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F.想与自己对话,却发现丧失了自我。 小题2: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目前能够想到的抵抗寂寞的最有效方法是阅读。 B.被囚禁了三十年的胡风先生被寂寞伤害的程度是常人的两倍。 C.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尤其需要读书。 D.作者自信观点成立,但他并不想强加于人。 |
参考答案:
小题1:A. E
小题2:B
小题3:①说明寂寞对人性的破坏有两种情况,辩证、全面。②点明寂寞是可以抗拒的,为立论张本。③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一段“好比锈相对于金属”,引出下文对增强抵抗力的探讨。④与下文“胡风先生其实太够得上是特殊材料的人了啊”呼应,使“特殊材料”的含义和作者的主张更加明确。(每点1分,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
小题4:①通常情况下,阅读是随时随处可做之事,它可以祛除表层的寂寞。②阅读给人知识,给人可供回忆的材料。这为思想提供了原材料。③阅读过程就是思想过程,阅读习惯养成思想习惯,思想至少可以使人与自己对话,祛除深层的寂寞。④思想对知识和回忆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还可能产生思想或文学的成果,这就不但使自己远离寂寞,还可能帮助别人(读者)驱散寂寞。(答对1点1分,答对2点2分,答对3点以上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寂?寞
梁实秋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选自《梁实秋文集》)
小题1:作者在文中说“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的”,文中有哪些词语或句子和这句话的意思相呼应?它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2:本文描写了书斋、教堂、寺庙三处环境,请概述其作用。(4分)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寂寞是一种清福”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4:作者说“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呼应的词语或句子:片刻的孤立的存在、一瞬间的存在、一刹间的妙悟、一刻寂寞。(2分,找出2个得一分,找也4个得2分)
表现了作者对“寂寞”的珍惜和对纷繁尘世的厌恶。(2分)
小题2:(4分)
(1)渲染一种静穆的氛围,为“寂寞”境界的出现提供外部条件(或作铺垫);
(2)说明获得寂寞感的条件不仅在于环境清幽,更在于内心的清静;
(3)表现静穆、清幽的环境有净化人的灵魂,使人胸襟自然豁达的妙处;
(4)表达了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每点2分,答对2点即得满分)
小题3:(4分)(1)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2)让人进入空灵悠逸的境界,跳出尘世的渣滓,净化心灵。(3)感到自己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4)可以带给人享受。
(每点1分)
小题4:(6分)同意。因为在纷扰的社会中,人的心灵往往因为受到外界的影响而疲惫。而寂寞的心境能使人进入空灵悠逸的境界,使人的心灵得到休息。作者所处的时代令人苦闷,作者需要寂寞来调适自己。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人的身心也容易疲惫,片刻的寂寞也许是现代人找回幸福的最佳途径。
