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05 22:44:3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2分)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3分)
答:?
?


参考答案: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分,两处错扣1分,三处错扣2分)
23、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3分)


本题解析:
参考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东西太小!”有人问:“管仲不是为了节俭吗?”孔子回答说“管仲做三件事就要派三个人分别做,他自己不去做,这能叫节俭吗?”有人又问:“管仲这不是按礼的要求办事吗?”孔子愤怒地说:“君主有的礼节,管仲都自己也用。若是管仲这叫知礼,天下还有谁不知礼呢?”
 ?子路说:“齐桓公杀公子纠时,召忽殉死,管仲却不去死。管仲不算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仁,这就是仁。”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公子纠时,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人民现在还都享受到他的恩惠。没有管仲,恐怕我们还要受愚昧人的侵扰。岂能拘泥于匹夫匹妇的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渎而不为人知呢。”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循吏列传(节录)
(序)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于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班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①。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②,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兒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节录自《史记·列传五十九》)
注释:①不预贾,指临时评定货物贵贱,不预先定高价。②尺籍,军队里士兵们的记功板,后指军籍。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循吏列传循吏:遵奉法理的官吏
B.政缓禁止禁止:制止,不许可
C.班白不提挈班白:头发花白的人
D.以高弟为鲁相高弟:才华优异而品评的等次高,“弟”同“第”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嗜鱼,故不受也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子其治事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置杯焉则胶
D.相追之,乃其父也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小题3:以下材料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侧面说明四位循吏“奉法循理”的一组是?(?)
①吏无奸邪,盗贼不起?②百官自正
③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④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
⑤门不夜关,道不拾遗?⑥(石奢)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作者观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担任楚相后,教化百姓,善于疏导,使上下和睦合作,社会风气良好。为发展经济,他还在秋冬农闲季节劝勉鼓励百姓上山采伐竹木,以便春夏趁溪流涨水时将竹木漂运出山。
B.子产在郑国为相26年,政绩显著,很得民心。他死之时,青壮年都放声大哭,连老人们的儿女也都痛苦不已。
C.石奢在抓到犯杀人罪的父亲后又放掉,是孝的表现;在楚昭王赦免他的父亲后,他又自杀而死,是忠的表现。
D.《史记》首次为“循吏”立传(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大都设“循吏”一目),寄托了作者提倡民主政治和执法爱民、反对吏治腐败的理想。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班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
(2)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小题:B
小题:(1)(子产)上任一年(政绩显著),年轻人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用自己手提东西,儿童不用干犁田耕作等重活。
(2)现在我当国相能自己买鱼吃,如果贪受你的鱼而被免职,谁还会给我送鱼呢?


