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11-05 20:58:3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幕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蒸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夸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丰,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又以种瓜为业。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朗察孝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愍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行,养亲必己力——禀:赐与
B.性木功,佣赁以给供养——闲:熟习
C.日暮作毕,受归家——直:报酬
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做饭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 ]
A.唯餐盐饭而已——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父抱笃疾弥年——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于母前,示有所啖——岂可减溉田之水
D.原平乃拜而受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朗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A
3.C
4.(1)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2)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 :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2分)
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
曾子②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章》
【注】①怀居:指留恋家居的安逸生活。怀,思念,留恋;居,家居。
②曾子:孔子的学生,著有《大学》和《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小题1: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概括“士”的特点。(4分)
小题2:儒家对“士”的要求在今天是否还有其现实意义?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不恋小家、不慕安逸、知廉远耻、承担责任、积极有为。
小题2:儒家对“士”的要求在今天依然还有其现实意义。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发展需要有担当精神的创业者、建设者。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贪图安逸、心胸狭隘、不知廉耻、缺乏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时就会懦弱无刚、中途退缩。 一个懦弱无刚的人怎能为国家,为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所以,今天的读书人依然要有"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唯如此,才能担起历史和时代的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译文:①士如果留念家居的安逸生活,就不足以成为士。②能有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他国,能够不辜负君王的使命,这种人便可以称士了。③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孔子说:“读书人如果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配做读书人了。”君子为了道德仁义可以志在四方,而不把自己仅仅局限在故土之上,修养不够的人却只顾留恋乡土而不知推行道义;君子敬畏国家的法律政令,避免因为违背道德仁义而身遭刑戮,造成对父母的不孝,对亲人的伤害,修养不够的人却只考虑是否有利可图。“士怀土居不足以为士”这句话是在批评那些目光短浅却高居士位的人。“这次路途已经耽搁了,但是我行走于四方,还好没有辜负了君王的使命,可谓幸运。”这句 话中,既表明了“士”的官吏身分,同时也指出了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条件和责任: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君所交给的任务。前者是对士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士的实际办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而这两方面的统一,则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一名完美的儒者的形象。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担任着重大的任务,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告诉人们要担负起责任,并为之努力。
小题2:依然还有其现实意义。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有担当的创业者、建设者。一个读书人如果饱读诗书但却贪图安逸、缺乏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是不能能为国家,为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的。所以,今天的读书人必须抱负远大,并且意志坚强,才能担起历史和时代的重任,为社会发展努力。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后面题(9分):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遣归”。
府吏得闻,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安慰,久久莫相忘!”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时遣归 相:互相
B.终老不复 取:取代
C.家来贵门 谢:感谢
D.不相从许 会:一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时时安慰  三岁
B.府吏得闻  朝搴阰木兰兮
C.敢助妇语以解忧
D.吾今报府洵美
小题3:下列语句中句式与其它各句不一样的是(  )(3分)
A.汝是大家子
B.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C.为仲卿母所谴
D.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A.副词,起指代作用,“我”; B.通“娶”,娶妻;C.辞别。 所以选D。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 “为”均为动词,作为; B“之”,前者为代词,这件事;后者为结构组词,的; C“何”,前者为疑问代词,怎么;后者为疑问代词,什么; D“且”前者为副词,暂且;后者为连词,并且。所以选A。
小题3: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C“为仲卿母所谴”是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判断句。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一)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二)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夫人之相  与:交往、结交
B.终于尽  期:到
C.夫以近  夷:平坦
D.其能讥之乎  孰:难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力足以至焉  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B.不如善遇之  或寄所托
C.然力足以至  于是余有叹
D.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此余之所得也。
A.死生亦大矣。
B.而又不随以怠。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段一阐述了想要到险远之处,看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志、力、物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B.文段一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需要有坚定的志向的道理。 C.文段二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快乐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D.文段二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由平静转向激荡,由乐转为痛。


参考答案:1.D
2.A
3.A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举进士,为大理评事,再迁通判常州。吏民有因缘亡失官钱,籍其赀犹不足以偿,妻子连逮者至数百人。亮纵去,缓与之期,不逾月,尽输所负。罗处约使江东,以亮治行闻,擢知濮州。久之,出知饶州。州豪白氏多执吏短长,尝杀人,以赦免,愈骜横,为闾里患,亮发其奸,诛之,部中畏慑。王均反,以为西川转运副使。贼平,主将邀功,诛杀不已,亮全活千余人。城中米斗千钱,亮出廪米,人赖以济。召问蜀事,会械送贼诖误者八十九人至阙下,执政欲尽诛之。亮曰:“愚民胁从,此特百之一二,余窜伏山林者众。今不贷之,反侧之人,闻风疑惧,一唱再起,是灭一均,生一均也。”帝悟,悉宥之。时诸州盐井,岁久泉涸,而官督所负课,系捕者州数百人。亮尽释系者,而奏废其井,又除属部旧逋官物二百余万。还知潭州,属县有亡命卒剽攻,为乡间患,人共谋杀之。事觉,法当死者四人,亮咸贷之,曰:“为民除害,反坐以死罪,非法意也。”徙升州。行次江州,属岁旱民饥,湖湘漕米数十舟适至,亮以文守将,发以赈贫民。因奏:“濒江诸郡皆大歉,而吏不之救,愿罢官籴,令民转粟以相周。“以右谏议大夫知广州。时宜州陈进初平,而澄海兵从进反者家属二百余人,法当配隶,亮悉置不问。海舶久不至,使召来之,明年,至者倍其初,珍货大集,朝廷遣中使赐宴以劳之。仁宗初,迁工部尚书,以太子少保致仕,卒。
? 【注】①诖(guà)误:贻误,连累。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吏民有缘亡失官钱——奏:“濒江诸郡皆大歉……”
B.闾里患——民除害
C.是灭一均、生一均——非法意
D.反侧人,闻风疑惧——而吏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马亮“为政宽和”和“处事果断”的一组是
[? ]
A.罗处约使江东,以亮治行闻,擢知濮州。
  亮发其奸,诛之,部中畏慑。
B.事觉,法当死者四人,亮咸贷之。
  湖湘漕米数十舟适至,亮移文守将,发以振贫民。
C.亮尽释系者,而奏废其井,又除旧部官物二百余万。
  (亮)曰:“为民除害,而反坐以死罪,非法也。”
D.海舶久不至,使招来之,明年,至者倍其初。
  城中米斗数千,亮出廪米裁其价,人赖以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马亮任常州通判时,有“吏民”丢失官钱而无力偿还,他们的妻子受牵连被捕的达几百人。由于马亮采取了放人、宽限的做法,不到一月就收回了全部欠款,马亮也因此得到了提拔。
B.马亮出任饶州知府时,州豪白氏由于掌握了官吏的短处,虽然杀了人,却仍然得到了赦免,从此更加蛮横,成为乡里的祸害。马亮揭露了他的邪恶之事,处死了他,从此乡里得到了安宁。
C.马亮曾作为西川转运副使参与了平定王均叛乱,但他不仅不像主将一样为邀功请赏而惨杀不已,而且在“召问蜀事”时进言晓以利弊,使皇上饶恕了受王均牵累的械送至京城的八十九人。
D.马亮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出任广州知府时,采取了赦免随从陈进反叛的“澄海兵”的家属二百余人,派使者招来已经长久不至的海运大船等利民利国的措施,既稳定了边防,又繁荣了贸易。
4.翻译上文中划线句子:
(1)举进士,为大理评事,再迁通判常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民除害,反坐以死罪,非法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年,至者倍其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