(或:不同意。作者说“寂寞是一种清福”是因为他处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现实的苦闷使作者找不到方向,因而才希望借片刻的寂寞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暂时的休息。因此,“寂寞是一种清福”流露的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反映了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现代社会处于和平的时代,崇尚积极进取,所以,提倡“寂寞是一种清福”是与时代不合拍的。)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听见马的呼吸
耿 翔
对于我,马坊不只是一个乡的名字。
②我所有与它有关的记忆,都藏在一些人的眼睛里。只是他们,在这个地方活得太疲劳了,等不住我回到他们身边的消息,就带着我的那些记忆,到生命应该去的地方去了。
③这是我一直埋在心上的痛。
④我便这样安慰自己:在马坊这块属于草根的乡野上,只要还能记住一根草木的样子,就说明亲人在心中还占据着一些地方,自己在乡下度过的那些日子,还能经过草木,这么细密地通着大地的呼吸。因此,什么时候回去,都会赶在乡亲们之前,先被草木温暖地认出来。
⑤我记着许多草木的样子。在这块出了长安,沿着那条向西的丝绸之路,很古典地经过茂陵、昭陵和乾陵,往北飘进更古典,在诗经里被叫做豳风之地的马坊,我不只认识一路的草木,还惦记着一匹栗色的马曾经多少次看过我的眼神。那眼神应该与父亲有关。那年月,父亲不但在村里种着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这些养活我们的庄稼,还用镰刀割回弥漫着中药味的青草,饲养村里的牲口。那匹栗色的马,每天因了父亲给它的青草,像与我有了分不开的亲近。我也意识到,父亲确实是像养活我一样,内心幸福地养活着那匹马。
⑥那匹栗色的马的眼睛,一定是神给予的。
⑦在这些血性刚烈之马的身上,千山万水都在其中涌动,而眼睛里,竟储满这么多的温柔、阴郁和善性,平静得像在这块乡土上,从不把多余的东西装下。我说不清这是为什么?若干年后,我才理解一匹在乡野上和乡亲们一样生死疲劳的马,在它的眼里,苦难是尘埃,幸福也是尘埃,只要知道把一身的力量献出来,然后记着给它恢复力量的青草就行了。
⑧这次回到马坊,一半因为亲人,一半也因为马。我明白,那匹栗色的马再命长,它的形体,早应该在马坊消逝了。但我还想在乡土上,找到它的一些痕迹。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这些乡土能保留这匹马的一些痕迹,我父亲一生喂养马的辛劳,也就会被保留一些。如果是这样,有关乡村生活的细节,就会被我漫漫地,从一些想象不到的事物里找出来,并且带着马的呼吸,间或还带着我父亲的呼吸呢。这些都说不来,只要心追着神迹到了,我相信大地会把一切隐现。
⑨我出了县城,就不停地翻着深沟。县城的名字叫永寿,这是中国最吉祥的县名,也是我和父亲牵着那匹栗色的马,往村上驮过东西的地方。这回,我不想带任何东西回村,只想从村子里带走些什么。我已经听人说过,那匹栗色的马死时,村子里正落着那年的第一场雪。它曾那么强烈地回过头,完整地看完它生下一匹栗色马,又生下一匹栗色马的过程,才走出马圈,姿势优美地倒在雪地里。村上人没有急于埋葬它,更没人敢剥下它的皮,在生活特别窘迫的年月,分食一点马肉。而是停下手中的所有活路,不分男女老幼,像对待村上最有名望的长者一样,守在马的遗体周围,看着雪花一片片地把它覆盖起来。
⑩村里人都说,那是老天对它的一场雪葬。
⑾我相信这个美丽的过程,只是记忆它的一切时,不想超越一匹普通的马。
⑿等到翻上马坊沟,一路在心里折腾着记忆的我,奇妙地在身体里感觉到,有了马的一些呼吸。它隐隐地,像从所有草木结籽的内心,给我传递这里的信息。我走下车,想让风野野地吹吹我,也决定弃车走回村里去,让脚步安稳地踏在乡野上,让泥土里的所有气息,就这样穿过鞋底,穿过脚心,径直钻入我的内心。我可以激动,但不能张狂,因为这些年,我与这里熟悉父亲和那匹栗色的马的风物,照面的机会太少了。我不知道在乡村,这些风物身上的野性,还保留了多少,更不知道那匹栗色的马,会把农业劳动中最精细、最质朴、最动人的声音,就保存在它的呼吸里。
