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10 21:49:3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米芾所写的各体书,以行书成就最高,突出的特点是“沉着痛快”。他写行书的速度非常快捷,即使是在绵帛上书写的《蜀素贴》,也是快笔如故,所以朱熹形容他的运笔“如天马脱衔,追风逐电”;宋高宗称之为“如乘骏马”。米芾写行书不仅速度快,而且果决有力,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笔势,用黄庭坚的话说,米芾的笔势“如快剑斫阵,强弩千里,所当穿彻”。我们看到,不管是小字行书如《苕溪诗》,还是大字行书如《虹县诗》他都能刷掠奋迅,墨浓笔肥不伤笔势,墨燥笔瘦犹能奔逸,这就是米字生动夺人的妙处。米字的神采,大多是从他那“风樯阵马”般的笔势里焕发出来的。学米字的书家如米有仁、吴琚,之所以形似米字而神采难现,就因为他们不曾学到米芾的笔势。 米芾写行书,还集纳了晋唐诸家笔法字法的长处。他30岁题写在阎立本《步辇图》上的两行观跋,是他最早的行书书迹,起笔收笔用力顿按,结字紧结,字形耸峙,后来写的《三吴帖》、《乱道帖》、《破步诗》、《苕溪诗》仍然保留着欹侧耸峙的体态,似乎受到欧阳询行书的影响。他的行书还汲取了颜体的宽博和褚字的骨力,又“去颜肉,增褚骨”,风格有一小变,米字的蟹爪钩,是人们熟悉的笔姿,是从褚字中变化出来的。自米芾师法王献之后,笔画又多取圆势,辅之以从晚唐书家段季展那里学来的“八面皆全”的“刷”笔之法,又增加了转折遒美的韵致,终于形成了“骨筋、皮肉、风神皆全”的米字。米芾曾经不无得意地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这好像是自夸,却是大实话。他50岁以后的行书,无论简札、跋语、歌诗,不仅形貌与古人若即若离,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且笔法活泼圆通,字态能侧能正,笔画多姿多态,笔势的奔逸更是摄人心魄。比之于黄庭坚的行书,为芾的笔姿变化多,振迅生动。与苏轼相比,论书法本领和技巧水平的全能,要在坡翁之上。苏轼也承认这一点,他说:“海岳(米芾号海岳外史)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乾隆皇帝视为“三希”之宝的王献之《中秋帖》,就是米芾的节临本;传世的王羲之《大道帖》及小王的“鹅群贴”、《东山帖》墨本,也是米芾的手笔。 1.对第一段中画线的“沉着痛快”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意思是说米芾所写的行书运笔速度非常快,而且果决有力。 B.意思是说米芾所写的各体书法书写速度非常快,而且果决有力。 C.意思是说米芾行书书法速度非常快,而且结字紧结,字形耸峙。 D.意思是说米芾的各体书法有独特的笔势,如“风墙阵马”。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米芾的《苕溪诗》具有墨浓笔肥的特点,《虹县诗》具有墨燥笔瘦的特点。 B.米芾的《苕溪诗》和《虹县诗》都有“风樯阵马”般的笔势。 C.米有仁和吴琚的字,都表现不出用笔刷掠奋迅的特点。 D.米有仁和吴琚的字用墨有浓有燥,笔画有肥有瘦,和米芾的字有形似之处。 3.以下叙述不属于米芾成熟期行书特点的一项是?(?) A.形貌与古人若即若离,集前代诸家笔法、字法的长处而自成一家。 B.笔画多取圆势,运笔采用“八面皆全”的刷笔之法,转折遒美有韵致。 C.既有筋骨、皮肉、又有风神。形神兼备,具有独特的笔势。 D.常常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笔法活泼圆通,字态能侧能正,笔画多姿多态,笔势奔逸。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询的行书具有字形耸峙的特点,颜体字具有宽博多肉的特点。 B.黄庭坚的行书笔姿变化较少,苏轼的书法也不是各体皆精。 C.王献之的书法,笔画具有圆势;褚字较有骨力,并创造了“蟹爪钩”。 D.米芾早期的行书,努力学习前代书家的长处,但仍能看出模仿的痕迹。
参考答案: 1.A 2.A 3.B 4.C
本题解析: 1.A(答案在第一段内) 2.A(原文“不管是小字行书如《苕溪诗》,还是大字行书如《虹县诗》,他都能刷掠奋迅,墨浓笔肥不伤笔势,墨燥笔瘦犹能奔逸”,意思是《苕溪诗》和《虹县诗》都有“墨浓笔肥”或“墨燥笔瘦”处) 3.B(属于米芾早期行书的特点。米芾成熟期行书“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而B项还能看出王献之、段季展对他的影响) 4.C(“蟹爪钩”是米芾所创)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武夷归来话柳永 陈志泽? ①柳永的词艺术成就极高,据说少年时代就在家乡有“一枝笔”的美誉。后来,他为歌妓乐工写歌词,其广泛传唱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程度。柳永的家乡在福建崇安县(即现在的武夷山市),作为福建人,多年来我总想前往寻访一番。盛夏里到武夷山,便直奔不远的上梅乡茶景村而去。 ②茶景村的鹅子峰苍翠、俊美。这里就是柳永的故里。远眺鹅子峰,我们霎时感受到这里山水的灵气。柳永的故居早已荡然无存,在它的遗址之上,现在建起的一座神庙和柳永毫不相干。像是为了消除我们的疑惑。村民把柳永故居残存的地基指给我们看。柳氏故居遗址左侧有两株罗汉松挺立,这种很难长大也很难衰亡的独特树种,成了柳永和柳永故居的见证和注释。