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六)
2017-11-10 21:30: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租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謇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 “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方技传》,有删节)
  【注】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竞:拷问,死于狱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尉黄琬——辟:征召
B.应便拔针,病亦行——差:减轻
C.事攻治,可延岁月——恒:经常
D.若其虚诈,便送之——收:逮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病在肠中,便断肠湔洗——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
B.辞妻病,数乞期不反——小人养吾病,欲自重
C.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破取——佗久远家思归,
D.佗以为人盛怒则差——若虚诈,便收送之
3.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华佗医术高明的一组是(? )
A.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B.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佗针鬲,随手而差
C.语其节度,舍去辄愈——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D.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但后来他对自己从医也常产生后悔之情。
B.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故意收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又退还财物走掉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曹操让华佗专为自己医治头痛病,后来华佗回家,迟迟不肯再来。曹操很生气,认为华佗不愿为自己根治头痛病,把他抓起来,在狱中拷打而死。
5.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加粗的句子断句。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C
4.C
5.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6.①(华佗)下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
  ②荀或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容宽恕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种世衡,字仲平,放之兄子也。少尚气节,昆弟有欲析其赀者,悉推与之,惟取图书而已。西边用兵,守备不足。世衡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图银、夏之旧。朝廷从之,命董其役。夏人展出争,世衡且战且城之。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凿地百五十尺,始至于石,石工辞不可穿,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钱,卒得泉。城成,赐名青涧城。迁内殿崇班、知城事。开营田二千顷,募商贾,贷以本钱,使通货赢其利,城遂富实。间出行部族,慰劳酋长,或解与所服带。尝会客饮,有得敌情来告者,即以饮器予之,由是属羌皆乐为用。再迁洛苑副使、知环州。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屈强,未尝出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左右曰:“地险不可往。”世衡曰:“吾方结诸羌以信,不可失期。”遂缘险而进。奴讹方卧帐中,谓世衡必不能至,世衡蹴而起,奴讹大惊曰:“前此未尝有官至吾部者,公乃不疑我耶!”率其族罗拜听命。尝课吏民射,有过失,射中则释其罪;有辞某事、请某事,辄因中否而与夺之。人人自厉,皆精于射,由是数年敌不敢近环境。迁东染院使、环庆路兵马钤辖。范仲淹檄令与蒋偕筑细腰城,世衡时卧病,即起,将所部甲士昼夜兴筑,城成而卒。世衡在边数年,积谷通货,所至不烦县官益兵增馈。善抚养士卒,病者遣一子专视其食饮汤剂,以故得人死力。及卒,羌酋朝夕临者数日,青涧及环人皆画象祠之。?(节选自《宋史·种世衡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昆弟有欲其赀者/析:分割。?
B.石工不可穿/辞:推辞。 ?
C.出行部族/间:小路。?
D.尝吏民射/课:督促。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种世衡有军事才干的一项是( )?
①悉推与之,惟取图书而已?
②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 ?
③命屑石一畚酬百钱,卒得泉?
④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 ?
⑤遂缘险而进?
⑥所至不烦县官益兵增馈 ?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世衡具有军事才能。朝廷在西部边境用兵,守备力量不够,种世衡建议在延安东北重新修建一座城来巩固边疆,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
B.种世衡以信义结交各部羌人。他与蕃部中牛家族首领奴讹约定相会,为了不失约,他冒着危险在雪中前行,去见素来倔强的牛家族首领。 ?
C.种世衡善于练兵,以巩固国防。他督促吏民射箭,对请辞事等,都以是否射中为标准,所以人人擅射,数年中敌人不敢接近环州境界。 ?