⒀我的心开始有力地跳动了。我想,我围绕着马坊,具体说围绕着这一片乡野上的草木、粮食、一匹栗色的马,还有父亲一样的亲人们,就是要让离散很久的心,很庄严地跳动回来。
?⒁走过一座土桥,我远远地看见一匹马,在一块熟悉的土地上抬起了头。
⒂我不知道它这么执意地抬头,是不是因为从我身上,嗅到了什么气味。
⒃但我猜出,它一定是那匹栗色的马的后裔,它能够用那双遗传得更美丽的眼睛,迅速地把我与这片乡野联系起来。它一定会的。
⒄它稍后仰天长啸的一声,我是用心接住的。
(节选自《马坊书》,《黄河文学》)
小题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A、在它的眼里,苦难是尘埃,幸福也是尘埃。(2分)
B、对于我,马坊不只是一个乡的名字。(2分)
小题2:文章⑨、⑩两段叙述栗色马死亡的故事,有何作用?(6分)
小题3:这篇散文倾深情于乡土,融叙事、诗性为一体,请说说“我”的情感变化过程。(4分)
小题4:综观全文,探究“马的呼吸”在作者的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苦难”与“幸福”在马看来都是可以抖落的尘埃,这句话运用了反复、拟人手法,将马儿朴实坚韧,无怨无悔,没有奢求,默默承受重担的品性揭示出来。
B.马坊不只是一个地名,还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是找寻生活细节、对话父辈精神的载体,是漂泊在外、布满心尘的作者的灵魂栖息地,是无数代农耕文明延续下来的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地方。
小题2:①、栗色马传奇的死亡增强了它的使命感与神圣感,照应前文“神迹”、“神给予”之语。
②、拟人化的手法,丰富并升华了马的性格精神,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③、表现乡亲们对栗色马的崇敬,人与马惺惺相惜,表现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④、马倾尽最后的力量,生养后代,虽形体已逝,但足迹不朽,生命延续,就像父辈之于“我”的意义。
小题3:亲人离去之痛——用草木、用寻访故土来自我安慰和排遣——对栗色马、对父亲的深情回忆与歌颂——对“马的呼吸”的急切追寻——来到马坊沟的激动、凝神——听到马长啸时的神圣庄严,及身心融化。
小题4:①、文章以回忆马、找寻马、听到“马的呼吸”来组材,“马的呼吸”是我寄托乡情、找寻乡村生活细节的纽带。
②、父亲用青草养育马匹,用庄稼养育子女,马的呼吸和我的呼吸,都与父亲、与草木、与乡土息息相通。
③、马的呼吸连同父亲的呼吸,让我想起父亲喂马的辛劳,以及诸多父辈的精神:朴实善良、平静单纯,为子女奉献一切,辛勤劳作、别无奢求。
④、马的呼吸保存了野性自然,质朴动人,表达了作者对农业文明的珍惜和对故土文化、传统品性的回归渴望。
本题解析:
小题1:每小题2分,共4分。
小题2:答出三点给满分。
小题3:答出五点给满分。
小题4:每点2分,共8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如此新锐如此保守
云也退
①我手机里一直存着个电话,“汪爷”。那是汪景寿,我向他问起他最熟悉的朋友之一。“你说马季啊,现在也少联系了。马季存了十多个自己写的新段子,他不想拿出来,等以后再说。”
②马季为何怠于抛头露面了?汪爷说,他厌恶如今的风气。属于马季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要办相声晚会,摄像机镜头四面八方扫过去,扫不到一个连鼓掌都透着整齐、笑容都透着幸福的观众席了。名义上马季依然是业内的项梁柱,但同行不见得真买他的账。他批评某著名相声演员的基本功有欠扎实,对方立刻表达不快,而且观众不管,他们不觉得这位相声演员说的《卖布头》是在糟践传统相声,他们确实被逗笑了,还赞许此人的段子敢揭露社会阴暗面。马季注定沉默,他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世无英雄,难道刘、侯两位大师亲传的台风、手法、吐字,已经不如“揭露社会阴暗”更重要?
