的河床汩汩流淌”一句的含义。(4分) 答: 20. 小题2:作者而今重新品味柳河东的文章时,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请写出其感受的具体内容。(4分) 答: 21. 小题3:文章以浓墨重彩详写吴冠中《观鱼》画面的内容,和其他画家作家未能涉笔小石潭,其用意是什么?(5分) 答: 22. 小题4: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的主旨,谈谈你对超脱和幸福的理解。(5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小石潭里的水永不枯竭,《小石潭记》在文学的长河里,永远鲜活地流淌,以文学的美感,愉悦着读者。 小题2:寄情山水,淡忘仕途失意;超乎世俗,看透事态炎凉;看透自己,寻求人生幸福。 小题3:运用衬托手法,表现出《小石潭记》一文笔致优美、诗情画意兼备的特点,引出自己未能拜会永州小石潭的遗憾,揭示“难以逾越的不是山水,是古人创造的艺术高度”的文章旨意。 小题4:(提示)应结合“世事”“自己”谈自己遭遇挫折、失败时获得心灵慰藉的经历或感受。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培育一位电影明星,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从时间成本看都是昂贵的,一个明星的成长有漫长的过程,还要有天赋和种种机缘。当然还有更为紧要的前提,即明星必须扮演某个角色,借角色而成名,如扮演埃及艳后、扮演安娜·卡列尼娜或特工“007”等。只有作为成功的角色的明星,才能成为生活中的明星。 自从有了电视,情形有了难以料想的变化,明星的概念也大大泛化。一方面从明星生产的角度看,周期更短,速度更快,一部电视连续剧,可以使演员每天晚上出镜,抵得上十来部电影。另一方面,即更关键之点是有了电视和网络,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角色成名,明星可以是扮演自身,就像电视主持人。再例如,姚明扮演姚明,刘翔扮演刘翔。亦即当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可以直接登场,以明星自身的名义登场。由此,电视不仅生产了演艺明星,还生产体育明星、演讲明星,还有大众明星。到了大众明星秀这一步,明星已经不是遥不可及,他们早已脱下神秘的面纱,成为邻家男孩和女孩。当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明星就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既然明星不一定要扮演某一个角色,明星的门槛就大大降低,明星的大门洞然敞开。 明星是社会流行趣味的代表,这种流行趣味不是由哪一位才趣卓著的人物独自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商业文明和大众传媒合谋并通过明星自觉和不自觉的配合,共同创造的。这就是当代电子文化的特征。当代文化的辉煌是工业文明的辉煌、是物质生产技术文明的辉煌,而这些辉煌的替身或者说集合点就是明星。 明星是流行趣味的代表,大众仰望明星,大众在此岸,而明星在彼岸。从此岸到彼岸应该有一段漫长的距离,跨越这一距离,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还要机缘凑巧。但是陡然间,随着电子媒介技术进一步发展和电视娱乐节目,大众能直接参与明星生产,自己当明星,他们参加各类选秀节目,哪怕是只当15分钟的明星。明星秀成为一种社会风潮,不但是青年人跃跃欲试,连成年人和儿童也加入到这一浪潮中,势头汹涌。一旦明星不需要以扮演什么角色为条件,那就星途坦荡,而且是条条大道通明星。特别是有了网络视频,人们不一定要上电视节目才能当明星,也用不着任何资格审查才能踏上明星之路,只需将自己制作的视频制品拿到网络上传播,就有成功的可能,这大大增加了当明星的概率。也难怪,当年麦克卢汉在对比电影和电视时会说:“看电影时,你坐在那儿看银幕,你就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电视时,你则是电视屏幕。……看电影的时候,你向外进入世界;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正是电视和网络的出现,使影像电子文化成为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和日常生活场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情感和记忆中。就像今天的孩子在若干年后会发现,自己的童年生活早已被细心的父母记录在各类摄像和视频中,自己早就充当了家庭生活的小明星,潇洒地生活在大人们的摄像镜头和屏幕里。(节选自蒋原伦《今夜星光灿烂》,《读书》2011年第2期) 1.下列有关明星概念“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了电视和和网络,明星的生产,变得周期更短,速度更快。 B.电视上的明星,只需扮演自身,不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 C.电视娱乐节目使明星大众化,明星秀成为一种社会风潮。 D.影像电子文化进入家庭日常生活,人人都可以充当明星。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功的电影明星凭借天赋和种种机缘,可以缩短其成长的过程,而不一定要借角色成名。 B.明星的门槛降低,与明星培育的成本无关,主要原因在于上电视不一定要扮演某个角色。 C.创造流行趣味要商业文明和大众传媒合谋并要明星配合,明星则可成为这种趣味的代表。 D.有了网络视频,明星变得不再神秘,人们只要将视频制品在网上传播,就必定成为明星。 3.综观全文,请谈谈你对麦克卢汉所说“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有了电视,明星生产的条件大大改变,明星的门槛大大降低,大众可直接参与明星的生产,自己当明星,并且影像电子文化与日常生活场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情感和记忆中。(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翻浆 毕淑敏 那年,我从西藏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 轮胎的货车,颠簸了10天,到了一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突然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一个人。