本题解析:
小题:B(B有禁令就停止)
小题:D(A前一个“因为”,后一个是介词,用、拿;B前一个表委婉,婉商语气,“还是”;后一个表揣测语气,大概;C分别为句末语气词和兼词“于此”;D均为“竟然”;)
小题:C
小题:B(“老人儿啼”理解不当,“儿”作状语,“像小孩子那样”。)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序)太史公说:“法令是用来指导人民的(手段),刑罚是用来禁止奸邪的(手段)。在文德武治不完备的情况下,善良的百姓会感到敬畏而能洁身自好,是因为官吏没有胡作非为。官吏奉公尽职,按照法规办事,同样可以治理好国家,为什么一定要用威猛严峻的手段(对待百姓)呢?”
孙叔敖是楚国的处士,虞丘相把他推举按给楚庄王来接替自己。(孙叔敖)担任楚相三个月,施行教化,善导百姓,使上下和睦合作,社会风气淳厚美好,政令和缓宽容,上有禁令下即停止,官吏没有奸邪作恶,盗贼绝迹。秋冬农闲时节就鼓励百姓上山采伐竹木,以便春夏趁溪流涨水时漂运出山。百姓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安居乐业。楚庄王认为钱币太轻,将小的换成大的,百姓使用不方便,都离开他们的生业。市令向楚相报告这种情况,说:“街市婚论,百姓不能安定生活,社会秩序不得稳定。”楚相说:“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说:“有三个月了”楚相说:“算了。我现在就让它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五天后,上朝的时候,楚相向楚王上奏说:“前段时间换用货币,您认为太轻了,后来市令来说,街市混乱,百姓不能安定生活,社会秩序不得稳定。我请求大王下令恢复原来的钱币”楚王准奏。下令三天。街市就得到恢复,如同原来那样。
子产是郑国的大夫。国家婚论,上下不亲和,父子不和睦。大宫子期向国君进言,任命子产为相国。(子产)上任一年(政绩显著),年轻人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用自己手提东西,儿童不用干犁田耕作的重活。上任两年,集市价格平稳,买卖公平。三年,百姓可以夜不关门,道不拾遗。四年,农民们的耕田农具等可以不天天带回家。五年,士民可以不服兵役,哀葬死者的仪礼不用下令即可做好。子产治理郑国26年后去世,年轻人大声哭号,老年人像儿童那样啼哭。说:“子产丢下我们死了啊!百姓将何处安身?”
公仪休是怒过的博士,凭借才优而品第等级高担任鲁相,遵循法理,不轻易变更法令制度,文武百官都能自律,品行端正。让灵渠俸禄的不得与百姓争利,收入多的不得掠去收入少的。有人给国相送鱼,相不肯收受。来人说:“听说您喜欢吃鱼,(所以)我给您送鱼,您为什么不收呢?”国相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接受你的鱼。现在我当国相能自己买鱼吃,如果贪受你的鱼而被免职,谁还会给我送鱼呢?所以我不收你的鱼。”
石奢是楚昭王时的国相。他为人廉洁正直,不阿谀奉承、避祸自保。一次,他到县里巡视,路上有个杀人的人,国相(派人)追捉他,那人竟是他的父亲。他放掉自己的父亲,回到官署让手下人将自己捆绑起来,派人告诉楚王:“杀人的是我父亲。如果以治父亲的罪来为自己树立政绩,那是不遵孝道的;如果废弛法令纵容罪犯,那也算不上忠臣。我应该处死罪。”楚王说:“没有追上罪犯,不应承受罪过。你还是去办你的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的父亲,不是孝子;不执行君王的法制,不是忠臣。君王赦免他的罪孽,是您的恩惠;服罪而死,是我的职分。”石奢于是不受君命,自杀而死。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①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②,所谓椒山先生者③。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④,而西肆之扮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者,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扮严嵩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于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⑤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侯方域《马伶传》)
【注】 ①趾相错:脚趾互相错杂,形容人之多。?②指《鸣凤记》,写明代杨继盛等人与权奸严嵩斗争,被害之事。?③指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被害。?④明嘉靖年间,陕西总督上书,主张收复被蒙古俺答所占的河套地区,大学士夏言赞成,严嵩反对。
⑤分宜:严嵩是分宜人,当时的人称呼严嵩为严分宜。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士女之桃叶渡、游雨花台者   问:探访
B.今日为开宴幸:幸运
C.半奏,引商刻羽迨:到
D.子,天下之善技者,然无以李伶易:轻视,引申为胜过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华林部独著②劳苦功高如此
B.①其士女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②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C.①日侍昆山相国朝房②而智勇多困所溺
D.①耻技之不若②若从避世之士哉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现马伶虚心学艺的一组是(?)
①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②匍匐前,称弟子?③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④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⑤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伶之扮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2)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
(3)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


本题解析:
小题1:幸:希望
小题1:若:比不上。A.①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②连词,表并列,“并且”。B.①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代词,“它”。C.①介词,“在”;②介词,表被动,“被”。
小题1: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
小题1:得分点(1)叹,命,之,首(2)询,耻,出,遁(3)至,授,掩,安……哉。
【文言文参考译文】 
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置的百官还都在这里,而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凤》,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
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凤》,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马回回。
侯方域说:真是不寻常啊!马伶自己这种求师的经历。他认为李伶的演出已是绝技,无处能学到超过他的技艺,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犹如见到了严嵩一样,让严嵩本人来教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呢!哎!耻于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句子。

孔 子 困 陈 蔡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黎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①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②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
2. 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


本题解析: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取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并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会永昌王仁随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以宗人潜相饷遗,结为兄弟,遂便如亲。颇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及仁坐事诛,元后入宫,得幸于高宗,生显祖。元后临崩,昭太后问其亲,因言洪之为兄。与相诀经日,具条列南方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遂号为显祖亲舅。太安中,珍之等兄弟至都,与洪之相见,叙元后平生故事,计长幼为昆季。?
后为怀州刺史,征拜内都大官。河西羌胡领部落反叛,显祖亲征,命洪之与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统诸军。舆驾至并州,诏洪之为河西都将讨山胡。皆保险拒战。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显祖嘉之,迁拜尚书外都大官。后为秦益二州刺史。至治,设禁奸之制,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轻重品格,各有条章。于是大飨州中豪杰长老,示之法制。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虽相羁縻,王人罕到。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示以军行之势,乃兴军临其境。山人惊骇。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众羌喜悦,求编课调,所入十倍于常。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而刻害之声闻于朝野。
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时高祖始建禄制,法禁严峻,司察所闻,无不穷纠。遂锁洪之赴京。高祖临太华,庭集群官,有司奏洪之受赃狼藉,又以酷暴。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及临自尽,沐浴换衣。防卒扶持,将出却入,遍绕家庭,如是再三,泣叹良久,乃卧而引药。
(节选自《魏书·李洪之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覆:埋伏
B.虽相羁縻,王人罕到羁縻:笼络
C.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御:治理
D.司察所闻,无不穷纠纠:纠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手以付洪之
B.①与洪之相见
②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①所入十倍于常
D.①乃卧而引药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洪之“酷暴”的一组是(?)
①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②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
③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④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⑤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⑥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皇后本是永昌王拓跋仁的妃子,拓跋仁被诛杀后进宫做了文成帝的皇后,生下了显祖,其实李洪之并不是显祖的亲舅舅。
B.李洪之虽然为人酷暴,但他对赤葩渴郎羌却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各部的羌人很是高兴,纷纷要求编入户籍,缴纳租税。
C.李洪之平叛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安抚赤葩渴郎羌部,为国出生入死,最后还是免不了被赐死,可见官场黑暗,伴君如伴虎。
D.李洪之临死时,沐浴换好衣服后,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好几圈,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3分)
译:?
(2)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1)(3分)将领们都想发兵进攻,李洪之却对山胡开诚布公,听凭他们各自重新恢复正常的生计,胡人就投降了。?(2)(4分)李洪之率领几十名人马到他们的聚居地,安抚他们的妻儿,询问他们生活中的疾苦,接着就发给他们钱物。