据说柳氏故居前方原竖有石碑,现在还能找到断裂了的一块,可惜字迹看不清了,岁月把石头磨平了。那些记载的文字早已消融在霜晨雨夕里了。……我们就这么冒着骄阳在茶景村、在山巅、在村道、在水旁找着柳永当年的踪迹。这个风水极佳的村落,到处是一片碧绿青翠。近旁是武夷山水,地脉紧紧相连。这里活脱脱是一处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柳永就在这里汲取家乡的乳水长大,柳永的才华就在这里孕育。在这块土地灵气的熏陶下,柳永的脚步渐渐变得矫健、变得潇洒、变得风流,直到颠沛流离,浪迹天涯…… ③就因为他在《鹤冲天》一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宋仁宗御批“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他削落进士之榜。填词去就填词去,他倒痛痛快快地从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浪迹在江湖市井和歌楼舞馆,专力作词。50多岁时,他改了一个名字考中进士,但仍因作词得罪了皇帝,被弃之不用。柳永一生遭受许多困厄,74岁时死在异乡。但柳永得到了处在社会底层的歌妓们发自心灵的热爱,这是很可以欣慰的。歌妓界有首歌谣:“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病逝,穷到无钱安葬,还是歌妓们集资,为他置办上好的棺木安葬。柳永在歌妓们的一片哭声中葬到江苏镇江的北固山上,她们在寒风中绕着柳永的新坟,低着头,洒着泪水,一回又一回缓步而行,不忍离去……有诗为证:“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④北宋词坛大词家柳永其实已成为一种心领神会的形象和意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种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孤独、迷茫的柳永;“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是不断地寻找美、享受美的飘逸的柳永;“不忍登高临远,归思难收”,这是天涯沦落人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满怀愁绪的丹青手柳永……柳永成了许多文人雅士心目中的“自我”,尊重柳永者,大有人在。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垂青柳永,经他圈点的柳词就达50多首,还有他书写的柳词《望海潮》的狂草墨宝……当然,柳永是有缺陷的,柳永也难免有粉饰太平、淫词艳语之作,但这正是真实的柳永,并不影响他的耸然独立。我想应该感谢不让他当官的宋仁宗,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甚或腐败的官吏,而多出一个旷世奇才!再就是要感谢贫困而又自由的平民生活。柳永怀揣一颗破碎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辗转、颠簸,四处飘游。他时而纵情于繁华闹市,时而滞留于古道荒原;时而混迹于风尘女子之中,同下层市民耳鬓厮磨,时而金樽檀板,在及时行乐中尽情挥洒艺术创造之美……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柳永的才华得以萌发和生长的肥沃的土壤。 ⑤是的,柳永在人世间没留下多少踪迹,甚至连他的生卒之年也不甚了了。但柳永却是崛立在中国文学史上永不消逝的一座高峰,是映现在人们视野里的一道奇异的风景!(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第9期,有删改) 1.柳永之所以能驰名北宋词坛,成为一代旷世奇才,其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氏故居遗址左侧有两株罗汉松挺立,这种很难长大也很难衰亡的独特树种,成了柳永和柳永故居的见证和注释。”文中罗汉松“很难长大也很难衰亡”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摘引了柳永的大量词句,旨在说明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详细交代了妓女们安葬柳永的过程,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家乡山水的孕育,故土灵气的熏陶; ②仕途的挫折使他更加专力填词; ③与下层市民的亲近与融合,使他尽情挥洒艺术创作之美。 2.既说明了罗汉松的特点,又暗示了柳永仕途不顺,但其文学作品流传千古。? 3.用词句概括柳永的特点;说明柳永一生遭遇坎坷,情感丰富,才华横溢;是许多文人雅士心目中的“自我”形象,(或证明柳永其实已成为一种心领神会的形象和意境)。 4.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一是具体说明柳永得到了处在社会底层的歌妓们发自心灵的热爱;二是衬托柳永贫困落魄。(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异化心态腐蚀“上流”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整体“向上流动”,社会成员在经济收入、个人尊严等方面全面上升,可谓是真正的“上流”社会。但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向上流动时,异化的“往上爬”心态,常常把权力、金钱作为打拼的终极目的,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从而使人被金钱与权力所奴役。 