浑身是土的人。他穿着一件尿碱黄色的旧大衣,拎着一个姜黄色的破袋子,袋口绑着一缕骆驼黄色的绳子。 “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子已经坐满,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我爱人生孩子了……没有奶……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赶不回去,孩子就饿死了……。” 为了那个女婴,我一咬牙说:“你上车吧。”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一天突然消失了。原来是个知青,化装成可怜的人,拦了师傅的车。上车后把师傅杀死,甩在沙漠,自己把车开回了上海。从此我们车队绝不搭任何不认识的人。” 我立刻心里一沉。我找到 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晕中,那个土色的男子如一团肮脏的雾,抱着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遗弃的篮球,被橡胶击得嘭嘭作响。 “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 “再仔细瞅瞅。” 这一次,我看到搭车人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一脚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车速接近极限。我从小洞窥探,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 地方,但依旧完整。 我把所见同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要跳车的,现在车速这么快,他若是跳下去就是找死。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汹涌澎湃,车速减慢了。大厢上的 人也很灵敏地觉察了速度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在他的右脚残忍地踩下去的前一秒,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大厢板上的男人,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几乎被卸成零件。“最低也是个脑震荡。看他还有没有劲头偷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那男人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地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那边,他扎在小米口袋上的骆驼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的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到了。”司机干巴巴地说。到兵站。这是我们今晚的宿营地,那个贼娃子住的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人挽着他的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个把时辰,他苍老得分辨不出年龄了。除了原有的赭黄之外,脸上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 把“谢”说成“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怕我的小女儿喝不上米汤,现在到天亮前,我赶得到家了……学学……”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 看着他准备赶路的蹒跚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那个土黄色的人孤独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负重荷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它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中。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选自《毕淑敏文集》,有删改) 【注】翻浆,指春暖解冻的时候,地面或者道路 出现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小题1:文中描写搭车人“孤独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负重荷的样子”,为什么会“不负重荷”呢?(4分) 小题2:文中三次写到“骆驼黄的绳头”,这样写分别有何作用?(5分) 小题3:“我”与司机这两个形象有什么共同点?作者这样写的创作意图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不负重荷”一方面指搭车人的劳累、伤痛难以忍受,另一方面指搭车人难以忍受自己一番好心却被被误解的痛苦。 小题2:第一次写“骆驼黄的绳头”,是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第二写“骆驼黄的绳头”,是情节 的发展。通过写“绳头”的失踪,写出了“我”的判断——“他”是个贼,也为后面我要检查作铺垫。第三次写“骆驼黄的绳头”,是情节发展的高峰与结束,揭露出出人意表的结局,从而完成小说人物的塑造,揭示主题。 小题3: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我”和司机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戒备心、不信任感 。作者这样写,意在反映当下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缺乏沟通的社会现象,并对此加以鞭笞。
本题解析: 小题1:4分 小题2:略 小题3:6分,第一问2分,“戒备心”、“不信任感”各1分;第二问“反映当下社会现象”2分,“鞭笞”2分。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