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六)
2017-11-05 22:13:4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伶传 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竞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于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即指严嵩,严嵩为分宜人)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趾相错也/错:交错 ? B.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征:召集 ? C.华林部过马伶曰/过:责备 ? D.兴化部是目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凌出:高出,凌驾于对方之上? 2.下列各组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A.聆其语言,久乃得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上帝以寡人有薄德于古今 ? C.则东肆不复能终曲/丁其身也,则耻师焉 ? D.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3.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陵梨园繁盛.主要是因为时处太平盛世,金陵当时又是京城,百官聚集,人们都要寻欢作乐。 ? B.新安商人会合兴安部与华林部同台演出,目的就是要让梨园两部一比高下。结果双方的演唱前半场旗鼓相当,后半场就比出了高下。? C.马伶曾向李伶学习演技,但李伶却不肯相授,于是马伶便到昆山去为当朝相国顾秉谦做门卒,借此揣摩严嵩的特点,从而演技大增。? D.马伶与李伶较量技艺,先惨败后夫胜,作者赞扬了马伶不甘人下,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求艺精神。
参考答案:1.C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张中彦,字才甫,中孚弟。少以父任仕宋,为泾原副将,知德顺军事。睿宗经略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授彰武军承宣使,为本路兵马钤辖,迁都总管。 宋将关师古围巩州,与秦凤李彦琦会兵攻之。王师下饶风关,得金、洋诸州,以中彦领兴元尹,抚辑新附。师还,代彦琦为秦凤经略使。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中彦徙治北山,因险为垒,今秦州是也。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帅秦凡十年,改泾原路经略使,知平凉府。 朝廷以河南、陕西赐宋,中孚以官守随例当留关中。熙河经略使慕洧谋入夏,将窥关、陕,中彦与怀庆赵彬会两路兵讨之,洧败入于夏。中彦与兄中孚俱至临安,被留,以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清远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靖海军节度使。 皇统初,恢复河南,诏征中彦兄弟北归,为静难军节度使,历彰化军、凤翔尹,改尹庆阳,兼庆原路兵马都总管、宁州刺史。宗室宗渊殴死僚佐梁郁。郁远人,家贫无能赴告者。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改彰德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人服其明。 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帅府怒其专决,劾奏之,朝廷置而不问。秩满,转真定尹兼河北西路兵马都总管。未几,致仕,西归京兆。明年,起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 西羌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族恃险不服,使侍御史沙醇之就中彦论方略,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还奏,上大悦,遣张汝玉驰驿劳之,赐以球文金带,用郊恩加仪同三司。以疾卒官,年七十五。百姓哀号辍市,立像祀之。(节选自《金史·张中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中彦领兴元尹 领:兼任 B.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 当:阻挡 C.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 竟:最终 D.所司皆依违不决 决:判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能表现张中彦公正严明的一组是( ) ①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 ②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 ③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 ④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 ⑤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中彦最初在宋朝为官,但是后来投降了金朝并被委以重任,同驻守在秦凤的李彦琦联合进攻宋军,并攻陷了金、洋等多个州郡。 B.张中彦在任秦凤经略使的时候展示出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他能够准确根据地势的有利形势修筑城堡,使自己在防守中有险可据。 C.在金朝将河南、陕西归还给宋朝之后,张中彦和兄长一起归附宋朝并在宋朝任职,直到后来金兵恢复河南,张中彦兄弟被迫又回到金朝。 D.张中彦在处理同羌族的关系方面很有威信,他亲自约见羌族四位酋长,顺利同其约定招降办法,很快解决了四族不服管辖的事情。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 ? (2)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 ? ?
