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三)
2017-11-05 22:12: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壮?阔 (英)阿兰.德波顿 ①西奈之旅的第二天,我们一行十二人来到一个毫无生机的山谷,这里没有树、没有草、没有水,也没有动物。砂岩地上满是巨石,它们仿佛被一个粗野的巨人踩过后,滚下周围的山坡。这些光秃秃、赤裸裸的山脉,显露出了通常被层层泥土和茂密的松树林所遮掩的地貌。狭长的洼地和裂缝诉说着千万年来饱受的压力,而经历不同地质年代的演化,山脉间也出现了众多的横断面。地球的地壳构造板块之间的褶状花岗石,就像亚麻布一样。山脉在地平线上无止境地延伸,直到西奈山的高原逐渐变成铺满碎石的“沙砾烤盘”。 ②我们因一些风景而引发的感受,很少能用三言两语就形容出来:好比在初秋的黄昏看着天色渐渐暗去,或者在一片空旷的平地上看到一池静谧的湖水,我们往往要用一大堆拗口的辞藻来描绘我们的情感。 ③不过,到了18世纪初,终于出现了一个词,它清晰地反映出我们对悬崖峭壁、山川冰河以及辽阔夜空和巨石林立的沙漠的特别感受。这个词就是“壮阔”。在这些景观面前,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这样的感受,而且一提到“壮阔”,别人也可以理解是什么样的风景。 ④黎明时分的西奈南部,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4亿年前形成的幽谷、2300公尺高的花岗石山以及陡峭谷壁上千年的侵蚀造就了它。人在这些壮阔景观面前,就像迟来的尘埃。 ⑤我的背包里有一部伯克的著作。伯克24岁时,放弃了在伦敦的法律研究之后,就写了《关于壮阔和美丽理念之源的哲学探究》。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景致之壮阔和脆弱的感觉有关。很多景致是美丽的,例如春天的草原、柔美的山谷、橡树和河畔小花(尤其是雏菊),不过这些景致并不壮阔。“壮阔和美丽常被人混淆,”他抱怨道,“两者所指相差很远,有时性质可说是南辕北辙。”对于那些从丘园瞭望泰晤士河,然后惊叹泰晤士河是何等壮阔的人,这位年轻的哲学家显露出了一丝的不耐烦。一种景致只有具备某种力量,才能称之为壮阔。关于壮阔,他用耕牛和野牛做比较来说明这个道理:“耕牛力气很大,但它是温驯的,任劳任怨,不构成威胁,因此耕牛并不会给人以雄伟的感觉。野牛的力气也很大,但是这种力气属于另一种,往往是非常具有破坏性……因此野牛给人的感觉是雄伟无比的,壮阔的感觉也是如此。” ⑥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喜悦?为什么要追求这种渺小的感觉,甚至因此而感到高兴?为什么要离开埃拉特城的安逸,背起沉重的背包,跟随一组沙漠爱好者沿着亚喀巴湾的海滩行走数英里,来到一个只有岩石的沉寂之所?还必须像一个逃犯那样躲在少数几块巨大岩石的阴影之下,以躲避烈日的曝晒?为什么我们充满欢欣地期盼花岗石床、沙砾烤盘以及那向远处伸展,山峰镶嵌在深蓝天空一角的凝固火山熔岩,而不感到沮丧呢? ⑦有一种解释是,那些比我们强大威猛的东西不一定令我们感到憎恨。那些与我们的意志相违的东西可能引起我们的愤怒和怨恨,然而它也可能让我们心生敬畏。而它们能否引发我们的敬畏,则完全取决于它们貌似挑衅、恶劣和傲慢的同时,是否也具尊贵之风度。看门人的自大傲慢令人生怨,迷雾笼罩的高山奇险则使人心生尊崇之意,强大却卑劣之物让人有被羞辱之感,但强大却尊贵之物则使我们敬畏。让我们回到伯克关于动物的比喻:一头野牛或许能引起壮阔之感,但一条水虎鱼却不能。其关键在于动机:我们视水虎鱼的力量为邪恶且具掠夺性的,却把野牛的力量视为坦率和正大光明的。 ⑧即使我们不在沙漠中,别人的行为及自己的缺点也会让我们感到渺小。羞辱感是人类永远的危机。我们的意志常被违抗,愿望也常被阻挠。崇高的景观不会因此而直接揭示我们的不足。它们的吸引力在于提供我们一个新颖和有效的方法,去面对我们原已熟悉的缺憾。壮阔的景致以宏伟的方式,重复着日常生活经常施予我们的教训:“宇宙强而有力,而人类脆弱不堪;人的生命是脆弱和短暂的;我们除了接受加诸意志之上的限制外,别无选择;许多的必然性不是我们可以对抗的,面对它们时,我们只能臣服。” ⑨这便是写在沙漠岩石上和南北两极冰地上的教诲。