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九)
2017-11-05 22:24:1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书巢记
陆游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①,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
陆子曰:“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③,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注释】①杪(miǎo):树梢的细枝。②觌(dí):相见。③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民之病水者。?病:生病? B.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侪:同辈、同类人
C.信乎其似巢也。?信:确实? D.或枕藉于床。?枕藉:一个个挨在一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尧民之病水者?②巢之袭人者
B.①是为避害之巢?②则又为狂士之巢
C.①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耶??②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
D.①名其室曰书巢?②信乎其似巢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陆游喜爱读书和实践探索的一组是?(?)
①乃引客就观之? ②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 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
④名其室曰书巢?⑤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⑥天下之事,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
译文:?
②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译文:?
③信乎其似巢也。
译文:?
5.陆游说“因书以自警”,文章警戒自己和他人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归纳。这个道理和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所说的哪一句话的观点非常相似?



2、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失其所,不知?结交,亲附
B、燕王振怖大王之威?真诚地,诚心地
C、善留侯张良?平素,一向
D、愿伯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详细地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慷,畏越,莫敢仰视。
  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侯曰:“与此两国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粱王。
  十年秋,陈旆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①。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遣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选自《史记·彭越列传》,有删节)
  [注]①彭越此时被封为梁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旦日日出会——期:约定
B.于是越乃一人斩之——引:拉出
C.使人梁王——让:知会
D.于是上使使梁王——掩:突袭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彭越见识与才能的一组是(? )
①两龙方斗,且待之
②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
③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
④彭越乃悉引兵垓下,遂破楚
⑤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
⑥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遣患
A.②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①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越曾经做过强盗,秦末时社会动乱,豪杰并起,彭越没有急于起事,而是耐着性子,择时而动。
B.彭越虽然归附了刘邦,但显然也有自己的打算,并不打算完全听命于刘邦,所以刘邦才采用了留侯张良的计谋,以利诱之,彭越才助刘邦消灭了项羽。
C.少年们推举彭越为首领,彭越为了立威,在第二天集会时找借口杀掉一个不服从自己的人,一下子就震住了大家。
D.彭越被贬蜀州,路上遇到吕后,本想求吕后替自己求情,却没有想到吕后反而劝刘邦彻底消灭彭越,以绝后患。这显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有删节)
柳宗元
  宗元白:元生至,得弟书,甚善;诸所称道具之。元生又持部中庐父墓者所得石书,模其文示余,云若将闻于上,余故恐而疑焉。
  仆早好观古书,家所蓄晋、魏时尺牍甚具;又二十年来,遍观长安贵人好事者所蓄,殆无遗焉。以是善知书,虽未尝见名氏,亦望而识其时也。又文章之形状,古今特异。弟之精敏通达,夫岂不究于此?今视石文,署其年曰“永嘉”,其书则今田野人所作也。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为其“永”字等,颇效王氏变法,皆永嘉所未有。辞尤鄙近,若今所谓律诗者,晋时盖未尝为此声。大谬妄矣!又言植松鸟擢之怪,而掘其土得石,尤不经,难信。或者得无奸为之乎?
  且古之言“葬者,藏也”。“壤树之”,而君子以为议。况庐而居者,其足尚之哉?圣人有制度,有法令,过则为辟。故立大中者不尚异,教人者欲其诚,是故恶夫饰且伪也。过制而不除丧,宜庐于庭;而矫于墓者,大中之罪人也。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然使伪可为而利可冒,则教益坏。若然者,勿与知焉可也,伏而不出之可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生又持部中父墓者/庐:筑庐居住
B.家所蓄晋魏时尺牍甚/具:完备
C.而掘其土得石,尤不/经:经过
D.而不出之可也/伏:掩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矫墓者,大中之罪人也/乃设九宾礼
B.圣人有制度,有法令,过为辟/于其身也,耻师焉,或矣
C.或者得无奸为乎/客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是故恶夫饰伪也/若属皆为所虏
3.下列用“/”给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B.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C.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D.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4.本文主要写了柳宗元对一个在父亲坟墓旁建房子守孝的人所得到的石刻文字提出了种种质疑,质疑的根据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况庐而居者,其足尚之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使伪可为而利可冒,则教益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孝惠还,赵王已死。於是乃徙淮阳王友为赵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疆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疆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疆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乃大赦天下。九月辛丑,葬。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太后。
(《史记·吕太后本纪》)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微时妃也微:指地位微贱
B.高帝属臣赵王属:托付
C.太后欲杀之,不得间间:机会
D.号令一出太后一:大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吕后“残忍奸诈”的一组是(?▲?)(3分)
①所诛大臣多吕后力?②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
③常留守,希见上,益疏?④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
⑤发丧,太后哭,泣不下?⑥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死,吕后以惠帝年少,便策划诛杀诸旧臣,从中取得实际政权。
B.如意立为赵王后,好几次差点儿取代了太子,靠着大臣们的辩争,加上留侯张良的计谋,太子才得以没被废黜。
C.吕后毒死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使她变哑,并置之厕中,名为“人彘”。
D.惠帝非常不满吕后掌政,于是欢饮无度,最终忧郁而死。吕后遂临朝称制,为中国帝后专政第一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其它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9分,每句3分)
①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
译文:?▲??
②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译文:?▲??
③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译文:?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