中国人向来是不缺乏功利和实用主义精神的,否则也许很难理解“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怎样被许多人自动地解释为“书中自有黄金屋”。孔子曾一再强调学问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读书不是用来沽名钓誉的,然而他的学说本身最终却也成为后世读书人谋求功名的一块敲门砖。若真从动机上考察,当下真正从事所谓“为己之学”的大概寥寥无几。一些学术研究,如果把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变异为研究者个人加官进禄的工具,那么这种学术活动的合理性甚至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学术大师难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把本应归为目的的事当作手段,考量它带来的报酬,这种现象远不止于学术界。官员的政绩卓著是为了政治前途;勤奋工作的员工可能并非真的多么爱岗敬业,而只是为了升职机会;学生挑灯夜读更是绝少乐在其中的,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大半还是为了今后有望得到高的薪水。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往上爬”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社会成员对其加以内化之后,又不自觉地通过教育的方式在代际之间传递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类名言警句是大多数国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人上人”的意义在于“人下人”的存在,而“往上爬”的目的就是前者对后者的统治和支配。在这个众人争先恐后的大潮流中,又有多少人因为“爬不动”或“爬不上去”而成为牺牲品和铺路石呢?而我们的教育在一味鼓励人们寻求成功的同时,一个严重的弊端就在于,它很少教人们领会人生中“丧失”、“舍弃”的积极意义和功能,它也很少教人们掌握怎样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丧失,接受不完美。其结果不仅让成功者面临更大的压力,更使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达到成功标准的人背上沉重的包袱。 客观来看,在过去短短几十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变,从一个物质贫乏的时代进入到丰富多元的物质生活时代;从一个很少竞争的时代到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从一个可以想见自己未来的时代到一个完全无法预期的时代。快速的变化在人们的心里投射下不安的阴影,因此安全感在越来越富足的现代社会中倒成了稀缺的珍品。我们周围生活着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的收入足可以温饱,甚至小康,但是他们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担心:企业破产、投资失败、事业停滞、失业下岗、婚姻解体……由此而产生的不安全感,让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某种近似于焦灼的精神状态里。 在着急“往上爬”之前,我们是否应该先问问自己,究竟需要怎么样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是否也应该具有这样一种包容的态度和宽松的氛围,能让人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而不是社会要求他成为的人。我们是否可以不再用“成功”与“失败”作为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尊重人的多样性及其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请记住一句话:一流的木匠比二流的雕刻师都值得称赞。 1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一段,作者的意思是说,虽然中国社会整体在“向上流动”,但一些突出的异化心态使之与真正的上流社会还相去甚远。 B.作者以孔子的学说反被人普遍用来谋求功名的一块敲门砖这样的事实说明,中国人的功利意识和实用主义是一种普遍现象。 C.“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者引用这句名言警句意在从反面说明,中国的教育只是一味鼓励人们寻求成功,很少教人正确对待失败。 D.作者说安全感在富足的现代社会成了稀缺的珍品,意在说明中国社会经历的社会剧变太快,人们因竞争激烈和无法预知未来而精神压力极大。
| 17.作者认为异化心态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腐蚀?请分条概述。(6分) 答:? 18.针对异化心态,作者认为应该持有怎样的正常心态?作者在文章结尾认为“一流的木匠比二流的雕刻师都值得称赞”,为什么?(6分) 答:?