因为书写得如此壮丽,我们在离开这些景点后不会有任何挫折之感,反倒为这些超越自身的东西所感动,并在回忆中归返这些我们精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庄严壮美的景象。(选自《旅行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4月版,有删节) 1. 开篇写“西奈之旅”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解释“人在这些壮阔景观面前,就像迟来的尘埃”在文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一种景致”称为“壮阔”的条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文章并结合现实,谈谈认知“壮阔”对人生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拿下建筑界最高奖的中国人 今年的世界建筑界最高奖、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的普利兹克奖“毫无预兆”地颁给了中国建筑师王澍,这也是中国籍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一奖项。 普利兹克奖的颁奖词这样评价王澍:“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并具有世界性的建筑。”王澍却坚称自己是个文人,建筑设计只是情趣所在。 和王澍交流时,时常会让人出现错位的感觉,分不清他究竟是建筑师,是文人,或者只是一个生活的观察者,他的思想无限发散且自由。这种自由,从王澍的青少年时代贯穿至今。 王澍的父亲在文工团拉小提琴,闲时喜欢做木工活。母亲是名图书管理员。“这是最让我觉得幸运的事”王澍说。上世纪70年代初,大部分人对图书馆还没什么概念,10岁的王澍已把国内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看了个遍。“那时候的图书馆是空的,看书的只有我一个人。慢慢地我便和同龄人产生一种疏远感,觉得旁边的小朋友都很幼稚。”王澍笑着说。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王澍疯狂练习书法。直到大学去了南京工学院(后更名为东南大学),午休时分,其他同学都睡了,他还在练字,看上去是个“很孤独的身影”。“我会临一本字帖,一临几十年。我觉得没有达到原字帖的精神高度,就继续练习。很笨很笨的人才会这么做。” 大学二年级,王澍更是“古怪”起来。他读各种书,尤其喜欢读古书,整天像关公一样捧着《春秋》在读;在很多人对西方建筑风格推崇备至的时候,王澍迷上了中国画,他认为中国画“是一种哲学性的绘画,描述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当同学们在课堂里拼命学习时,他却独自背着包,循着沈从文《湘行散记》提及的每个地方,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旅行,一走就是3个月。 那时,他还做了一件震撼校园的事。“因为觉得作业总是画商业效果图‘太假’,我便带了三五个同学和教授谈判。”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成立70多年的历史上,第一次开禁,同意学生的作业可以选择自由的表达方式。 在正式跨入建筑领域后,王澍坚决抛开流行的西方建筑学标准,坚守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王澍说,他厌恶所有高大威武的标志性建筑,他所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骨子里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弱势群体,象山校区可以看成是一个弱势群体以某种自信的方式发起挑战。”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王澍的代表作之一,造价只有同样规模工程的一半。