③在戏曲曲艺等“国粹”领域,“保守”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倾向。马季认为,没有那些薪火相传的基本功,就不成其为相声;欣赏不了《报菜名》,把它混同于饶舌音乐.就难说是懂相声。祖宗的东西既成定格,往后的修补就只能在框架以内进行,不管什么内容的相声,都得讲究假痴不癫,讲究语气急转、卖关子、谐音谐义,讲究搭档的默契等等。观众不再奉一种规矩为正宗时,马季向媒体流露出对某些“新锐”的不屑。
④但是,记忆中的马季却从未落伍过,他用自己的方式开新,开得惊艳奔放,火爆热烈,生气勃勃。不论什么题材的相声,叙事与抖包袱都能在精巧的编织下透出文学作品一般的韵律,选句择词妙到纤毫,不容半分增减。马季相声中的美,早在一个据说只能孕育样板戏的时代就产生了。而且,他的才华可以轻易地突破“歌颂体”之类概念的束缚——去除掉蒙在外表的话语枝蔓,《桃源新貌》就是一段以制造古今话语体系的矛盾收获幽默效果的作品,《游击小英雄》则是儿童、成人、日本鬼子三套语言系统交织、穿插、碰撞而成的喜剧。只有功力深厚如马季者,在如此刻板的题材上亦能栽成幽默之花。
⑤正是一个力主“歌颂”的时代,最大程度地激发了马季的创作力——他的局限也正是他的力量所在。然而,这也铸就了马季晚年的困惑和受挫感:时代嬗变之后,他对观众不再有十足的把握了,他似乎不知道除了完美地演绎一个笑话获取台下的欢乐之外,还有什么稍高一点层面上的东西可以唤起观众的共鸣——而追求这种共鸣,却是马季这一代相声演员的内心自觉,且将其忠实地传到下一代。所以姜昆再也不可能演出《时间与青春》《我与乘客》《北海游》这样的作品,因为他只是在有限的若干年里,在“四化”“新长征”“劳模”成为流行语的若干年里,意识到一种为青年人慷慨指路的强烈需要——如马季当年背负的使命。
⑥当我打电话给汪老爷子时,完全想不到那将是我跟他的最后一次通话。我听到他那一声标志性的拖腔“喂——”时,完全想不到他只剩下不到半年的岁月,身后子嗣全无。马季比他的老友晚走不过9个多月,我与他毫无接触,对他的为人更不了解,只知道他晚近常偏居京郊习书法养性,但是我依然能感到他的存在。
⑦马季的困惑也是相声本身的困惑,一切宏大叙事的精神支柱瓦解以后,相声的衣食父母顿成乌合之众,而那些离经叛道的演员似乎在尝试又一轮的开新。反思这些问题,也许比计算相声界还剩几个大师有意义得多。不管马季是否大师,我都相信他不朽。他就在我心里,和汪老爷子在一起,和一个电话号码、一声戏韵十足的拖腔在一起。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文丛”《最好的和最坏的都已过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叙述某著名相声演员表演《卖布头》的例子,旨在说明传统相声艺术已完全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B.马季晚年的困惑在于,除了演绎笑话以获取观众的欢乐之外,他几乎不能自觉完成从更高层面唤起观众共鸣的艺术使命。
C.姜昆再也不可能演出《时间与青春》《我与乘客》等作品,是因为他也为了迎合了观众的需要放弃了对青年人指路的使命。
D.本文以生动而丰富的细节,全方位系统地展示了马季的人生轨迹,主要表现了他对相声艺术传统的坚守。
E.作者赞同了马季在相声艺术上的“保守”观,批评了不重视基本功训练的相声演员。
小题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第⑤段“他的局限也正是他的力量所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2)文章末尾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从文中来看,在相声艺术的追求上,马季的“新锐”和“保守”各有哪些体现?请分别概括作答。(6分)
小题4:有人认为艺术应当肩负“为青年人慷慨指路”的使命,有人则认为不需要。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BE
小题2:(1)(3分)马季所处的力主歌颂的时代并没有成为他的束缚,反而激发了他在相声艺术上的独特创作力。
(2)(3分)①照应文章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突出表现了传统相声艺术家永恒的艺术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艺术家的深切怀念。
小题3:(6分)(l)新锐:①编织精巧,富有文学韵律;②突破时代概念的束缚;③在刻板题材中突显相声艺术的幽默效果。(每点1分)(2)保守:①相声艺术要有薪火相传的基本功(1分);变更与修补都应在传统相声的规矩之内(1分);②相声艺术应对观众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神引领(1分)。
小题4:(6分)参考示例一:艺术应当肩负“为青年人慷慨指路”的使命。不一味迎合观众需要,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唤起观众的共鸣,是艺术家自觉担负的艺术使命。而当代某些艺术形式如“二人转”系列,有的语言媚俗,内容浮浅,不但有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让整个国民的审美趣味滑向低俗。所以艺术应当为当代青年慷慨指路。