D.种世衡有令则行。当范仲淹发檄文命令他和蒋偕筑细腰城时,种世衡虽然生病,但也立即起身,带领士兵日夜修筑,城筑成而他却去世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会客饮,有得敌情来告者,即以饮器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抚养士卒,病者遣一子专视其食饮汤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A
4.(1)曾经集合客人饮酒,有人得到敌情来报告,他就把酒器赏给来报告的人。
  (2)他善于抚养士兵,士兵有病的就派一个儿子专门侍候他饮食和汤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富)公讳弼,字彦国,幼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识之,曰:“此王佐才也。”怀其文以示晏殊,殊即以女妻之。天圣八年,以茂材异等中第。
会郭后废,范仲淹争之,贬知睦州。公上言:“朝廷一举而获二过,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以来忠言。”
赵元昊反,公上疏陈八事,且上言:“元昊遣使求割地,邀金帛,而词甚倨,此必元昊腹心谋臣自请行者。宜出其不意,斩之都市。”议者以为有宰相气。擢知谏院。
元昊寇鄜延,中贵人①黄德和引兵先走,刘平战死。而德和诬奏平降贼,诏以兵围守其家。公言:“平引兵来援,以奸臣不救,故败,竟骂贼不食而死,宜恤其家。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枢密院奏方用兵,狱不可遂。公言:“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德和竟坐腰斩。
改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时有用伪牒②为僧者,事觉,乃堂吏为之。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公白执政,请以吏付狱。执政指其坐曰:“公即居此,无为近名。”公正色不受其言,曰:“必得吏乃止。”
执政滋不悦,故荐公使契丹,欲因事罪之。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始受命,闻一女卒,再受命,闻一男生,皆不顾而行。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庆历三年,晏殊为相,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杜衍为枢密使,韩琦与公副之,欧阳修为谏官,皆天下之望。
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其为文章,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世以为知人。
(选自苏轼《富郑公神道碑③》,有删节)
[注]①中贵人:和下文的“中官”均指宦官。②牒:文书,证件。③神道碑:人物传纪的一种变体,通常在立于墓道前的石碑上记载死者生平事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换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词甚倨:傲慢
B.开封余人而不及吏按:审查
C.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禀告
D.韩琉与公之副:辅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范仲淹见识之蟹六跪二螯
B.会郭后废,范仲淹争填然鼓
C.公白执政,请吏付狱斧斤时入山林
D.必得吏止度我至军中,公
小题3: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B.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C.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D.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怀其文以示晏殊,殊即以女妻之。
(2)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
(3)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富公)怀揣自己的文章给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他。(4分)
(2)黄德和是宦官,(他)依仗势力诬陷他人,希望用这种办法来免除自己的罪过,应该彻底查究他的案件。(4分)
(3)收到家信,不打开(或“启封”“拆封”)就烧掉了,说:“只是扰乱我的心意罢了。”(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报:答复
小题1:A、连词,表顺承,不译/连词,表并列,不译;B、代词,指代郭后被废黜之事/助词,凑音节,无义;C、介词,把/介词,按照;D、均为副词,才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小题1:(1)补出主语、“怀”、“示”、“妻”各1分。(2)“怙”“冀”“竟”“狱”各1分。(3)“得”“发”“徒”“乱人意” 各1分。
文言文阅读文段参考译文
(富)公名讳弼,字彦国,幼时刻苦学习,有宏大的气度。范仲淹见到后很赏识他,说:“这是可以辅佐君王的人才。”富公怀揣自己的文章给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他。天圣八年,富公凭茂才科目优等的成绩考取进士。
适逢郭后被废黜,范仲淹为此事争辩,被贬担任睦州知州。富公进言:“朝廷做一件事结果犯下两种过错,即使不能使皇后恢复身份,也应让范仲淹官复原职,用来招纳忠心的进言。”
赵元昊反叛,富公上书陈述八件事,并且进言:“元昊派遣使者要求割占土地,索取钱财布帛,但言辞很傲慢,这必定是元昊的亲信谋臣自己请求担任使者前来的。应当出其不意,斩杀使者示众。”舆论认为富公有宰相气度。富公被提拔掌管谏院。
元昊侵犯鄜延,宦官黄德和领兵先逃跑,刘平战死。但黄德和上奏诬陷刘平投降敌人,朝廷下令派士兵包围看守刘平的家。富公说:“刘平领兵前去增援,因为奸臣不援救,所以战败,最后大骂敌人绝食而死,应该抚恤他的家人。黄德和是宦官,依仗势力诬陷他人,希望用这种办法来免除自己的罪过,应该彻查他的案件。”枢密院上奏,认为正当朝廷用兵之时,不能追查这个案件。富公说:“大臣亲近下属欺骗君主,案件不能不彻底追查。”黄德和最终被处以腰斩。
富公改任知制诰,负责督察京城的刑事案件。当时有凭伪造的簿录成为僧人的事,事情败露,原来是(中书省)办事的官吏所为。开封府审查其余的人却不追究办事的官吏。富公禀告执政,请求将犯案的官吏交付监狱。执政指着自己的座位说:“你即将担任这个职务,不要再追求眼前的名声了。”富公神情严肃,不接受他的建议,说:“一定要抓到犯案的官吏才罢休。”