设计方案时,王澍对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说:“你定这么低的造价标准,还要求达到国际水准,这些我都能做到。我只有一个要求,彻底的自由。” 2007年,象山校区工程完成,裹挟在一片农田里的那些建筑,墙面都不抹灰,院子只造3面墙。“我想恢复一种带有中国传统书院气息的大学。那种书院没有入学考试,没有毕业考试,随时可以进来,随时可以出去,就像孔子教他的那群弟子。有点理想主义,但它奠定了象山校区的基本气质。” 如果说象山校区是王澍在彻底自由的状态下完成的,那宁波历史博物馆便是“被摔打、磨炼出来的”。 2006年,王澍接到宁波历史博物馆的设计工作。“我到现场去考察,给我的是一个完全被拆平的地方,它和周围所有的东西失去了联系,就像写文章一样,没有上下文,我无从下笔。”王澍尝试着把自己扔在那个空旷的场地之中,想象着如何造一个建筑,并且让这个建筑能够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就像是一棵树一样,它种在这里,能够成活,是需要有理由的。”环绕四周的是新区,王澍却想到了带有厚重历史感的瓦片墙,他从建造新区拆掉的近30个村庄里,回收了600多万块废砖旧瓦,把超过40种不同尺寸、来自不同年代的旧瓦片,作为建造博物馆的原材料。 宁波历史博物馆建成开放后,原定每天3000人的参观规模,却连续3个月都人数破万,当记者问及为何能吸引那么多关注时,王澍说:“有几个法国的朋友,去宁波看我的作品,顺便到城里转了转,我问他们对宁波有什么印象,他们说整个城市是没有回忆的,而去看我的作品的人,都是去寻找回忆的。那次我在博物馆,听见有人指着墙壁说,‘这块砖特别像我们家原来那个院墙上的’,我认为这种记忆特别重要,它代表着真正的人类生活的历史。”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的普利兹克奖颁给王澍,是因为他的代表作象山校区的设计坚守了中国传统,扎根于历史背景,是永不过时并具有世界性的建筑。 B.10岁时的王澍经常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图书馆看书,慢慢地便和同龄人产生一种疏远感,性格也变得有些孤僻。 C.读古书,迷中国画,游走湘西,既体现了王澍始终坚守的自由精神,也为他日后的建筑设计奠定了基础。 D.上学期间王澍因为不满于专业课中的作业总是带有商业化色彩,难以符合创作者的个人意图,所以与校方交涉,最终他被允许可以选择自由的表达方式完成作业。
| E、本文通过对王澍的成长经历及其建筑成就的叙述,着力刻画了一位勤奋、博学、崇尚自由的建筑大师形象。 小题2:纵观全文,王澍对建筑设计有哪些独到的主张?(6分) 小题3:王澍在建筑领域能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4:笔者说,“分不清他究竟是建筑师,是文人,或者只是一个生活的观察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武夷归来话柳永 陈志泽? ①柳永的词艺术成就极高,据说少年时代就在家乡有“一枝笔”的美誉。后来,他为歌妓乐工写歌词,其广泛传唱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程度。柳永的家乡在福建崇安县(即现在的武夷山市),作为福建人,多年来我总想前往寻访一番。盛夏里到武夷山,便直奔不远的上梅乡茶景村而去。 ②茶景村的鹅子峰苍翠、俊美。这里就是柳永的故里。远眺鹅子峰,我们霎时感受到这里山水的灵气。柳永的故居早已荡然无存,在它的遗址之上,现在建起的一座神庙和柳永毫不相干。像是为了消除我们的疑惑。村民把柳永故居残存的地基指给我们看。柳氏故居遗址左侧有两株罗汉松挺立,这种很难长大也很难衰亡的独特树种,成了柳永和柳永故居的见证和注释。据说柳氏故居前方原竖有石碑,现在还能找到断裂了的一块,可惜字迹看不清了,岁月把石头磨平了。那些记载的文字早已消融在霜晨雨夕里了。……我们就这么冒着骄阳在茶景村、在山巅、在村道、在水旁找着柳永当年的踪迹。这个风水极佳的村落,到处是一片碧绿青翠。近旁是武夷山水,地脉紧紧相连。这里活脱脱是一处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柳永就在这里汲取家乡的乳水长大,柳永的才华就在这里孕育。