参考答案:1.B 2.B 3.C? 4.(1)统计跟从作乱的百姓有数千人,张中彦只是给为首的论罪并处死了他。 (2)这些羌人服从反叛没有常性,如果不是我中彦亲自前去,这种形势一定不能解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14~16题。(13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个1分,共4分) (1)君子周而不比?(2)友便佞,损矣? (3)事君数?(4)以友辅仁?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每句3分,共6分) (1)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2)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小题3:对待朋友的错误行为,孔子认为应采取怎样的做法?(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勾结(2)巧言善辩(3)频繁(4)辅助?(每个1分,共4分) 小题:(1)人的过错,各自取决于他所属的类别。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仁德了。(2)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仇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每句3分,共6分) 小题:孔子认为对待朋友的错误行为一方面不能袖手旁观,要忠言相劝,但是如果朋友不听就算了,不要再自取其辱。(3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15分) 马怀素,润州丹徒人也。寓居江都,少师事李善。家贫无灯烛,昼采薪苏,夜燃读书,遂博览经史,善属文。举进士,又应制举,登文学优赡科,拜郿尉,四迁左台监察御史。 长安中,御史大夫魏元忠为张易之所构,配徙岭表,太子仆崔贞慎、东宫率独孤祎之饯于郊外。易之怒,使人诬告贞慎等与元忠同谋,则天令怀素按鞫,遣中使促迫,讽令构成其事,怀素执正不受命。则天怒,召怀素亲加诘问,怀素奏曰:“元忠犯罪配流,贞慎等以亲故相送,诚为可责,若以为谋反,臣岂诬罔神明?昔彭越以反伏诛,栾布奏事于其尸下,汉朝不坐,况元忠罪非彭越,陛下岂加追送之罪。陛下当生杀之柄,欲加之罪,取决圣衷可矣。若付臣推鞫,臣敢不守陛下之法?”则天意解,贞慎等由是获免。时夏官侍郎李迥秀恃张易之之势,受纳货贿,怀素奏劾之,迥秀遂罢知政事。怀素处事平恕,当时称之。使还,迁考功员外郎。时贵戚纵恣,请托公行,怀素无所阿顺,典举平允,擢拜中书舍人。 开元初,为户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封常山县公,三迁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 怀素虽居吏职,而笃学,手不释卷,谦恭谨慎,深为玄宗所礼,令与左散骑常侍褚无量同为侍读。每次阁门,则令乘肩舆以进。……会怀素病卒,年六十,上特为之举哀,废朝一日,赠润州刺史,谥曰文。 (选自《旧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天令怀素按鞫。按:查办 B.怀素无所阿顺,典举平允。典:主管 C.时夏官侍郎李迥秀恃张易之之势,受纳货贿。受:同“授”,接纳。 D.遣中使促迫,讽令构成其事。讽:用含蓄委婉的话暗示。
|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马怀素“处事平恕”的一组是(?)(3分) ①家贫无灯烛,昼采薪苏,夜燃读书,遂博览经史,善属文。 ②元忠犯罪配流,贞慎等以亲故相送,诚为可责。 ③陛下当生杀之柄,欲加之罪,取决圣衷可矣。 ④李迥秀恃张易之之势,受纳货贿,怀素奏劾之,迥秀遂罢知政事。 ⑤讽令构成其事,怀素执正不受命。 ⑥上特为之举哀,废朝一日。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怀素家境贫寒,他白天砍柴割草,在晚上燃柴读书,终于博览群书,尤其擅长文章写作。
B.马怀素用汉朝不给向被处死的彭越奏事的栾布判罪,说明判处给被流放的朋友送行的崔贞慎等人是不恰当的,从而使武则天改变了初衷。
C.张易之诬陷崔贞慎和独孤祎之,武则天让马怀素按照诬辞审问,但马怀素坚持正义,最终使崔贞慎和独孤祎之获免。
D.当时权贵和外戚放纵无忌,请求怀素假以官府的名义行(他们的私事),但怀素没有阿谀顺迎他们。
小题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分)
??
⑵ 陛下当生杀之柄,欲加之罪,取决圣衷可矣。(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我确实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诚”“见……于”各1分) (2分)
(2)陛下手握生杀大权,想要给他们加个罪名,取决于您的内心就可以了。(句意通顺1分,“当”“柄”“衷”各1分)(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受同“授”错误。 (3分)
小题1:平恕:处事公平允当,待人宽厚容让。①苦学博学,③⑥是关于武则天的。(3分)
小题1:“请托公行”的意思是“请托的事情公开地进行”。 (3分)
小题1:【参考译文】
马怀素,润州丹徒人。寓居在江都,年轻时拜李善为师。家里贫困,没有灯烛,白天采些柴草,夜晚燃柴读书,终于博览经史,善于写文章。考取了进士,又参加了皇帝亲自支持的殿试,考中文学优赡科,被授予郿县县尉,经过四次提升,任左台监察御使。
(武则天)长安年中期,御使大夫魏元忠被张易之陷害,发配流放到岭南,太子仆崔贞慎、东宫率孤独祎之到郊外为他饯行。张易之大怒,唆使人诬告崔贞慎等与魏远忠是同谋犯,武则天令马怀素审讯,派太监催促,传话示意马怀素要想办法定成同谋罪,马怀素支持正义不接受这样的命令。武则天大怒,召见马怀素亲自诘责质问,马怀素奏报说:“魏元忠犯罪被发配流放,崔贞慎等因为是亲密的故交就去送他,实在是可以责备的,如果认为他们是谋反,我怎么能欺骗上天的神明?当年彭越因为谋反被杀,栾布在他的尸身下奏事,汉朝不给栾布定罪,更何况魏元忠的罪与彭越不同,陛下怎么能追加送行人的罪呢?陛下手握生杀大权,想要给他们加个罪名,取决于您的内心就可以了。如果交付给我去审讯,我怎么敢不守陛下的法律呢?”武则天的情绪缓解了,崔贞慎等因此获得宽免。当时夏官侍郎李迥秀仗恃张易之的权势,授受贿赂,马怀素上奏皇帝,弹劾他,于是李迥秀被罢免了管理政事,马怀素处事公平,待人宽容,当时受到人们的称赞,提升任考功员外郎。当时权贵和外戚放纵无忌,请托的事情公开地进行,马怀素对谁都不阿附依顺,他掌管举荐,公平允当,被提升为中书舍人。
开元初年,任户部侍郎,加授银青光禄大夫,累积功绩被封为常山县公,三次提升任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马怀素虽然一直做官,却十分好学,手不释卷,谦恭谨慎,深受玄宗尊敬。让他与左散骑常侍褚无量同做侍读。每次到阁门,就让他乘坐肩舆进入。……怀素病死的时候,年纪六十,皇上特地为他举哀,罢朝一日,并赠润州刺史的封号,谥号叫“文”。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B.非曰能之,愿学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D.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A项:代词,用于形容词后,指代比较的对象;其余均为:代词,相当于“之”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