参考答案:16.(3分)D(“意在说明中国社会经历的社会剧变太快,人们因竞争激烈和无法预知未来而精神压力极大”说法错误。实际上,从论述的思路看,第五段证明的观点是第四段的后半部分:中国教育的一个严重的弊端就在于,它很少教人们领会人生中“丧失”、“舍弃”的积极意义和功能,很少教人们掌握怎样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丧失,接受不完美。结果不仅让成功者面临更大的压力,更使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达到成功标准的人背上沉重的包袱。简而言之,作者说安全感在富足的现代社会成了稀缺的珍品,是在说明中国教育存在问题) 17.(6分)⑴以权力、金钱作为打拼的终极目的,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会让人成为金钱与权力的奴役。⑵读书、做学问、为官等皆以功利和实用主义至上;⑶代际之间传递的“往上爬”的错误教育,使失败者成为了牺牲品;⑷因缺少失败教育、不完美教育,物质的富足反让人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心里充斥着不安全感和精神的焦灼。(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18.(6分)⑴一是人自己要明白究竟需要怎么样的生活,不要盲目往上爬;二是社会是要有包容的态度和宽松的氛围,让人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三是不用“成功”与“失败”作为评价标准,充分尊重人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以上三点,每点1分)⑵这句话的意思是:木匠虽是“下流”,但他们献身于工作并不是为了追求权力、金钱和名望,而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希望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把做自己所爱的工作作为最高的享受。(3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16. “意在说明中国社会经历的社会剧变太快,人们因竞争激烈和无法预知未来而精神压力极大”说法错误。实际上,从论述的思路看,第五段证明的观点是第四段的后半部分:中国教育的一个严重的弊端就在于,它很少教人们领会人生中“丧失”、“舍弃”的积极意义和功能,很少教人们掌握怎样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丧失,接受不完美。结果不仅让成功者面临更大的压力,更使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达到成功标准的人背上沉重的包袱。简而言之,作者说安全感在富足的现代社会成了稀缺的珍品,是在说明中国教育存在问题。 17.对二、三、四、五、段概括归纳,围绕标题整合文字。 18.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艺复兴就是人的文化复兴 张柠 对“中国文艺复兴”的呼唤,以及由此引起的争议,20世纪已经出现过多次,最后都不了了之。“文艺复兴”这一现代中国人的伟大梦想,一直难以成真,总是不能真正形成应有的气候,其主要原因在于,它经常偏离“文艺复兴”的初衷和原则。有人试图将它变成一种“扬国威”的手段,好到世界上去显摆。如果所谓的“文艺复兴”是这个意思,我认为还是趁早收心为妙。更有甚者,试图借“文艺复兴”之名,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变成“普世价值”,想把“中国制造”从T恤衫和皮鞋上,移到人家的精神里去。假如14—16世纪的弗罗伦萨人、威尼斯人、巴黎人、伦敦人,不努力去从事伟大的文艺创造,不为人的个性张扬和人文立场争取社会空间,而是在盘算着如何将自身价值观变成“普世价值”,他们能创造那么辉煌的文化吗?但丁、薄伽丘、塞万提斯、拉伯雷、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这些伟大的文艺家会出现吗?他们的作品及其包含的人文思想会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吗?是先有人的觉醒和人的创造力的张扬,有对这种觉醒和创造的制度保证,才有伟大的文艺生产,然后才有一种足以产生强有力的感染效果和传播效果的文化。 可以将“文艺复兴”的主要精神特征归纳为三点:第一是走出中世纪而出现的世俗化倾向,第二是科学理性支配下的个人的创造性,第三是城市文化(民主政治、公共事务、文艺生活)的复兴。中国文化中原本没有这种东西,只有小国寡民的农耕乌托邦梦想。第一次出现带有“文艺复兴”色彩的社会运动,应该是20世纪初向西方学习的“新文化运动”或“白话文文学运动”。中国人自此才开始摆脱以宫廷政治为核心的“家国政治”生活;才开始将貌似符合天道运行的“家国结构”转化为现代社会结构;才开始改写那种将“生人”之气息淹没的“天道之美”,将目光指向人的经验。新文化运动首先要改变的,是那种君臣父子、恩威并施的“小儿文化”,建构一种自由选择与独自担当的“成人文化”。因此,启蒙的本质实际上是“悲剧性”的。它要让每一个体独自承担自己的命运,并由此获得一种“成人化”的生命感或存在感。与此相应的社会制度和公共管理应该承担的职责,就是为这种具有选择能力、承担能力、创造能力的个人提供保护,并鼓励他们过有尊严的生活。 20世纪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担当了大变革时代的多重任务。第一,让我们从古典审美迷雾中走出来。第二,将神秘而含混的古典审美感知,分解到具体的感官层面,让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得以恢复,使人能正常地看、听、触、嗅、尝、行。第三,因新的审美创造冲动而催生的文艺实践和美学规范的重构。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古典美学的新文艺传统。遗憾的是,面对新文化及其相应的文学成果,许多中国人至今不习惯,他们还沉浸在古典审美的惯性中。 