在这块土地灵气的熏陶下,柳永的脚步渐渐变得矫健、变得潇洒、变得风流,直到颠沛流离,浪迹天涯…… ③就因为他在《鹤冲天》一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宋仁宗御批“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他削落进士之榜。填词去就填词去,他倒痛痛快快地从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浪迹在江湖市井和歌楼舞馆,专力作词。50多岁时,他改了一个名字考中进士,但仍因作词得罪了皇帝,被弃之不用。柳永一生遭受许多困厄,74岁时死在异乡。但柳永得到了处在社会底层的歌妓们发自心灵的热爱,这是很可以欣慰的。歌妓界有首歌谣:“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病逝,穷到无钱安葬,还是歌妓们集资,为他置办上好的棺木安葬。柳永在歌妓们的一片哭声中葬到江苏镇江的北固山上,她们在寒风中绕着柳永的新坟,低着头,洒着泪水,一回又一回缓步而行,不忍离去……有诗为证:“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④北宋词坛大词家柳永其实已成为一种心领神会的形象和意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种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孤独、迷茫的柳永;“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是不断地寻找美、享受美的飘逸的柳永;“不忍登高临远,归思难收”,这是天涯沦落人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满怀愁绪的丹青手柳永……柳永成了许多文人雅士心目中的“自我”,尊重柳永者,大有人在。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垂青柳永,经他圈点的柳词就达50多首,还有他书写的柳词《望海潮》的狂草墨宝……当然,柳永是有缺陷的,柳永也难免有粉饰太平、淫词艳语之作,但这正是真实的柳永,并不影响他的耸然独立。我想应该感谢不让他当官的宋仁宗,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甚或腐败的官吏,而多出一个旷世奇才!再就是要感谢贫困而又自由的平民生活。柳永怀揣一颗破碎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辗转、颠簸,四处飘游。他时而纵情于繁华闹市,时而滞留于古道荒原;时而混迹于风尘女子之中,同下层市民耳鬓厮磨,时而金樽檀板,在及时行乐中尽情挥洒艺术创造之美……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柳永的才华得以萌发和生长的肥沃的土壤。 ⑤是的,柳永在人世间没留下多少踪迹,甚至连他的生卒之年也不甚了了。但柳永却是崛立在中国文学史上永不消逝的一座高峰,是映现在人们视野里的一道奇异的风景!(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第9期,有删改) 1.柳永之所以能驰名北宋词坛,成为一代旷世奇才,其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氏故居遗址左侧有两株罗汉松挺立,这种很难长大也很难衰亡的独特树种,成了柳永和柳永故居的见证和注释。”文中罗汉松“很难长大也很难衰亡”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摘引了柳永的大量词句,旨在说明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详细交代了妓女们安葬柳永的过程,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名著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三国演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章回体小说之一,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 B.《三国演义》围绕以刘备为代表的蜀国、曹操为代表的魏国和孙权为代表的吴国,展开了三方角逐的宏大场面。 C.关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当阳单骑救主等,突出表现了他义薄云天、勇武神勇的性格特点。 D.《堂吉诃德》折射出16世纪末、17世纪初葡萄牙社会的生活画面,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