执政更加不高兴,故意推荐富公出使契丹,想寻找事由使他获罪。欧阳修上书挽留富公,没有得到答复。富公刚接受使命,听到自己一个女儿去世的消息,第二次接受使命,听到儿子出生的消息,都不管不顾就出发了。收到家信,不打开就烧掉,说:“只是扰乱我的心意罢了。”
庆历三年,晏殊担任宰相,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杜衍担任枢密使,韩琦和富公辅佐他,欧阳修担任谏官,都是天下敬仰的人物。
富公谦恭节俭喜好礼节,和人谈话,即使是年纪小地位低微的人也竭尽恭敬。然而他凭轻车简从深入不可预料的敌国朝廷,责问敌国君臣,挫败他们的言辞,折服他们的内心,没有一句话稍微屈服,这就是所谓的大勇啊!他写文章,雄辩而不华丽,质朴而不粗俗。平生举荐的人很多,特别知名的有十多位,当世的人认为他能了解人。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选自《苏轼文集》)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羽疑范增与汉有  私:暗中勾结
B.夺其权  稍:稍微
C.独其不蚤耳  恨:遗憾
D.义帝必不能  堪:经得起,忍受
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然则当何事去  则思知足自戒
B.羽矫杀卿子冠军  始皇没,余威震于殊俗
C.羽疑增必自此始矣  师道不传也久矣
D.增与羽比肩事义帝  泉涓涓始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书记载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之计,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疑忌之心,削弱了范增的兵权。但苏轼认为,项羽对范增的疑忌在受到离间前就已经存在。
B.苏轼认为义帝熊心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从他专派刘邦入关、识别提拔卿子冠军等事情上可以看出。因此从项羽杀卿子冠军,就可以预见他必将杀义帝。
C.苏轼认为,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楚怀王孙熊心为义帝,但诸侯的背叛也由此而起,所以项羽不得不杀了义帝。
D.苏轼既批评了范增未能及时离开项羽反而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的浅陋,也肯定了他在项氏霸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认他确实是人中豪杰。
4.把上面文言材料中的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C
4.(1)陈平虽然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忌的君主呢?
  (2)不采纳他的意见,却杀掉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
  (3)为范增设想,如果当时有力量杀项羽,就杀掉,不能就离开他,难道不是坚毅的大丈夫吗?(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①之为人。御史行台按访之。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 馆谷丰隆。既而昏暮, 止宿其家, 莝豆饲畜, 给食周至。问其姓字, 少年云:“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 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次日雨仍不止, 供给弗懈。至暮, 锉刍;刍束湿, 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实告客, 家贫无以饲畜, 适娘子撤屋上茅耳。”丁益异之, 谓其意在得直。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俄出, 仍以反客, 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 尝数日不携一钱, 客至吾家, 何遂索偿乎?”丁赞叹而别。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
数年无耗。值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 从之。至诸, 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 申言始忆之。踩履而出, 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 居之温室, 设筵相款, 宠礼异常。明日, 为制冠服, 表里温暖。杨义之, 而内顾增忧, 褊心不能无少望, 居数日, 殊不言赠别。杨意甚亟, 告丁曰: “顾不敢隐, 仆来时, 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 固乐, 妻子如何矣!”丁曰:“是无烦虑, 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 当助资斧。”走伻②招诸博徒, 使杨坐而乞头, 终夜得百金, 乃送之还。归见室人, 衣履鲜整, 小婢侍焉。惊问之, 妻言: “自君去后, 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米粟, 堆积满屋, 云是丁客所赠。又婢十指, 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 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异者, 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 岂人也哉? 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选自《聊斋志异》第二卷)
【注释】①郭解,西汉人,以“任侠”闻名,常藏匿亡命,喜于救人之危。武帝时,被族诛。
②伻 (bēng): 使, 使者。这里是派人。③乞头: 开赌场的人向赢钱的赌徒抽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A.主人好交游,适他出适:恰好
B.暇幸见顾幸:幸亏
C.数年无耗耗: 消息
D.妻漫劝诣丁诣: 造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8分)(?)
A.慕郭解之为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家贫无以饲畜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C.何遂索偿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为制冠服, 表里温暖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8分)(?)
