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A.时时为安慰 三岁为妇 B.府吏得闻之 朝搴阰之木兰兮 C.何敢助妇语何以解忧 D.吾今且报府洵美且异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A.副词,起指代作用,“我”; B.通“娶”,娶妻;C.辞别。 所以选D。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 “为”均为动词,作为; B“之”,前者为代词,这件事;后者为结构组词,的; C“何”,前者为疑问代词,怎么;后者为疑问代词,什么; D“且”前者为副词,暂且;后者为连词,并且。所以选A。
小题3: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C“为仲卿母所谴”是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判断句。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一)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二)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夫人之相与 与:交往、结交
B.终期于尽 期:到
C.夫夷以近 夷:平坦
D.其孰能讥之乎 孰:难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然力足以至焉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B.不如因善遇之 或因寄所托
C.然力足以至焉 于是余有叹焉
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此余之所得也。
A.死生亦大矣。
B.而又不随以怠。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段一阐述了想要到险远之处,看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志、力、物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B.文段一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需要有坚定的志向的道理。 C.文段二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快乐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D.文段二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由平静转向激荡,由乐转为痛。
参考答案:1.D
2.A
3.A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举进士,为大理评事,再迁通判常州。吏民有因缘亡失官钱,籍其赀犹不足以偿,妻子连逮者至数百人。亮纵去,缓与之期,不逾月,尽输所负。罗处约使江东,以亮治行闻,擢知濮州。久之,出知饶州。州豪白氏多执吏短长,尝杀人,以赦免,愈骜横,为闾里患,亮发其奸,诛之,部中畏慑。王均反,以为西川转运副使。贼平,主将邀功,诛杀不已,亮全活千余人。城中米斗千钱,亮出廪米,人赖以济。召问蜀事,会械送贼诖误者八十九人至阙下,执政欲尽诛之。亮曰:“愚民胁从,此特百之一二,余窜伏山林者众。今不贷之,反侧之人,闻风疑惧,一唱再起,是灭一均,生一均也。”帝悟,悉宥之。时诸州盐井,岁久泉涸,而官督所负课,系捕者州数百人。亮尽释系者,而奏废其井,又除属部旧逋官物二百余万。还知潭州,属县有亡命卒剽攻,为乡间患,人共谋杀之。事觉,法当死者四人,亮咸贷之,曰:“为民除害,反坐以死罪,非法意也。”徙升州。行次江州,属岁旱民饥,湖湘漕米数十舟适至,亮以文守将,发以赈贫民。因奏:“濒江诸郡皆大歉,而吏不之救,愿罢官籴,令民转粟以相周。“以右谏议大夫知广州。时宜州陈进初平,而澄海兵从进反者家属二百余人,法当配隶,亮悉置不问。海舶久不至,使召来之,明年,至者倍其初,珍货大集,朝廷遣中使赐宴以劳之。仁宗初,迁工部尚书,以太子少保致仕,卒。
? 【注】①诖(guà)误:贻误,连累。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吏民有因缘亡失官钱——因奏:“濒江诸郡皆大歉……”
B.为闾里患——为民除害
C.是灭一均、生一均也——非法意也
D.反侧之人,闻风疑惧——而吏不之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马亮“为政宽和”和“处事果断”的一组是
[? ]
A.罗处约使江东,以亮治行闻,擢知濮州。
亮发其奸,诛之,部中畏慑。
B.事觉,法当死者四人,亮咸贷之。
湖湘漕米数十舟适至,亮移文守将,发以振贫民。
C.亮尽释系者,而奏废其井,又除旧部官物二百余万。
(亮)曰:“为民除害,而反坐以死罪,非法也。”
D.海舶久不至,使招来之,明年,至者倍其初。
城中米斗数千,亮出廪米裁其价,人赖以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马亮任常州通判时,有“吏民”丢失官钱而无力偿还,他们的妻子受牵连被捕的达几百人。由于马亮采取了放人、宽限的做法,不到一月就收回了全部欠款,马亮也因此得到了提拔。
B.马亮出任饶州知府时,州豪白氏由于掌握了官吏的短处,虽然杀了人,却仍然得到了赦免,从此更加蛮横,成为乡里的祸害。马亮揭露了他的邪恶之事,处死了他,从此乡里得到了安宁。
C.马亮曾作为西川转运副使参与了平定王均叛乱,但他不仅不像主将一样为邀功请赏而惨杀不已,而且在“召问蜀事”时进言晓以利弊,使皇上饶恕了受王均牵累的械送至京城的八十九人。
D.马亮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出任广州知府时,采取了赦免随从陈进反叛的“澄海兵”的家属二百余人,派使者招来已经长久不至的海运大船等利民利国的措施,既稳定了边防,又繁荣了贸易。
4.翻译上文中划线句子:
(1)举进士,为大理评事,再迁通判常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民除害,反坐以死罪,非法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年,至者倍其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