本题解析:
小题1:(纠:检举)
小题1:(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然后”等。A①介词,译为“用”、“拿”;②连词,表目的。译为“来”。B①介词,译为“跟”、“同”;②动词,译为“结交”、“交好”。C①介词。译为“比”;②介词,译为“对于”。)
小题1:(③是开山修路,④是构筑堡垒来对付山胡,⑥是说洪之不清廉,贪污受贿)
小题1:(李洪之被赐死是因为他残暴和贪污,是咎由自取,不能反映官场黑暗)
小题1:略
译文: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正碰上永昌王拓拔仁跟随太武帝南征,得到了元皇后李氏姐妹两个人,李洪之以同宗人的身份私下给李氏姐妹馈送东西,结成兄弟姐妹,于是就像亲兄妹一样。李文通渐渐了解到元皇后在南方的兄弟的名字,就改名为洪之。到了拓拔仁因事被诛戮后,元皇后作为罪人的家属送进宫里,被高宗(文成帝)宠幸,生下了显祖(献文帝)。元皇后临死时,昭太后问起她的亲人,于是元皇后就说李洪之是她的兄长。和李洪之诀剐时谈了一整天,一一列出在南方的各位兄长李珍之等人的名字,亲手交付给李洪之。李洪之因此而被称为显祖(献文帝)的亲舅父。太安年间。李珍之等兄弟来至京师,和李洪之相见,叙说元皇后生平情况,互相计算年龄大小进行排行。
后来升任怀州刺史,召入京城拜为内都大官。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反叛朝廷,显祖(献文帝)亲自率兵征讨,任命李洪之和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管各路人马。献文帝到达并州,下诏命令李洪之为河西都将征讨山胡。山胡都据险抵御。李洪之在石楼南边的白鸡原构筑堡垒对付山胡。部下的将领们都想进攻,李洪之对山胡开诚布公,表示既往不咎。听凭他们各自重新恢复正常的生计。胡人就投降了。献文帝表示嘉奖,提升他为尚书外都大官。后来又出任秦益二州刺史。李洪之到达刺史治所.就制定了禁止为非作歹的制度,规定有人带刀外出行走,就和抢劫一样惩处。轻重高下的等级,各有明文规定。为此大设宴会。宴请州中的豪强和年长有地位的人,向他们通告法律制度。又在夜里秘密派遣骑兵分别埋伏在各主要道路上。有触犯禁令的,就抓起来送至州里,公开宣布斩首。其中冤枉被杀的数以百计。赤葩渴郎羌居住在深山穷谷之中,朝廷虽然加以安抚,但朝廷的使者却很少来到。李洪之在山上砍树割草开出山路,宽十多步,让赤葩渴郎羌看着像在做进军的准备,于是发兵临近羌人的境内。山中的羌人大为惊骇。李洪之率领几十名骑兵到他们的聚居地,安抚他们的妻儿,询问他们生活中的痰苦。接着就发给他们钱物。各部羌人很是高兴,要求编入户籍缴纳租税,政府因此收入比往常多出十倍。李洪之善于治理戎人夷人,很能恩威并施。可是苛刻的名声却传遍了朝廷和民间。
李洪之素来并不清廉,常常收受贿赂。当时高祖(孝文帝)开始建立发给官吏俸禄的制度,法规禁令都很严峻,官员们侦察了解的情况,无不一一揭发检举。因此就把李洪之锁送京城。高祖(孝文帝)登太华殿,在殿前召集文武百官,有关官员启奏李洪之收受贿赂,声名狼藉,又残酷暴虐。高祖(孝文帝)亲自对李洪之数说他的罪行,因为他是大臣,判决让他在家中自杀。等到将要自尽,沐浴后换好衣服。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他已经要出去自尽又退了回来,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一圈,像这样有好几次,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