A.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
B.居之温室, 设筵相款
C.见其衣敝踵决
D.杨义之,而内顾增忧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A.安丘杨家虽然家境贫寒,对逃亡中的丁前溪却能尽其所能地去招待, 甚至扯下屋顶的草来喂丁的牲口, 还分文不取。
B.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杨妻的形象,表现了她乐善好施的美德。
C.丁前溪受人滴水之恩以涌泉回报,不但对恩人的衣食住行关怀备至,还主动、及时地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令杨十分感动。
D.异史氏认为,贫穷却很好客,一般人都很难做到,更别说是饮酒赌博轻浮浪荡的人了,而杨妻却是个例外。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俄出, 仍以反客, 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8分)
(2)受之施而不报, 岂人也哉? 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8分)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小题:D
小题:(1)不久就出来了,仍然把钱还给客人,说:“女主人说:我们不是以此为业来谋取钱财度日的。(2)接受过人家的恩惠而不报答,难道是人吗?但不忘报答一顿饭的恩德,丁前溪应该是有这种品质的人吧。”


本题解析:
小题:幸:希望。
小题:D项都为“替”? A项分别为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分别为介词“用来”连词“来”? C项分别为“什么”“为什么”。
小题:A项为名词作状语,B为使动用法,D项为意动用法。
小题:D项中“更别说是饮酒赌博轻浮浪荡的人了”错。原文“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意思是“饮酒赌博轻浮浪荡的人多能做到”。
小题:无
参考译文:
丁前溪,诸城县人。家里钱粮丰足。好做侠义的事,羡慕郭解的为人。御史行台访察他,他逃走了。来到安丘县,遇雨,进入旅店躲避。雨下到中午仍不停止。有个年轻人到来,提供食宿充足很是盛情。后来天晚,丁前溪就在这家住下来,年轻人用草料喂牲口,供给食用周到。问年轻人姓名,年轻人说:“主人姓杨,我是他的内侄。主人好交朋友,恰好到别处去,家里只有主妇在。贫穷不能使供客的物资丰厚,望能原谅。”问起主人以何为业,原来家里没有资产,只是每天设赌局,来谋得一升半斗。第二天,雨仍然不停,而年轻人供给并不懈怠。到了晚上,铡草。草捆是湿的,和以前的差别极大。丁前溪感到奇怪。年轻人说:“实话告诉你:家里贫穷没有喂牲口的东西,那只是女主人刚从屋上撤下来的茅草。”丁前溪越发感到奇异,认为他们是想得到些报偿。天亮了,丁前溪把钱付给年轻人,年轻人不接受;坚决付给他,年轻人(才)拿进屋去。不久就出来了,仍然把钱还给客人,说:“女主人说:我们不是以此为业来谋取钱财度日的。主人在外面,曾经几天不带一个钱;客人到我们家,怎么就索取报偿呢?”丁前溪叹息称赞着离去。嘱咐说:“我是诸城县的丁某,主人回来,应该告诉他:有空时希望他能来看我。”
好几年没有通消息。有一年遇上大饥荒,杨某生活很困难,无法生活下去。杨妻随便劝杨某去见丁前溪,杨某听了她的话。来到诸城县,经守门人通报了姓名。丁前溪完全记不得了,经过述说他才想起来。趿拉着鞋跑出去来,拱手行礼把客人让进门。看见客人衣服破烂鞋露脚跟,让他待在温暖的屋子里,设宴款待他,对他尊崇礼遇不同寻常。第二天,为杨某缝制衣帽,穿上后里外温暖。杨某认为丁前溪很讲情谊,但想起家里境况就增添许多忧愁,心胸狭窄不能没有一点儿埋怨。住了几天,主人丝毫不提馈赠送别的事。杨某心中焦急,对丁前溪说:“不敢隐瞒:我来的时候,家里米不足一升。今天受到真诚相待,当然快乐;但不知妻子怎样了?”丁前溪说:“这个你就不必烦恼忧虑,我已经替你料理好了。望你宽心稍事停留,(我)将要资助你些路费。”就派人奔走招集赌徒,使杨某坐等抽头儿,过了一夜得百两银子,丁前溪才送他回家。回到家看见妻子衣服鞋子鲜亮整洁,有小丫头侍候着。惊讶地询问这是怎么回事。杨妻说:“自从你离开之后,第二天就有车夫送来布匹粮食,把屋子都堆满了,说是姓丁的客人赠给的。又赠婢女一人,听我使唤。”杨某感动得难以自持。从此过上了小康生活,不屑于操旧业了。
异史氏说:“贫穷而好客,饮酒赌博轻浮浪荡的人多能做到;最奇异的,惟独杨某之妻。接受过人家的恩惠而不报答,难道是人吗?但不忘报答一顿饭的恩德,丁前溪应该是有这种品质的人吧。”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