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2017-11-05 21:01:3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恭疏短引(写作) 岂妄也哉(虚妄)民众而士厉(振奋) 益发兵诣赵(增加) B.立意较然(比较) 数困于兵(被) 必不振矣(挽救) 燕王诚振怖(同“震”) C.家君作宰(宰相) 却行为导(退) 比诸侯之列(排列?)? 臣海内之王(使…臣服) D.异物间进(按时) 穷且益坚(却) 因而刺杀之(趁机) 宋子传客之(客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的 B?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终:逝世 C. 而皆背晋以归梁?背:背叛 D. 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逸享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B.而皆背晋以归梁而士卒离散 C.与其所以失之者抑本其成败之迹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请其矢
|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兴衰成败取决于人的努力,与天命无关。因此,为人处世要勤勉谦虚,戒骄戒躁。 B.因为梁、燕、契丹都背叛了晋,所以晋王临终前将三支箭教给他的儿子,希望庄宗能报杀父之仇。 C.庄宗谨记父亲遗训,通过一番努力,最终将所有仇人的头颅一起装在木匣子里,到太庙告慰晋王的亡灵。 D.消灭仇敌,天下安定之后,庄宗未能一如既往地励精图治,最后落得仓皇出逃、身死国亡的下场。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A (原:推究)? 小题2:B (A于:在/由? B而:但是? C之:代指“天下”/结构助词“的” D其:表祈使语气,“千万”/代词,那) 小题3:D(A“与天命无关”错。B“杀父之仇”错。C“所有仇人”错) 文言文译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对有关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译文:真是一代英雄,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B.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译文:这些知识本领不可能一下子得到,不如在悲凉的秋风中演奏箫声。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译文:月亮有圆有缺,却终于没有增减。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2.下列各项评价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的洞箫声凄苦忧愁,是因为受“孤舟之嫠妇”之“泣”而感染。 B.作者对箫声的描写十分形象、真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C.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D.“客”之所以“悲”,是因触景伤怀,有感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下列对选文第2段、第3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客”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当年英雄,而今安在;二是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的不可能。 B.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不足为念。最后他为“客”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C.有写悲,有写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主要用骈体文句式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但也有散文成分。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
参考答案:1.B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①,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②泥而不滓③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①怛(dá):内心悲痛。②嚼(jiào)然:洁白的样子。③滓(zǐ):乌黑。(选自《屈原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邪曲之害公也(公正)? B.人穷则反本(贫穷) C.其文约,其辞微(含蓄)? D.举类迩而见义远(表现) 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夫天者,人之始也 B.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D.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3.对文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高度赞扬了屈原《离骚》的思想艺术成就,指出屈原的高尚品德及其作品可与日月争光。 B.这段文字描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重点介绍了创作的原因、目的、内容、风格和思想基础。 C.这段文字是作者和屈原在情感上的共鸣,是对屈原作品的称赞,也是对污浊社会的抨击。 D.这段文字既介绍了《离骚》的艺术特点,又高度评价了屈原可与日月争光的品行与志向。?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B 4.(1)屈平写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恨引起的吧。? (2)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的意思很深远。(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殄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①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丧其甲士,不能偿,囚辱以死。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利令智昏,轻用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狃(niǔ):贪。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若属皆且为所虏”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 B.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 C.终堕秦计,束手为虏。 D.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 (2)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 (3)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于伐宋之利。 (4)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1)都是由于喜欢打仗并贪图土地的缘故。 (2)惠王多次讨伐韩国、赵国,立志吞并邯郸,却被齐国击败。 (3)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却贪于攻打宋国中的利益。 (4)怀王贪图商於六百里的土地,受张仪欺骗,失去了他的名城。
本题解析: 小题:D项,“苟为保境睦邻”的“为”相当于“为了”,表目的。A项“为秦国所困”和B项“为燕所屠”都是“为……所……”结构表被动;C项,“为”表被动,后省宾语“之”。 小题:(1)是判断句,主语是“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 (2)“于”表被动;?(3)“于伐宋之利”作“狃”的补语。 (4) “受诈张仪”,“诈”后省介词“于”,是个被动句。 【参考译文】 秦国凭着关中的土地,日夜向东攻打六国,经一百多年之后,全都给消灭了。虽然说得了地利,善于用兵,所以百战百胜,据我考察秦灭六国,实际上六国自有其原因导致这样的。韩国、燕国弱小,放在一边不值得评论。那四国,魏国从惠王开始衰落,齐国从闵王开始衰落,楚国从怀王开始衰落,赵国从孝成王开始衰落,都是由于喜欢打仗并贪图土地的缘故;魏国上承文侯、武侯之后,里外的山河,大过三晋,诸侯没有能与他抗衡的。而惠王多次讨伐韩国、赵国,立志吞并邯郸,却被齐国击败,军队覆灭,儿子死亡,最终被秦国所困扰,国家一天比一天日促迫,失去黄河以西七百里的土地,撤离安邑而建都大梁,几代都不能振兴,一直到灭国。闵王上承威王、宣王之后,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却贪于攻打宋国中的利益;向南侵犯楚国,向西侵犯三晋,想吞并两周而成为天子,于是被燕国所屠灭。虽然倚赖田单的努力,结果还是覆亡失城,子孙沮丧,茕茕孑立,只图自保,终究陷入秦国计谋,束手就擒,成为俘虏。怀王贪图商於六百里的土地,受张仪欺骗,失去了他的名城,失去了他的兵士,不能恢复,被囚禁遭辱而死。赵国凭着上党的土地,代替韩国遭受军队侵袭,利令智昏,轻视百姓而士兵大量死亡,同一天被坑杀在长平的超过四十万,几乎让国家成为废墟,侥幸没有马上灭亡,终究不能幸免。这四国的君王,如果能为保全边疆与邻国和睦相处,畏惧天意自守国土,秦国虽然强大,难道能加兵于自己吗!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