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十)
A.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B.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C.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 D.舍问,其奚决焉其学非古人之学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C(鄙:庸俗,浅陋。)
小题2:A (A都是转折连词。B分别为取独和定语后置的标志。C前一个是连词表目的,后一个为介词“在”。 D一个“其”是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后一个是代词。)
小题3: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君子之学必好问。”)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欢询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发现疑问,不询问就没有办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勤于询问,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的人。道理弄明白了,但有的人还不能使道理用于实行;认识到事物粗略的一面,但有的人还不知道事物细微的方面。除了询问,还能怎么解决呢?
比自己贤能的人,南他询问来除去心中的疑惑,这就是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请教使事理摆正”。示如自已的入,向他询问来求得有所收获,这就是所说“有才能的人向少才能的人请教,学问和品德高的向学问和品德低的人请教”。和自己差不多的,向他询问借此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的询问进而明确的辩析。《书经》不是说过吗:喜欢询问就能使自己的学识丰富。”孟子议论“学问上找回自己放纵散漫的心”,就并提了学问之道,在学习之后紧跟着要问。子思说过,君子尊崇品德,但还要好问勤学,询问是先于学习的。
古人保持虚心乐于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询问,也不挑选人询问,只是从中吸取有益自身的东西罢了。狂人的话,圣人也会有选择的接受;地位低下的樵夫,古圣先王也向他询问。舜凭天子的身份向平民询问,拿大智慧去知晓那些浅近的话,这并不是一时故做谦虚,确实是非常善于采纳善言。自从三代夏商周之后,就只有学习而没有询问了。朋友间的交往,能够作到规劝行好事不做坏事就够了。那些在义理的大道上相互请教,非常勤勉的只是那进修作要务,并不多见,更何况那些世俗之人呢?
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的通常的毛病。学习有不通达的地方,不理解而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并不稳妥,只是妄自凭主观猜测。如果这样,那么终生就没有什么可以询问的事情了。对于比自己贤能的人,妒忌他们而不愿意询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而不屑于询问;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亲近他们而不乐意询问他们,如果这样,那天下就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询问的人。别人不值得自己服气,事情没什么有疑问的,这不过是以己心为师,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这不过是小的毛病。明知自己见识浅陋却严密的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使自己的学识终生得不到进步,也不愿不耻下问。这是居心不端正,是大的毛病,但犯这类错误的常有十之八九。
如不是这样,还有所问非所学的:询问天下的奇异见闻僻陋琐事只是为了说说好玩;更有那些明明自己已经明了,询问别人用来试探别人的才能的。那些非常难解的问题,追问别人看别人出丑。如果不是这样,即使有与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并且可以收取到善的益处的,寻求一个能屈己的也得不到啊。唉!学问不能接近古人的原因,难道不是由于这个造成吗?
况且那些不喜欢询问的人,是由于不虚心啊;不虚心,是由于并不是真正的喜欢学习。也不是不潜心钻研的缘故,他们求学的并不是古人学习的内容,他们爱好的也不是古人爱好的方面,不能询问,也可以理解啊。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够做到的,圣人未必就能做到。真理不能由人独占,学问也没有止境啊,这样那么询问可以缺少吗?按照《周礼》,在朝堂外向百姓询问,国家的政治大事尚且向平民询问。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贤德的人可以向不贤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小孩询问,只要学行方面有成就就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很贤。古人以询问为美德,并不见得有什么可耻的地方,后来的君子们却争着以询问为耻辱。这样那么古人深以为耻的,后人做了并且不认为可耻的事情就太多了,可悲啊!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面贵俗功。此其大敞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若《左氏》《国语》《世本睦》《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
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主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基垒疏略,或有抵牾。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勘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一,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序:记述
B.所以遇极刑之咎也咎:过失
C.此其所蔽也蔽:短处
D.质而不俚俚:鄙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斯以勤矣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C.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不拘于时,学于余
D.既明且哲,能保其身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班彪看来,《史记》存在严重的问题,司马迁受极刑乃咎由自取。
B.“诚令”三句,是班彪惋惜司马迁未能用“圣”的观点写<史记》。
C.班彪、班固父子对《史记》的评价基本相同,他们认为《史记》欠缺的要害为“是非颇缪于圣人”。
D.班固所见刘向、扬雄以来对《史记》的评价,并发表己见,但并未为此后的史学批评立下准则。
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B.以迁之博物治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C.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D.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乏伦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3分)
译文:?
(2)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3分)
译文:?
(3)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1)(他)一心想以见闻广博、记载全面作为功绩,议论肤浅而不深刻。
(2)称道游侠,就鄙视守节而看重世俗的事功。
(3)至于采录、摘取经传,分别记述几家的史事,有很多地方粗疏简略,有的地方互相矛盾。
本题解析:
小题1:咎:处罚。可以通过“既往不咎”这一成语来辅助理解。
小题2:A “而”均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B 前者是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后者是连词,表修饰;C前者为介词,译为“跟”“同”;后者为介词,表被动,译为“被”;D.前者为代词,译为“他的”,后者为副词,表祈使语气,译为“可要,一定”
小题3:应删去“但并未”三字。“实录”是司马迁的创作原则,“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应视为班固为后人立下的史学批评的准则。
小题4:一、借助句首、句末词:“而”“既”“矣”。二、借助句子的大意:以司马迁的博学广闻,却不能靠智慧保全自己,遭受了极刑仍在狱中发愤写作,他给任安的信中所陈述的也是可信的。究察其所以哀伤自己,是属于《诗经·小雅》中巷伯一类的人。
小题5: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务:致力,一心。载:记载。笃:深刻。(2)道:称道。贱:鄙视。贵:看重。(3)摭:采录、摘取。分散:分别。或:有的地方。抵牾:互相矛盾。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根据小说内容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或句子(4分)
(1)王熙凤心狠手辣,她□□相思局,害死了贾瑞;而□□宁国府则表现了她的精明能干;弄权铁槛寺,又说明了她贪婪无比……
(2)宝玉挨打,黛玉来看望挨打的宝玉,她泪光满面,眼睛肿的桃儿一般,万句言语无法倾诉,仅抽噎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一句,填写在横线上,不能填字母)
A.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B.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3)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深受贾母喜欢,被留在贾府过夜。第二天吃早饭时,为了哄贾母开心,刘姥姥还未吃饭就站起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直不语。她古怪的表现,惹得上上下下的人先是发怔,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参考答案:(1)毒设、协理(2)你从此可都改了罢(3)食量大似牛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及】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过秦论》(涉及,延及)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比得上)
C.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赶上,追上)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达到,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等到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