参考示例二:艺术不必肩负“为青年人慷慨指路”的使命。因为艺术的生命需要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某著名相声演员满足了观众的需要所以才拥有市场。如果艺术失去了观众,其肩负引领观众精神的使命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当代社会压力大,观众对于艺术不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仅想获得审美的愉悦,这也可以理解。所以艺术不必为青年人慷慨指路。(观点1分,联系文本2分,结合现实2分,阐述合理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文章用某著名相声演员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现在的相声新人不愿意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而只是一味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C项,“因为他也为了迎合了观众的需要放弃了对青年人指路的使命”错,与原文意思刚好相反。D项,“生动而丰富的细节”有误,本文概述和评论多于细节描写;“全方位系统地展示”不正确,文章只选取了马季对相声现状的态度、困惑和马季自己的艺术思想特点进行阐述
小题2:(1)马季所处的力主歌颂的时代正好激发了他的创作力。体现“局限”和“力量”意思的各1分,表达通顺1分。
(2)第1点计1分,第2点计2分。
小题3:尽量用原文中的话去组织答案。
小题4:回答此题,把握好两点,一时“结合文本”,不能偏离文本。二是“联系现实”。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拥抱”一词的主语是(? )
A.“我”
B.爆竹声
C.浓云
D.浓云和雪花
2.“拥抱”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蹒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了天地众神享用了祭祀的酒肉和香火后满足的神态。
B.讽刺了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
C.写天地众神享用了祭祀的酒肉和香火后,能给人以美好的祝愿。
D.祥林嫂的惨死和祝福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是反语。
5.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常见的说法是:死于贫穷、悲伤、恐惧或孤独。电影《祝福》的处理是:祥林嫂最后由于饥饿,倒毙在风雪交加的野地里。其实,这些在鲁迅的原著里,是找不到什么根据的。到底是谁杀害了这个善良的女人呢?有人说是鲁四老爷,因为他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自觉地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小说叙述的是祥林嫂的悲剧故事,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题,却取名“祝福”?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拟人。描绘了祝福的景象,渲染了祝福的气氛。
3.“蹒跚”本义是指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在本文中,“蹒跚”是指祝福的时候,天地间的众神享用了祭祀的酒肉和香火后醉醺醺的样子——满足、得意、东倒西歪。
4.D
5.同意。鲁四老爷自私、伪善,厌恶祥林嫂是个寡妇,而女人再嫁,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恶,更是为他所不能容忍的,因而他说祥林嫂“败坏风俗”“不干净”,直至祥林嫂死后还认为她是个“谬种”。所以说他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答不同意也可。如:(1)柳妈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柳妈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治”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2)杀害祥林嫂的是吃人的封建礼教。丁玲曾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另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杀死祥林嫂的并不是她身边的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而是吃人的封建礼教;正是为了揭示这个悲剧的社会意义,将利剑直指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
6.小说以“祝福”为题,是很有深意的:其一,整篇小说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事起于祝福,终于祝福,故事发展中又一直再现祝福的情景,人物的命运与祝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二,祥林嫂死于祝福声中,当“鲁镇的人们”祈求幸福的时候,祥林嫂却死在街头,富人的幸福是建立在穷人的惨死的基础上的,对比鲜明,会使读者深感祥林嫂悲剧的凄惨,对那吃人的旧社会产生强烈的憎恨,有力地深化了主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