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是百年来白话汉语文学传统结出的新果实,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艺从“思想解放”到“题材解放”再到“文体解放”的见证者。莫言的作品,对那些戕害农民世俗生活尊严的权力,进行了讽刺和嘲弄,并由此发出嘶哑的尖叫和揪心的欢笑。莫言的作品破坏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古典审美惯性,要对他的作品产生共鸣,需要将思维方式或审美趣味调整到二十世纪来。对于莫言的接受,多数读者依然有障碍。这一点也证明了“中国文艺复兴”的困难所在。 (选自张柠《文艺复兴就是人的文化复兴》) 小题1:下列对“文艺复兴”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梦想一直难以成真的主要原因是,总有人试图把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变成普世价值,这偏离了文艺复兴的初衷和原则。 B.只有具有了人的觉醒和创造力的张扬以及相关的制度保证,才能出现具有强烈感染力和传播效果的“文艺复兴”文化。 C.在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或“白话文文学运动”中,中国开始出现带有文艺复兴色彩的社会运动,中国人开始将目光指向人的经验,并且开始摆脱以宫廷政治为核心的“国家政治生活”。 D.“中国文艺复兴”的困难之一是不少中国人至今不习惯接受有别于古典美的新文艺传统,不能将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调整到现代来。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启蒙运动要让每一个个体独自承担自己的命运,并由此获得一种“成人化”的生命感或存在感,所以启蒙的本质实际上“悲剧性”的。
B.假如14—16世纪的弗罗伦萨人、威尼斯人、巴黎人、伦敦人,不努力去从事伟大的文艺创造,不为人的个性张扬和人文立场争取社会空间,而是盘算这如何将自身价值观变成“普世价值”,他们就不能够创造那么辉煌的文化。
C.走出中世纪出现的世俗化倾向、科学理性支配下的个人的创造性、城市文化的复兴构成了“文艺复兴”的精神特征。
D.20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古典审美经验进行了大变革,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古典美学的新文艺传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是“家国结构”,其实并不符合天道运行,在新文化运动中,它开始为现代社会结构所代替。
B.新文化运动构建了一种“成人文化”,使每一个个体都具有了独立的选择能力、担当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建立了一整套相应的社会制度和公共管理制度来为这样的个体提供保护。
C.莫言的作品破坏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古典审美惯性,所以中国人要对他的作品产生共鸣,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D.要想实现“中国文艺复兴”梦想,就不能受民族主义情绪的支配,不能靠对别国进行价值观念的渗透,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对自身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进行变革。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选项A把偏离的表现当成了原因,这和原文内容不符。
小题2:原文是说“主要精神特征”,选项C忽略了“主要”一词。
小题3:根据原文第二段可以得出答案,注意原文中几个“要”字,新文化运动所要构建的一系列东西并没有完全实现。选项B用了“了”字,说明已经完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按要求回答问题
小题1:《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还有个女子不拘小节.喜欢身着男装,说话大大咧咧,甚至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她是?。(2分)
小题2:“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几句诗出自哪部名著的哪首诗?吟诗者是谁?这几句诗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王熙凤?史湘云
小题2:红楼梦》的《葬花吟》,吟诗者是林黛玉。《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体现了那种不屈不挠、冰清玉洁,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性格:"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以落花为喻,体现了她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与绝望。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填写两个人,这两个人性格各异,我们可以通过诗句或事件来分辨。机关算尽的是王熙凤,而不拘小节的是史湘云,她曾喝多酒躺在了大青石上,被大家当做话题。
点评:本题不难。只要阅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对二人比较熟悉。
小题2:本题有三问,每一问都有关联。最后要通过诗句来分析她的思想性格。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她的反抗思想是全书中的重要表现内容。
点评:本题有点难度,考查的比较细节化。其中分析思想感情有难度。
本题难度:简单