|
E.?桑丘·潘沙是《堂吉诃德》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黠中有憨、粗中有细,尽管私心不小,但对堂吉诃德却是忠心耿耿。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放飞一只蝉
月亮在云隙间隐现,豹儿洞山墨色的森林间或传来鸟声,一种不知名的神农架夜鸟,它的啼声消逝,窗下的草虫依旧地叫起来。峡谷无风,窗右近旁的山坡从一个院落的墙角猛拉一道斜线上去,坡上生树,折扇形的树冠沉默在暑热中。
适才听高开选场长讲神农架植被分布,满脑子充塞着神农架森林,巴山冷杉、红桦、刺叶枥、高山杜鹃、箭竹、板栗、珙桐、华山松等,高场长离开后,阔叶与针叶仍在眼前混杂拂摇。夜已深,我是坐在新华乡林场招待所207房窗前,静默的森林之夜,最能将细小的声音放大。忽听到一阵“啪啪啪”的响,像大型生物踩着枯叶发出的声音。起身向外探望,月已进入云层,浓墨般的夜,唯声音响得真切。
索性拉了窗帘入睡,然声音越响越近,在拍打玻璃,我有些不能安心了,起身,开灯,拉开窗帘,欲将半开的窗玻璃拉严,忽地一只蝉飞进来,绕着壁灯飞舞。原是一只蝉,为略生虚惊而惭愧,就执了一本书,准备给它一拍。且将拍下时,不由住手,这是一只长得非常精致的蝉,薄翼,偏草色,翼纹清晰,它朝着壁灯一次次起飞。我放下书,轻轻地捉住它的翼,蝉叫了几声,仿佛反抗。我伸左手拉开窗玻璃,将蝉放飞到黑暗中去。
返身躺到床上,竟不能寐,在神农架森林中的一路奔波,神经处于高度兴奋中,经蝉的一番打搅,便有了久违的失眠。蝉在窗外拍打玻璃,它似乎不甘离去。或在这样浓黑的夜里,它一定要扑向那盏光明的壁灯。我心里有些烦乱,蝉翼的拍打声愈来愈响,如在抖动一张四开的报纸。我再起来,拉开窗,蝉倏地又飞进来,它绕着壁灯飞舞得更加猛,或直接撞在白石灰墙上。我有些怨恨了,然只是刹那间的事,它只是一只小虫嘛,一只在神农架寂寥的夜里来打搅我的小虫,却是一只纯净的小虫,一个小小的生命。
在神农架,去了除大九湖以外的其他乡,路上遇过许多生命,鸟、松鼠、猕猴、小鸡、狗和小山羊。有趣的是,神农架的狗不惧汽车,每遇汽车,它从容不迫地迈步走到公路边,待车过去,狗就使劲地追赶车,这项活动它们乐此不疲。小陈司机送我去新华,遇到过一群小山羊和一群小鸡,小羊伏在公路中央,车停了一会,小羊们才懒懒地起身离去,并不看汽车一眼。小鸡的让路要敏捷些,然有一只小鸡却不想立即离去,它高傲如一只小天鹅,待小陈司机将车停下,才去追赶自己的小伙伴。忽然一乐,既然是公路么,何以小羊不能打盹,小鸡不能散步呢?路上,又听到一些小故事,小龙潭“野人”梦苑,一只在森林中受伤而被救护的金丝猴患肠胃病死了,管理员受到极严厉的批评,金丝猴之死,大约是因食过爱心游客投放的食物所致。我在新华乡变电站听到一个人与羊的故事,坪上有一头(野)大公羊冲进农家,将主人顶在墙角,乡民不敢越权击打大公羊,报警让林管员与警察向大公羊施射麻醉枪解救了主人。
哦,生命。想到出发前于武昌景天楼听林区行政长官王海涛与其阁僚打电话,有“生命高于一切,生命逝去不能复生”等等,便将此与上述连贯,忽生善念是要到一个情境现场呢。我,一个曾经暴力文化浸淫得久的人,悠游在神农架,忽然面对一只蝉,一个精致的会鸣叫的与夏天记忆相关的小生命,我再次捉起飞入房间的这只蝉,将它放飞。
小题1: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
小题2:文章用“放飞一只蝉”作标题,有什么作用?(6分)
?。
小题3: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主旨?对你有什么启示?(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