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A.①辛丑秋,将之江阴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 B.①始焉欣欣,继焉索索 ②盘盘焉,囷囷焉 C.①取径以南,益露奇境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②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
3、阅读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②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③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竞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有改动。)
[注]①木主:死人的牌位。②爰:于是;就。③徂:通“殂”,死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盍往归焉——盍:何不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叩:通“扣”,拉住
C.左右欲兵之——兵:施刑,杀害
D.我安适归矣——适:刚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若至近世,操行不轨——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B.遂饿死于首阳山——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C.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D.及饿且死,作歌——彼且奚适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就征讨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不“孝”不“仁”,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这些善人的命运与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正好相反,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成为清高之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马公,名燧,字洵美,汝州郏城人也。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宝应中,陈郑节度李凉公移镇上党,雅知公才,表为晋州赵城尉。时王师既破史朝议,乃复河洛,有回鹘可汗之助,因肆暴而归,以功自负,其强难屈,李凉公使上介致饩①,皆惧不敢行。公官方解巾②,急病不让,径诣其(回鹘军队)垒。申明要约,气盛词直,虏皆优从。可汗乃授以旗帜,委之供办,且曰:“有犯禁者,公其董之。”于是藩部肃然,莫不畏服。
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③,居将相之重,恃父子之勇,可汗又其子婿也,借之为援,将有异图。公密觇其情,请为之备。初,伪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与相、卫、恒、定等四帅相继来降,怀恩结为党助,奏复其职。于是拥众据汾上,子玚围太原,相、卫馈运,以相掎角。公至安阳,说其帅曰:“怀恩僭刻以逞欲,其子轻佻而好胜,人人自为计,坐待帐下之变耳? ”深陈利病,劝喻激切,由是感公言,至涕泣改图。因约怀仙等三人,奉章献款。既回鹘北归,怀恩与玚继死。公之明识远略,皆此类也。
大历十年,夏五月,汴宋兵马使李灵耀以濮阳叛,俄据浚郊,国家始务靖叛,特屈常宪,因以节度留后授之,而又结魏师以略东郡,不利。六月,诏公与淮西节度李忠臣夹攻之。时寇锋盛,忠臣每战皆北,将弃师以免者数矣,公激以壮志,或绐④之吉梦。忠臣既惭且愤,引师复还。
先是忠臣军汴南,公军汴北,每与虏角,所向无前,初败之于荥泽,又破之于西梁固。至是灵耀以其勇悍者八千人,号为 “饿狼营”,尽锐来拒,公引部决战,遂胜入郛⑤。翌曰,馀党以城内八千人降于公,公悉让忠臣,退于坂桥,其士吏掳获,悉以家财购而复之,大梁之人,至今知感。履险则忠以尽敌,成功则让以保身,此又将帅之明哲也。
(节选自唐代权德舆《司徒兼侍中上柱国北平郡王赠太傅马公行状》,有删改)
【注释】①上介:古代官名。致饩:馈赠礼物。
②解巾:巾,古代隐士常戴的一种头巾,后用解巾代指出任官职。
③仆固怀恩:唐朝时期铁勒人,安史之乱时,仆固怀恩随郭子仪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屡立战功。
④绐:dài,哄,哄骗
⑤郛:fú,外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是拥众据汾上拥:聚集
B.有犯禁者,公其董之董:关注
C.而又结魏师以略东郡略:劫掠
D.每与虏角,所向无前角:作战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因约怀仙等三人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请为之备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悉以家产购而复之赐钱二百万以葬
D.委之供办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
B.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
C.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
D.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
四、(25分)
小题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有三个故事体现了马燧的“明识远略”,请任选两个作简要概括。(4分)
小题5:将下列上述文言文及教材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履险则忠以尽敌,成功则让以保身,此又将帅之明哲也。(4分)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3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任光禄竹溪记
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②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节选自《四部丛书》,有删节)
【注】① 绝徼jiào:极远的边地。?② 荆溪:水名,在江苏境内,注入太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槁:枯木
B.然穷其所生之地?穷:根究
C.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胜:优越
D.而能不溺乎其中?溺:沉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身死而国灭,为天下笑
B.或芟而去焉?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C.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甥其为我记之?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品文多记竹溪的景物,并借题发挥,对世俗之人不知竹而盲目贵竹、贱竹的
现象作出针砭,对任光禄的言行也有赞美。
B.《竹溪记》名为“记”,所记中心事件是作者舅父任光禄筑园植竹一事,文章并没有
记叙事件的始末,却吧重心放在了议论上。
C.第二段引入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同时,
作者用反诘语,表达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
D.文章在比较中写出了三种人对待竹的不同态度,其中,江南人与京师人对竹的态度
截然不同,却在对待奇花石上,存在着一致。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3分)
译文:?
(2)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3分)
译文:?
(3)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3分)
译文:?
5.作者从哪些方面赞赏任君治园“遍植以竹”?请据文意回答。(4分)
答:?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